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開遠

【摘要】目的 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眩暈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 納入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眩暈患者60例為對象,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用西醫西藥(長春西汀+尼莫地平)治療,觀察組用中西醫結合(長春西汀+尼莫地平+半夏白術天麻湯+澤瀉湯加味)治療。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67%比對照組66.6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眩暈患者使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的效果顯著。
【關鍵詞】眩暈;半夏白術天麻湯;澤瀉湯;效果
【中圖分類號】R28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7..01
眩暈是一種感覺障礙性疾病,常見患者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造成眩暈。目前,臨床上治療眩暈的藥物和手段較多,但起到的臨床治療效果參差不齊,常規西藥治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對患者的體內氣機起到調節作用,不僅患者病情改善不顯著,也容易出現病情反復發作的情況。本次研究中采用不同方案治療納入的60例眩暈患者,旨在探討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60例眩暈患者病情符合《心腦血管病防治指南》[1]中的診斷標準,具有典型臨床癥狀和體征(胸悶作惡、視物旋轉和頭重如裹、嘔吐痰涎等);排除年齡<45歲、入組前15d使用過降壓和降脂類藥物,以及其他病情造成的眩暈患者也排除;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30例與觀察組30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7~72歲、平均(58.32±5.10)歲;觀察組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48~75歲、平均(58.19±5.0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西醫西藥治療:用0.9% 250 mL氯化鈉注射液稀釋30 mg長春西汀注射液給患者靜脈滴注,囑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單次給藥30 mg,每天用藥3次。
觀察組:用和對照組相同的西醫西藥治療方法給該組患者治療,再以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處方:白茯苓30 g、白芍30 g、姜半夏15 g、丹參15 g、旋覆花12 g、天麻10 g、竹茹10 g,澤瀉8 g、陳皮8 g、炒白術6 g、浙貝母6 g、甘草6 g;加味治療方案:加用枳殼和白蔻仁治療具有脘腹脹悶患者,加用黃芩和膽南星治療具有痰熱中阻患者,加用代赭石治療嘔吐患者,加用瓜蔞和薤白治療胸悶患者,加用黃芪和黨參治療乏力的患者,加用石菖蒲治療耳鳴的患者,加用珍珠母治療失眠的患者,將上述多味中草藥用水煎熬取汁,每天1劑、分早晚2次溫服。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7 d后觀察效果,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變化情況,包括胸悶作惡、視物旋轉和頭重如裹、嘔吐痰涎等。
1.4 評價標準
根據《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第2版)》[2]中的標準判斷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顯著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改善均未達到上述顯效或者有效的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2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檢驗;統計學軟件分析得P<0.05時,則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6.67%、66.6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常規方案治療眩暈主要是使用西藥長春西汀、尼莫地平,此類藥物雖能控制住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并不能深度治療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機體氣機改善作用不大。中醫論證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歸為眩暈、厥證,主要是因為患者長時間患病而導致其體內各大臟腑虛衰,或是脾胃損傷,體內逐漸生痰濕,并因此造成黏滯中阻和氣機不暢,隨即產生腦竅失去濡養的出現眩暈。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30例患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臨床癥和體征改善顯著,實驗室指標恢復明顯。所用處方中的中草藥具有益氣化痰、健脾燥濕以及活血祛瘀、祛風通絡、止痙息風、健脾行氣等作用,方中天麻具有極佳的神經營養作用,并可鎮痛和鎮靜、中樞抑制,澤瀉和白術可起到滲濕利水以及益氣健脾的作用,白茯苓則能夠起到益氣化痰和健脾燥濕的效果,丹參能夠起到活血祛瘀通絡的效果,諸藥合用則能夠加強動脈供血能力,提高患者的腦細胞抗氧化力,從而使血管阻力減小,起到患者血液流變學改善的作用,用來治療眩暈癥的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澤瀉湯加味治療眩暈臨床應用優勢顯著。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醫師藥師臨床用藥指南(第2版)[M].重慶出版社,2017:109.
[2] 閆樹旭,周合冰,趙 冬.心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128.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