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丹陽 耿麗 張麗萍

【摘要】目的 分析在腫瘤內科護理工作中采取護理風險管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護理風險管理。結果 觀察組發生的藥物外滲、靜脈炎、壓瘡以及跌倒等不良事件發生率均較對照組顯著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腫瘤內科患者護理中通過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可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并提升護理效果。
【關鍵詞】腫瘤內科;護理風險管理;護理質量;不良事件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1
風險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程序,可對現存潛在的醫療風險進行有效識別、評估及處理,有助于降低醫療風險事件發生率,同時可降低由于風險事件發生對于醫患形成的損害。腫瘤內科患者多數均接受放化療,在治療期間容易產生副損傷,加上患者疾病本身的影響,患者容易產生較大心理壓力。一方面可能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與此同時患者由于長時間患病其身體較為虛弱,同時可能伴隨其它病變,因此進一步增加了護理過程中風險事件的發生率[1]。本文將就腫瘤內科護理中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的臨床價值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院內腫瘤內科2016年1月~2017年6月止診治的78例腫瘤病人為回顧分析對象,以數字法對入組病人隨機分組,定義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包括患者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42~86歲,平均(64.2±0.3)歲;肺癌患者17例,食管癌患者3例、肝癌患者11例,胃癌患8者。對照組:包括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40~87歲,平均(63.8±0.4)歲;肺癌患者14例,食管癌患者5例、肝癌患者10例,胃癌患10者。兩組入組對象的上述資料比較均衡度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措施有常規的病情監測、用藥指導,并給予常規健康宣教等;觀察組開展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如下:(1)護理風險的識別:首先需要對腫瘤內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來源進行評估與識別,主要包括腫瘤患者的體質虛弱、病情變化快且較為危重,多數患者合并各類系統性疾病且病情錯綜復雜。腫瘤患者多數為老年人其潛在各類并發癥較多,部分患者由于缺乏對自身疾病的認識,護理過程中依從性較差。部分護士由于缺乏護理經驗對于患者病情缺乏有效的判斷處理和分析能力;(2)定期組織科室護士學習關于護理工作中風險管理、護患溝通及突發事件處理等相關內容。并對科室內潛在的相關護理風險因素進行有效識別,共同分析原因并制定預防性的應對措施;(3)積極落實好崗位責任制,由護士長擔任風險管理的責任人,加強科室內的護理風險管理。同時成立風險管理小組,對有關信息進行收集,在科室內定期召開關于護理工作安全管理的培訓,探尋安全隱患。并制定預防性的應對措施,確保相關措施能夠落實到具體崗位和人員;(4)對護理工作的具體流程進行優化,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對現有工作流程進行分析,明確其中存在的缺陷,防止由于工作流程的不暢引發護理風險事件。特別是應加強節假日的護理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分工明確。由護士長每日進行查房,確保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處理。最后還應制定腫瘤內科突發事件和護理風險的應急預案,并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1.3 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風險事件發生情況,包括藥物外滲、靜脈炎、壓瘡、跌倒等。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的相關數據均以軟件SPSS 17.0進行統計和分析,其中均數標準差通過(x±s)描述,行t檢驗和x2檢驗,P<0.05代表差異之間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護理期間出現的的藥物外滲、靜脈炎、壓瘡以及跌倒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積極開展護理風險管理,研究結果提示,該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跌倒、壓瘡、藥物外滲以及靜脈炎等不良事件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明顯更低。進一步表明,通過開展護理風險管理,有助于降低患者治療期間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有助于維護患者安全性,同時可顯著提升院內腫瘤內科的醫護服務水平[4]。
綜上所述,在腫瘤內科患者護理中通過開展護理風險管理,可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并提升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慧芳,姜曉娟.護理風險管理在腫瘤患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59):378-379.
[2] 孫麗霞.護理風險管理對減少惡性腫瘤化療患者不良事件的應用效果及價值探討[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03):156+15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