新元肇始,萬象更新。2018年開端,學術氣象即呈高澤雄厚、沛然勁發之勢,并以新的面貌匯入社會發展大好的開局潮流里。
大數據時代,信息全方位溝通,跨學科發展成為歷史必然。與社會語言生活最為貼近、最富活力生機的修辭學亦不再獨守一隅,與鄰近學科和相關學科相融相滲,探索修辭結構與修辭意義的規定性與異質性;開啟主流語言學的理論范式,介引海外修辭學研究的新動向、新進展,逐步提升走向世界的學術自信。
始終把中國修辭學科建設作為一種理論自覺的《當代修辭學》也迅速把握時代脈動,重新確定學術時空中的歷時、共時坐標軸,確定了上承修辭傳統,下構當代品質,內涵中國修辭又外接世界修辭的理論范式。重視語言哲學、辯證邏輯、符號分析給予的方法論啟迪,拓展宏觀、動態、多元認知維度的修辭結構功能分析。主要刊發有理論建構、展現前沿研究方法和對修辭現象進行科學描寫、多元闡釋的原創性、研究性論文。構筑一種修辭學理論方法的“眾聲喧嘩”;在中西多元文化交融語境下,搭建有學科發展理想的學術交流平臺;形成修辭學術研究的向心力;努力實現修辭學“新理念、高標準、多范式、大格局”的當代追求。

作為這種理想追求的標志之一是自2018年始《當代修辭學》將啟用寄托著學科理想的LOGO(見右圖)。LOGO圖形的上部是冉冉升起的朝陽,下部是波濤簇擁著的月形之舟,以學海之舟承載著東升之旭日象征修辭學奮發圖強、蒸蒸日上。LOGO整體圖形則顯示《尚書大傳·虞夏傳》用清爍之辭描繪的“卿云爛兮,糺漫漫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盛大景象。LOGO文字圖形“日”寓意語言文化遵循的科學信仰和前賢后學的智慧之光。光照之下的“日”內圖形寓意有二:其一為古文字“文”與雙“木”之“林”的結合體。關于“文”,許慎《說文解字敘》界定為:“獨體為文,合體為字。”修辭學其實就是在闡釋這“文”“字”演繹的邏輯事理和語言運用的結構規律。而“文林”合體即喻古今中外修辭學術共同體之“文”“文字”“文本”“文章”在刊物匯合而成的“文林”“瀚海”。為了服務社會,“文林”傳播求真的認知構想,介引科學攻關的課題,實現跨學科的知識共享繁榮,將前沿理念、科學方法滲透到各個研究領域。其二為古文字“文”與“舞”的結合體。對“文”的感悟源自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的立意:“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提取劉勰的“形文”“聲文”“情文”多元類型和互動交融義,表達現代意義上的“文本”研究需遵循“宏觀、動態、多元”的理論維度和“系統、關系、層級”的理論模式。而“舞”專指古代兒童所習的一種“文舞”。從審美體驗角度審之,“文舞”亦為“舞文”。此借“亦文亦舞”“一文一舞”擬說明修辭研究“學術規范與創造性思維有機結合”的學科定位;修辭表達靈動而富于生機,既具學術驅動力,又有適應社會語言生活豐富多樣需求的功能。
LOGO的寓意寄托著修辭學人新年里的奮斗目標和理想。在新的一年里,《當代修辭學》將立足當下,眺望遠方,堅守辦刊理念,砥礪奮進,努力實現2018年的期許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