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蘭 陳建先 曹強
【關鍵詞】姑蘇教育;文化之核;文化之根
【中圖分類號】G527【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19)90-0021-03
姑蘇區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核心地理位置,是蘇州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教育中心。千百年來,在姑蘇區的區域范圍內,教育建樹既綿延不絕,又頗為豐碩;既獨樹一幟,又流播天下。姑蘇教育文化,既成于天,更謀于人。溯姑蘇教育文化之核,行姑蘇教育品質發展之路,在注重文化傳承和創新的當下,實屬可為之事,迫切之舉。
一、溯,尋姑蘇教育文化之核
姑蘇教育文化,從濫觴、奠基至草創,呈現出“崇文重教”“經世致用”“兼容并蓄”的特征。
(一)先秦至唐:姑蘇教育文化之濫觴
姑蘇教育文化在發源伊始就顯示出“崇文重教”的特點。據《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名人志》和《江蘇歷代名人錄:教育卷》記載,自先秦至唐,眾多生于或仕于姑蘇的先賢在教育和文化領域立功、立言,使后世從浩繁卷帙中找尋到姑蘇教育文化的濫觴。
(二)宋元明清:姑蘇教育文化之奠基
姑蘇教育文化于奠基時,在“崇文重教”的基礎上又融入了“經世致用”的新內涵。宋元明清是古代教育文化的繁榮時期。姑蘇教育形成以府學為核心,書院、社學與義塾星羅棋布的局面,織就一張較為完整的教育網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亦有力地促進了文化發展。
(三)近現代:姑蘇教育文化之草創
姑蘇教育文化之草創,凸顯了“兼容并蓄”的精神。清末,人們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尋求救國之道。洋務派代表蘇州人馮桂芬提出“中體西用”。清末新政在教育方面的重要內容就是廢科舉,辦學堂,將書院改為兼習中西學的新式學堂,姑蘇區現有的17所百年老校,其前身多為那時興辦的新式學堂。
二、行,立姑蘇教育文化之根
教育是姑蘇的一張名片,教育在姑蘇區有著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姑蘇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姑蘇區確立了“立根‘蘇式文化,培育‘蘇式學校”的區域教育內涵發展戰略。
(一)立根百年,汲取文化智慧
姑蘇區立根百年老校,組建了“百年老校發展促進會”,對百年老校的建校背景、歷史發展脈絡和傳統文化特征進行了梳理與歸類,總結出其文化發展的共性與個性,為其他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參考范式。
1.植根校史,追文化之源。
校史,是學校創辦的歷史背景,是創辦者的價值追求,學校建設過程中的歷史抉擇、師生中傳承的精神特質皆融于其中。平江教育集團平江實驗學校,校內近五百年的大成殿古樸雄偉,三塊百年靜默的古碑巍然厚重,大成殿橫匾上“德潤文光”四字校訓,正是學校育人的價值追求。平江教育集團大儒菉葭中心小學校,建陶行知紀念館“行知園”,展陳陶先生塑像、著作、墨寶和學校學陶印跡,立“樹德”“育英”“愛滿天下”“行知”等題詞磚雕,呈名人畫像名句,彰顯了大儒不凡的品位。
2.植根校訓,創文化之思。
校訓,是一所學校精神追求的凝練表達,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滄浪實驗小學校的“立本致遠”,引導學生要修身為本,志存高遠;崇道小學校的“崇道敬賢”,教育學生要崇尚道德,見賢思齊;東中市實驗小學校基于“寧樸勿華”校訓的本真教育傳統,致力于打造“家國情懷,完全人格”的全面育人目標……
(二)向陽生長,觸發成長節點
姑蘇區在挖掘百年老校文化底蘊的同時,成立“蘇式學校研究中心”,制定《姑蘇區“蘇式學校”建設行動方案》《姑蘇區教育資源布局規劃方案》,申報立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重點規劃課題“基于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區域培育‘蘇式學校的實踐研究”,聚焦“校園文化、課堂表達、教師培養、學生培育”四個維度,具化本區域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行動策略,從而觸發各學校的生長點,實現提檔升級,品牌發展。
1.立足環境,優化校園之韻。
姑蘇區內學校大多與文物古跡為鄰,有的古跡就坐落于校園之中。因此,許多學校就近水樓臺,以地域文化環境為依托,積極打造雅致的“蘇式校園”。浸潤在千年古街山塘街的“最蘇州的百年學校”———金閶教育集團山塘中心小學校,前身是建于乾隆六年的陜西會館。學校對陜西會館遺址進行了保護性修繕,牌樓、碑刻長廊、校訓墻等設計,都彰顯出文化的樣態,“七里山塘”的文化氣息在校園撲面而來,滲透到學生的校園生活中。
2.立足課堂,鍛鑄品牌之精。
姑蘇區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處,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2處,289處控制保護古建筑和790處古橋、古井,國家5A級景區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條,8處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區內的蘇州博物館,收藏著來自民間遍及吳郡各地的繪畫、書法拓印、玉石、織繡等古文物,多角度地反映了吳地人民生息繁衍、繁榮發展的文明史。姑蘇區注重這些文化資源的開發,開發“姑蘇地方文化校園讀本系列叢書”之《姑蘇經典》《姑蘇符號》2套12本,遴選姑蘇地方文化最精華的部分按體例呈現在讀本中,為姑蘇學子的健康成長點染“精神底色”。結合吳文化縝密細致、深邃嚴謹的特征,各個學校立足自身,深度思考“教給學生什么”和“怎樣教給學生”兩大關鍵問題,從而構建課內與課外、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并行的教學模式,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中鍛鑄出獨具特色的學校品牌。
3.立足教師,助推發展之勢。
姑蘇區不斷優化《姑蘇區教育人才計劃實施細則》,對“蘇式名師”的專業精神進行了系統探源和梳理,凝練特色,分享智慧,引領未來,發現和培養一批根植于姑蘇古城的教育教學名家。建立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成了促進學校不斷發展的重要內容。吳門教育集團滄浪新城第一實驗小學校凝練出“教育始于用心,教育現于用心,教育成于用心”的核心理念。在教師中積極倡導“厚德篤學”的思想,將樸素的“讀書是一種需要”上升為“讀書是一種有益的生活方式”,將閱讀納入教研計劃,創設條件,營造氛圍,讓教師靜心閱讀,提升素養。
4.立足學生,回歸教育之本。
許多學校都秉承葉圣陶“著眼于學生的成長”“教育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自覺擔負起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發展的重任,努力培育富有書香文化氣質、智慧靈動的“蘇式學子”。金閶外國語實驗學校在傳承中創新,生成“獨家”育人思考:培養具有“5C”素養的未來小公民。在“激情、激趣”的教風引領下,在“生疑、生成”的學風鼓勵下,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文化理解與傳承(Culture Competency)、審辯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Creativity)、溝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的“5C”素養,學校被授予中國STEM教育領航學校等殊榮。
(三)容故納新,收獲生生不息
根植姑蘇歷史文化傳承,進一步創新推進素質教育高位發展,成為姑蘇教育新一輪發展的戰略性選擇。
1.凝心聚力,創辦學集團化。
為了解決“上好學校難”“擇校熱”的問題,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姑蘇區按照“資源共享、優質均衡”的總體思路,積極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地域相近校”“名校+普通校”“名校+民辦校”等集團辦學新模式。目前,區內已組建金閶教育集團、吳門教育集團、平江教育集團、虎丘教育集團、善耕教育集團,力爭到2020年,姑蘇區再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基礎教育辦學集團,逐步構建覆蓋全區的教育集團化辦學格局。
2.構筑平臺,創教育信息化。
姑蘇區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也加大了投入,與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開展“姑蘇區教育大數據項目”,讓大數據成為推動教學創新、關注學生成長監測與個性化發展、提升學校智能管理以及區域教育全方位質量監測與評價的重要支撐。構建姑蘇智慧教育“云服務”體系,實現對區域內各類教育的全人員、全業務、全過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管理體系的深度融合。通過“未來學校”的建設、“智慧教室”的應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有效利用“云”技術,探索課程改革的新路徑和新策略,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的有效融合。
3.科技引領,創品牌特色化。
姑蘇區以創建青少年科技特色項目、普及學生科技知識、提升區域科技競賽層級為重點,逐步形成了一批能體現姑蘇“高度”,具有姑蘇標志并能作出姑蘇示范的學校科技品牌。
善耕教育集團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以STEM教育及杜威的“做中學”為核心理念,以“童趣‘AI特色文化建設”為抓手,潛心追尋教育文化的真諦。圍繞童趣“AI”特色文化,學校建立了九個社團類課程開展活動,學生全員參與,培養出一批批“小達人”“小粉絲”“小能手”和“小創客”。
經過近七年的探索實踐,姑蘇教育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全區現有“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4名,省特級教師13名,市教育領軍人才5名,市名校長、名教師35名。在2018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中,全區62篇論文獲獎,其中特等獎1篇、一等獎12篇,總成績位列全省100多個縣區的第四名,榮獲“先進集體獎”。
“十三五”期間,姑蘇區成功立項全國規劃課題1項,省規劃、教研課題23項;平江實驗學校“德潤文光:百年老校育人范式的傳承與創新”喜獲全國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教師發展中心)
*本文系2018年度江蘇省教育廳決策咨詢重大項目“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機制創新與實踐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2018/2)的研究成果,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重點自籌課題“基于葉圣陶教育思想的區域培育‘蘇式學校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15/02/1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