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醫師 儲真真
秋季是過敏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相關疾病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高發季節。中醫藥對于過敏性疾病有較好療效,并且可通過調理過敏性體質來減少過敏的發生。中醫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除了柳絮、粉塵、螨蟲等過敏原及外感邪氣等影響,過敏與自身正氣不足有很大關系,所以,中醫治療過敏性疾病時,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及“扶正為主,扶正、祛邪兼顧”的原則,待病情穩定癥狀好轉,逐漸減少西藥用量,常能取得較好療效。
過敏性鼻炎屬中醫“鼻鼽”范疇,表現為陣發性噴嚏、清涕、鼻塞和鼻癢。鼻鼽的病因可概括為臟虛和感邪,肺脾腎虧虛,臟腑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聚而為涕,儲于鼻腔;肺氣虛則衛表不固,易感外邪,或肺虛津少,鼻竅失養,出現鼻塞、鼻癢癥狀。
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溫肺、健脾、補腎中藥為主,調節患者體質的同時,結合具抗過敏作用的中藥,辨證選用玉屏風散、補中益氣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等。
過敏性哮喘多屬中醫“哮病”范疇,是一種突發的,以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喘息不能平臥為特征的疾病,具有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中醫認為本病主要由夙根內伏于肺,復因外邪、飲食、情志、勞逸等因素引觸,致氣滯痰阻、氣道痙攣而發病。
治療過敏性哮喘常以調肝理肺、養血祛風為基本原則,根據證型變化選用防風通圣散、小青龍湯、補中益氣湯、麻杏石甘湯等作為基本方。
蕁麻疹屬中醫“癮疹”“風疹”范疇,表現為局部皮膚突起,出現界限清楚、突出于皮膚的紅色或白色腫塊,伴有瘙癢感。
實證者當疏風清熱、疏風散寒、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祛邪;虛證者則益氣養血、固表扶正為主;虛實夾雜者,以扶正與祛邪并用為原則。根據臨床分型,選用桂枝湯、消風散、當歸飲子、玉屏風散等中醫經典方劑辨證治療風寒證、風熱證、氣血兩虛證及肌表不固證。
預防過敏,還應從提升正氣著手。除避免接觸過敏原,還需堅持規律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避免過敏發生。飲食清淡,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和發酵類食物,適量食用富含維生素A和C的食物如柑橘、菠菜、白菜和蘿卜等,增強免疫力,緩解過敏癥狀。
中藥、針灸和埋線治療,可調整過敏體質,尤其是經常按摩穴位可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對改善體質大有幫助。過敏性鼻炎患者可按摩迎香、上星、印堂、合谷、鼻通、足三里等穴位;過敏性哮喘患者則宜選膻中、肺腧、膏肓、定喘、大椎等穴位;蕁麻疹患者則可選用曲池、合谷、血海、陰陵泉等穴位,同時配合大椎、曲池、血海等穴位放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