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茹婷 戚艷 王寧

【摘要】目的 研究綜合護理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效果。方法 回顧分析我院收治的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72例,抽簽法分觀察組(綜合護理)與對照組(常規護理)各36例,比較兩組搶救時間、護理滿意度與搶救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搶救時間短,急診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質量與服務態度評分高;搶救成功率高,殘疾率與死亡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綜合護理能提高護理滿意度與搶救成功率,縮短搶救時間且避免死亡,達到遠期療效的目的,值得推薦。
【關鍵詞】綜合護理;嚴重創傷性休克;急診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2
目前常見的危害性病癥是創傷性休克,是指劇烈暴力打擊造成機體發生重要臟器損傷,患者微循環平衡破壞造成機體血液循環狀態發生變化,創傷劇烈疼痛導致其產生焦慮或緊張等不良情緒,誘導因素是交通事故、高空墜落或其他意外情況等,搶救不及時則直接威脅生命健康。研究顯示,綜合護理能改善該病癥患者預后效果,預防發生發生且提高生存質量,具時效性[1]。為分析綜合護理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5月我院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72例,觀察組(n=36):男21例,女15例,年齡18~38歲,平均(41.42±5.86)歲;對照組(n=36):男20例,女16例,年齡19~39歲,平均(41.53±5.74)歲。比較兩組年齡等基線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詳細記錄患者血壓、脈搏與呼吸頻率等指標,發生不良情況及時搶救,保持呼吸道順暢避免發生誤吸,整體評估風險情況。
(2)觀察組實施綜合護理,①心理護理與疾病宣教:搶救前給予患者專科護理,指導其選擇較舒適的體位且適度調高下肢25 cm,抬高頭部避免壓迫心肺導致并發癥發生,滿足心臟與腦部的供血需求,便于提高搶救效果,主動與家屬溝通闡述疾病知識與搶救重要性,完成搶救且意識恢復正常后與患者交流溝通,改善心理應激反應,給予同伴教育分享護理經驗,便于提高依從性[2]。②上呼吸道護理:患者休克后意識模糊,平臥位將頭部偏至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與異物,搭建機械通道,給予合理方式吸入氧氣,選擇5 L/min氧氣流量,主動呼吸困難者協助插管方式維持呼吸,便于保持呼吸道順暢。③藥物指導并搭建靜脈通道: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堿性藥物治療維持機體平衡,避免發生酸中毒,聯合多巴胺藥物強化血管活性,同時輸液時將輸液速度調整至合理范圍,避免發生靜脈炎,定期觀察穿刺部位情況,有異常及時匯報醫師。④并發癥護理:觀察患者的外傷傷口與內臟損傷是否發生異常,如胸部應力受傷給予胸腔閉式引流,胃腸道損傷則給予減壓措施[3]。
1.3 觀察指標
護理滿意度:向患者發放醫院自制調查問卷,評價急診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質量與服務態度,統計搶救時間。
搶救效果:完成搶救后統計搶救成功、殘疾與死亡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搶救時間與護理滿意度)(x±s),t檢驗。計數資料(搶救效果)[n(%)],x2檢驗。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 果
2.1 護理滿意度與搶救時間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搶救時間短,急診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質量與服務態度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搶救效果
觀察組(n=36)搶救成功率是97.22%(35/36),對照組(n=36)是83.33%(30/36),x2=3.9560,p=0.0467;觀察組殘疾率是2.77%(1/36),對照組是19.44%(7/36),x2=5.0625,p=0.0244;觀察組未發生死亡,對照組死亡率是11.11%(4/36),x2=4.2353,p=0.039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搶救成功率高,殘疾率與死亡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嚴重創傷性休克是目前常見的危急重癥,具有疾病發展快、病情嚴重、致殘率與致死率高等特點,致病因素是高空墜落或者交通事故等,錯過最佳搶救時機則威脅生命健康。隨著醫療事業發展,臨床治療該病癥方式是以急診搶救為主,以患者臨床癥狀與出血量為基點有效制定搶救方案并開展搶救流程,便于提高搶救效果,搶救時配合安全的護理措施能提供優質護理服務,便于達到遠期療效。
有研究報道[4],綜合護理能改善該病癥患者預后效果,搶救前合理調整體位能滿足心臟與大腦血供氧需求,將呼吸正常頻率調整至合理范圍,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保持平臥位并將頭部偏至一側,及時清理呼吸道的異物與分泌物確保呼吸道順暢,搭建機械通道且選擇合理的方式吸入氧氣,待搶救意識恢復后主動與患者交流溝通,改善心理應激反應且提高依從性,同時給予堿性藥物攝入能維持機體平衡且避免發生酸中毒,輸液時合理調整輸液速度避免發生靜脈炎,密切觀察穿刺部位情況,避免發生并發癥,若發生胸部應力損傷情況給予患者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胃腸道損傷給予減壓措施,便于提高搶救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比,觀察組搶救時間短,急診護理、護理安全、護理質量與服務態度評分高;搶救成功率高,殘疾率與死亡率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與張瑾[5]等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采用綜合護理能提高護理滿意度與搶救成功率,縮短搶救時間且避免死亡,達到遠期療效的目的,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 吳 旋.綜合護理干預在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急診護理中的實踐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9,16(15):87-90.
[2] 吳小品.綜合護理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效果分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9,30(06):988-989.
[3] 葛秀艷.綜合護理干預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效果[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18):243-245.
[4] 申巧丹.綜合護理干預對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的急診護理效果分析[J].華夏醫學,2018,31(04):167-168.
[5] 張 瑾.嚴重創傷性休克患者急診護理風險分析及護理安全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8):227-22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