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芬

【摘要】目的 分析探究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的抑郁癥狀是否有改善作用。方法 對我院長期收治的64例長期抑郁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按數字隨機法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32例患者,對照組32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將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和HAMD評分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精神分裂患者的抑郁癥狀改善,在護理中增加心理護理對其有著明顯改善效果,幫助患者提升生活質量,臨床值得推廣。
【關鍵詞】精神分裂患者;抑郁癥狀;評分;心理護理;改善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多因素疾病,現階段醫學對其病因還未明確,一般而言,精神分裂癥主要是由個體心理的易感素質和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如變故、壓力等等所引發,不同的患者在癥狀上的表現差異很大,哪怕同一個患者在不同病期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癥狀。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我院長期收治的64例精神分裂癥伴有抑郁癥狀的患者,將所有患者均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2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對照組患者中,患者年齡26~72歲,平均(40.3±8.3)歲,病程為2~10年,平均(6.3±2.1)年;研究組患者年齡27~70歲,平均(39.6±9.6)歲,病程2~10年,平均(6.8±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規定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且換成不同程度的抑郁癥,所有患者排除妊娠期或哺乳期,并不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具體如下:(1)入院即可建立個人檔案,將患者病情、癥狀、年齡、性別等進行記錄;(2)遵醫囑幫助患者服藥,對患者耐心細致的講解藥物治療作用,在其服下后密切關注用藥后的反應;(3)根據患者的年齡和個人習慣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和活動,比如羽毛球、跳繩、五子棋、廣場舞等等。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開展的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心理護理,心理護理要細致、分層,按階段式心理護理方式最為合適,具體如下:(1)入院前兩周,用親和力打動患者,讓其能夠快速熟知醫護人員,融入醫院環境中,減少患者的不適應和陌生感帶來的恐懼、焦慮。并且能夠做到與患者主動溝通,去了解患者感興趣的事物,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制定出相匹配的護理目標和計劃;(2)入院后的3~6周,通過教育、學習的方式來為患者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介紹精神分裂癥患者通過配合治療得到恢復、痊愈的案例,對患者進行安慰、鼓勵,并與患者交流學習后的感受和困惑,為患者認真解答。在交流中要根據患者的個性來增加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多啟發、多勸解,幫助抑郁情緒的緩解。(3)入院6周后,組織集體討論、交流活動,讓患者互相鼓勵,互相發現問題,集體氛圍下可以產生很好的暗示效果,讓患者在大環境中將心理問題更好的解決。
1.3 觀察指標
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可以很好的評價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抑郁癥狀變化,HAMD分值為0~60分,分值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生活質量評分表可以很好的反應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護理后是否有所改變,分值0~100,同樣是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通過SPSS 23.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評審用均數±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與生活質量評分具體見下表1。
3 結 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往往反復發作,會隨著病程遷延而逐步惡化,在臨床上,部分患者通過治療后可以得到保證痊愈或基本痊愈,但有些患者則會出現精神殘疾,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殘自殺等行為都是因為抑郁情況嚴重。
經過本次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抑郁癥狀,幫助患者恢復并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研究組患者的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遠遠高于對照組,證明心理護理在精神分裂患者中的應用有著積極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容兆珍.精神分裂癥患者應用心理疏導與精神護理的影響研究[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50):98,103.
[2] 王海靜.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癥狀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223-224.
[3] 賀金花.人性化護理對于精神分裂患者心理和恢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智慧健康,2019,5(1):49-5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