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桂敏
慢性支氣管炎是氣管、支氣管的慢性炎癥,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呼吸系統疾病。50歲以上患者較多見,吸煙患者數量明顯高于不吸煙者。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運用艾灸的方法取穴施灸,通過疏散外邪、通宣肺氣,能循序漸進地消除慢性支氣管炎帶給患者的痛苦和煩惱。
有位老年女性患者4月份去深圳幫兒子看孩子,那邊天氣一會兒悶熱,一會兒變涼,冷熱交替下她不停地咳嗽。患者的兒媳婦按照馬氏溫灸法給患者進行艾灸,9天1個療程,灸了3個療程,也就是27天。療程結束了,患者不咳嗽了。用艾灸法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首先要增強人體免疫力,可直接灸或隔物灸神闕穴、足三里穴、關元穴。具體可將米粒大小的艾絨置于穴位處,每天1次,每次每穴2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后繼續。
患者還可以每隔3~5天在督脈或膀胱經閃罐或走罐,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艾灸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通過艾灸,平肝潛陽、補腎益肝、去痰化濁,可以使高血壓下降、低血壓升高,對調節血壓有很好的效果。那么我們需要先取哪些穴位呢?答案是百會、足三里、懸鐘、涌泉、曲池、太沖、太溪、風池、肩井。百會穴主治頭痛、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采用艾條溫和灸或隔姜灸的方法,隔姜灸是將姜切成薄片,再用牙簽扎出一些小孔,將姜片放在百會穴上,再放上艾炷后點燃,隔姜灸一次可灸艾炷3~5壯,5~15分鐘。再配合艾灸風池、曲池、肩井穴,可以起到協同的治療作用。


在艾灸治療高血壓時根據不同的病癥可對穴位進行調整,如果高血壓伴有失眠、健忘癥狀,可加灸神門、腎俞穴;如果高血壓伴有肢麻癥狀,可加灸外關穴;如果高血壓伴隨頭痛、頭暈癥狀,可加灸風池、大椎穴。四肢軀干上的穴位直接灸或溫和灸均可,一般情況下使用溫和灸,可將艾條點燃對準施灸穴位,使患者有熱感為宜。每穴艾灸10~15分鐘,10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
記得我第一次到青島電視臺《民生開講》欄目做節目的時候,那次錄制了10期,來回大約是3天的時間。我每天基本只睡3小時的覺,感覺太累了。回到家里,就覺得天旋地轉,一量血壓220/130毫米汞柱。我先吃了一片硝苯地平、半片美托洛爾,然后我就艾灸百會、大椎、神闕、涌泉穴。一連做了5~6天的艾灸,在這期間我一直在服用藥物降壓,有兩天即使不吃藥,效果也可以穩定。但是如果停藥久了,血壓會很快上來。我知道,這樣的反復應該是艾灸在協調正氣和病邪之間的關系。記得這種反復持續了很久,后來我決定不能停掉藥物,只能采用減少藥物和艾灸來共同降壓。到現在我用艾灸治療高血壓有兩年的時間了,每天服用半片硝苯地平、半片美托洛爾,現在我的血壓很穩定,當然我也在繼續艾灸,一周3~4次。即使出差,我也會在賓館用方便攜帶的艾灸罐來艾灸。
對于高血壓患者,如果高壓在150~160毫米汞柱、低壓在95~120毫米汞柱,艾灸治療高血壓的時候,不要突然停藥。如果覺得效果很好,可以逐漸減量,千萬不要突然停掉。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內分泌失調疾病,典型臨床表現為多尿、多飲、多食及消瘦,即“三多一少”癥狀。西醫認為,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而引起血糖增高、機體代謝紊亂的全身性疾病。
艾灸可以修復受損胰島細胞,激活再生,逐步實現胰島素的自給自足。還可以雙向調節血糖,使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圍。也可以改善組織供氧,對微血管病變導致的視物不清、眼底出血等視網膜病變及早期腎病病變有明顯治療與改善作用,還可以改善患者消瘦無力、免疫力低下、低蛋白血癥及傷口不愈等情況。在治療糖尿病的時候,我們可以取穴肺俞、脾俞、大椎、神闕、足三里、關元,用艾條溫和灸或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艾灸。每日1~2次,每次每穴20~4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經3個療程后,患者多飲、多尿、易饑等癥狀均有改善,體力普遍提高。在這里還是要提醒一下,一定要防止感染,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傷口不易愈合。

一位老年女性患者用艾灸治療糖尿病,每天灸中脘、神闕、關元、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灸10天,停3天,這樣堅持了80天,胰島素降至正常水平,血糖穩定在5.0~6.0毫摩/升。最近兩周血糖呈不穩定狀態,有時達7.9毫摩/升。另外,患者最近艾灸后皮膚出現小紅皰現象,癢但不痛,不知道怎么回事,請我指點一下。從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患者的治療效果是不錯的,血糖可以穩定在5.0~6.0毫摩/升。艾灸的作用是提高機體元氣,當我們身體的元氣提升了,很多疾病會治愈。治療疾病的過程有反復很正常,尤其是糖尿病。艾灸不能代替藥物的治療,艾灸結合藥物治療是控制血糖的好辦法。結合艾灸治療后,降糖藥的用量會減少,血糖控制也會更理想。如果覺得艾灸效果很好,可以隔三岔五進行,這樣也是鞏固療效的一種手段。同時我們還可以按揉足部的胰反射區,用拇指指腹由下向上按推胰反射區10~20次,力度以按摩部位產生酸痛為宜。按摩此處能治療糖尿病、胰腺炎等胰腺功能失調所致的疾病。
人上了歲數,就容易得各種心血管疾病。這些慢性病的積聚多屬于氣血不通,或寒邪、濕邪等導致。濕邪和寒邪在體內基本是共存的,而且它們倆是結伙“干壞事”,引發經絡的阻塞。寒則凝,熱則舒。艾灸治療心臟病會有非常好的效果,因為艾灸可以擴張血管,使血流加快,在熱灸的疏通下,會使缺血的部位血氧及時供給,慢慢改變心痛的狀態。

一般艾灸治療心臟疾病,我建議選擇心俞、闕陰俞、膏肓、膻中、中脘、內關、神門等穴進行局部施灸。腹部和背部的穴位灸30~60分鐘,肢體穴位灸10~20分鐘,這些穴位可以分開進行,每天灸其中幾個穴位即可。時間也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反應有所不同,不用機械地限定時間,自己掌握就好。如果艾灸某個穴位時感覺舒服,就可以多灸一會。如果灸某個穴位有點難受,則可適當移動一下。尤其在治療心臟病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心臟感受。如果心臟部位隱隱不適,就要經常移動艾灸盒,慢慢調整不適以達到適應狀態。
以前有一個鄰居,常常會心絞痛,表現為胸骨后的壓榨樣疼痛悶脹感,伴隨明顯的焦慮,持續3~5分鐘,常發散到左側臂部、肩部、下頜、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時可累及這些部位。一段時間里她的心絞痛頻繁發作,我建議她每天艾灸。10余天后,她的癥狀就有了明顯的改善。現在她經常用艾灸保健,雖然也偶發心絞痛,但是可以很快控制。
據統計,我國每年有200萬左右的腦血管病新發患者,其中80%左右是腦血栓引起。血管是有彈性的,可是腦血栓患者的血管因為長期受藥物、酒精等的影響,血管壁的彈性減弱。艾灸具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的作用,艾灸后血液循環會加快,將體內的一些“垃圾”帶走,所以我們用艾灸治療腦血栓、腦出血后遺癥的效果非常好。

我在用艾灸輔助治療腦血栓的時候,主要取百會、風池、肩井、足三里穴。艾灸時用隔姜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艾灸時配合風池、肩井穴,會有很好的治療血栓的效果。如果患者由于腎氣不足出現氣短、自汗、倦怠無力、面色蒼白、小便頻且多、遺精、早泄等,可加灸命門穴;如果患者怕冷,可加灸大椎、肺俞穴。用艾灸盒和艾灸罐或手持艾條直接艾灸均可,每穴艾灸10~15分鐘,10天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間隔3~5天。
我的母親在2003年得了腦血栓,當時她已是90歲高齡。我們在家給她輸液,同時進行針灸和艾灸。雖然當時發病較急,但我們治療得也比較及時。許多人認為老太太難逃此劫,但一個月后,老太太就能自己拄拐下地。我采用的幾個方法具體如下:
1.針灸療法取頭穴:神庭、百會、四神聰、水溝(取病灶區)。
2.體針療法取患側肢體穴位:內關、曲池、足三里等,電針留針30分鐘。
3.艾灸:我母親是右側癱瘓,整個右側,從頭到腳,我用艾條一把一把地順著經絡灸。針灸后微循環血流量迅速增加,早期用頭針治療腦血栓,能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所以,早期將頭針、體針和藥物同時使用,效果非常顯著,痊愈后致殘率低。
此外,治療腦血栓、腦出血、偏癱時,我常常說要順著經絡艾灸,不要單純地在某個穴位點上下過多的功夫。順著經絡艾灸比單獨穴位艾灸疏通得更快。順著經絡艾灸,等于把這條路都疏通了;而單獨穴位艾灸,等于是對某一個穴位的治療。如果患者的某個穴位點是疼痛的、痙攣的,我們就在此穴位點上下功夫。假如說患者的手呈挎籃子的狀態打不開,除了經絡灸以外,還要重點灸曲直穴,這樣我們才能幫助他邊灸邊修復,逐漸改善其挎籃子狀態。因此根據患者的狀態進行艾灸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很多人問,癌癥患者應該怎樣艾灸?
如果談到用艾灸來治療癌癥,我曾經看過有些“大家”寫的文章,也有用艾灸治愈的癌癥患者,但是我在臨床沒有治愈過。不過艾灸可以明顯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患者的虛勞癥狀,特別是神疲乏力、五心煩熱、肢體倦怠和腰膝酸軟等癥狀。此外,癌癥患者化療時會引起嚴重的胃腸反應,艾灸中脘、內關、足三里、氣海等穴能明顯減輕患者的惡心、嘔吐等癥狀,并且艾灸對放、化療后的白細胞減少癥也有輔助作用。整體來說,艾灸能延長癌癥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減輕放、化療副作用。
那么用艾灸怎樣操作呢?艾葉獨有的通絡功效是其他助熱器械不能比擬的,它可以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消炎止痛、溫經散寒。扶正穴位要灸,患處也要艾灸。哪里疼痛就艾灸哪里,哪里酸脹就艾灸哪里,哪里不適就艾灸哪里。總之,自己覺得哪里不好的都可以艾灸,由于艾灸很簡單,我們完全可以自己在家操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