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西方國家2019年開年的政局,那就是“亂”字。法國“黃背心”街頭鬧事已經失控,政府正試圖用公元前五世紀的“全民大辯論”來找到解局之方;英國脫歐沒有成為國家前進的動力,而成了搞暈全國的巨大漩渦,用特雷莎·梅首相的話說,激烈博弈的背后隱含著“導致英國分裂之虞”;向來比較穩定的德國,媒體也開始猜測,原定再干兩年的默克爾總理會不會提前走人而引發“政壇地震”。在大西洋的另一岸,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部分機構關門時間已創下歷史紀錄,甚至連白宮也沒人上班……
這些亂局個個都像是一團亂麻,剪不斷,理還亂。在法國走上街頭的“黃背心”中,有不同甚至相互對立的政治訴求的人們;在英國脫歐還是不脫的混亂爭辯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討論自己的利益,并且說不清楚脫歐究竟是為了啥。
這些亂象盡管看上去不大一樣,卻有著一些共同點:各黨派相互死磕,導致無法決策;民眾訴求紛雜糾纏,難以形成共識;貧富差距形成極化,政府左右為難,朝令夕改。今天拆東墻補西墻,明天拆西墻補東墻。整體和國家發展被個人,群體和局部利益綁架。
亂象的背后是走得搖搖晃晃的國家治理體制,政治的老態龍鐘似乎已難以適應和應對后現代社會的多種變局。民眾對體制的信任出現大面積崩塌,致使政治的有效性遭受嚴重損壞。政治本身正在演變成為導致或加重這些亂局的因素。
西方的政治亂局與全球化大局相關。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貿易量的退縮,失業率的增加等等,使得貧富差距更加嚴重,而網絡的發展則加劇了社會分層化、碎片化的狀態。“我們是誰”,“我們的社會地位在哪里”,“為什么我們的聲音不能被聽到”,人們普遍產生了身份焦慮,原有的政治治理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應對這些新的問題,而政治的與時俱進又嚴重缺失動力。
人們以往相信,這個體制可以通過無數個重組、無數次黨派激烈博弈,最終找到平衡的、有治理能力的政府,但現在看到的卻是沒有盡頭的明爭暗斗。有些問題找不到解決方法,有些盡管找到了方法,但在現有的政治體制中,卻根本無法決斷,更無法實施。
在過去五百年間,西方的政治制度隨著西方文明的持續擴張,演變成為很多社會政治歷史的歸宿。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優勢”,西方長期以來總是站在世界講壇上“指點江山”,甚至不遺余力地向其他國家傳播和推廣自己的體制,一些西方學者更是對這種體制有了近乎宗教崇拜的情結。
但是,只要對10年前的那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做一點回顧,就不難看到,那是一個不斷延伸的深長暗影。那不是一場金融危機,而是一場地地道道的政治危機、體制危機。
西方國家出現的亂象從一個方面表明,人類社會的發展走到了一個大變局的關頭,探尋政治治理方式與良政的進程沒有完結,它應當是一個動態的與時俱進的過程。全球化和現代社會的急速變化不斷滋生新問題,從而需要使治理的方式更具活力與彈性。這使得改革必須成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常備動力,而各個國家和社會能否形成深化改革的共識對它們的未來命運有著決定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