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容
每年過圣誕節時,最讓國外孩子們期待的大概就是圣誕大餐、煙火晚會以及圣誕禮物,還有英國皇家科學院送給他們的一份視覺禮物——圣誕講座。
“圣誕講座”可謂歷史悠久。在1825年圣誕節來臨之際,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突發奇想,想在圣誕節時送給身邊的孩子們一份特殊的禮物。此時,他已經加入了成立于1660年的英國資助科學發展的組織——英國皇家科學院。
可是,送什么禮物好呢?法拉第回想起了以前的日子。小時候,法拉第是一個鐵匠的兒子,生活過得很凄苦,但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的機會。有一次,他在哥哥的資助下加入了一個名叫“倫敦城哲學會”的青年科學組織。之后,他又通過一些活動初步掌握了物理、化學、天文、地質、氣象等方面的知識,為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法拉第有感于自己自學知識的艱辛與快樂,便冒出了一個想法:每年在圣誕節時給倫敦的孩子辦一次科普講座。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英國皇家科學院的其他成員,結果得到了所有人的贊同。
英國皇家科學院迅速籌辦起“圣誕講座”,由法拉第擔任主持人,并邀請一位名叫約翰·米靈頓的學者主講自然哲學,作為第一期“圣誕講座”的開始。之后,他們陸續邀請來自各領域杰出的教授學者、科學家演講。其中,法拉第是演講次數最多的科學家。
遺憾的是,沒過幾年法拉第就去世了。不過,由他發起的“圣誕講座”不僅延續了下來,還越辦越有特色。因為“圣誕講座”面向的主要是孩子,所以歷代演講者都盡量用淺顯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來表述專業詞語,并配以現場實驗、大量圖片、實物例證,無比形象生動地向孩子們展示了科學的樂趣和美。比如有一次,有位科學家在現場講火箭原理時拿出了一桶火箭燃料。之后,他邀請現場一個小朋友上臺用火柴點燃了火箭燃料。當然,現場什么危險都沒有發生,科學家解釋說:“火箭燃料的燃燒需要大量的氧氣,普通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完全不足以支持燃料燃燒所需,所以需要混合液氧才可以。”之后的實驗由科學家及助手配合完成,他們將一小塊海綿浸入燃料,然后在液氧中點燃。于是,現場觀眾就看到了火箭被發射時那種噴射的場景。
另一次,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的約翰·萊弗蒂帶著一對高度精確的原子鐘來到了現場。他在觀眾面前將兩臺原子鐘進行同步,這樣它們就會顯示同樣的時間,只有四十億分之一秒的誤差。接著,助手問他:“約翰,如果我們帶上其中一臺鐘出去旅行一次,再帶著它回來,那么到最后一場講座時,我們是否能夠證明愛因斯坦的那個理論———真空中的光速對任何觀察者來說都是相同的?”于是,約翰遞給助手一張機票,說:“這是飛往中國上海的航班,帶上你的鐘,讓我們看看愛因斯坦說的對不對。”
近些年來,“圣誕講座”每年都會在圣誕期間播放3集至6集,所講內容一般為當時的科學熱點或是公眾感興趣的科學內容,每個講座都吸引了無數人的觀看和討論。“圣誕講座”使得英國孩子從小就接觸科學、認識世界、開闊眼界,所以許多人都評論“英國皇家科學院給孩子送去的圣誕禮物是全世界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