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亮
【關鍵詞】適合教育;適學課程;適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C【文章編號】1005-6009(2019)90-0066-03
學校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進行系統教育的組織機構。作為一種社會組織機構,學校何以促進學生的發展?何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問題。江蘇省張家港市合興小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不僅為我們詮釋了基于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教育價值,也為我們探尋學校何以促進學生發展的問題提供了思考路向。
一、“適合教育”辦學理念的凝練
辦學首先要從辦學的指導思想這一源頭抓起。為了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教育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具體實施策略和文化特色項目等,同時也為了獲得全體教師、學生、家長、社區人員的廣泛認同,合興小學集思廣益,凝練出“適合教育”的學校辦學理念。這不僅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要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更體現了教育自身需要尊重人的差異性、激發人的自主性、呵護人的獨特性、引領人的關系性和發展可能性的內在規律。辦適合的教育,是教育的適應性與發展性這一辯證關系賦予學校共同體的歷史使命,它對于促進兒童的成長,提高兒童素養,保障兒童享有幸福的教育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適學課程”整體框架的建構
課程是學校發展與文化形成的核心元素,也是“適合教育”辦學理念真正落地的具體抓手。學校課程涉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如何從學校實際出發、從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的高度整合學校特色課程、學科課程以及地方課程等,需要整體思考和精心設計。合興小學在認真學習相關文件精神,充分調研學生需求和教師特長、地方環境和家長資源的基礎上,提出并建構了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的“適學課程”,開發了《閱讀與實踐》《數學與思維》《口語與表達》《體育與乒乓》等校本課程,以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審美藝術素養、身心健康素養和學會學習素養[1],真正實現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在學校實施層面的統整,發揮了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
三、“適學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和教師學校生活的主要時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主要還是發生在課堂上。隨著對核心素養生成規律與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愈來愈倡導“生本教育”和“學為中心”的教學改革[2],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學習等形式多樣的能動活動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為了讓“學習”真正發生,合興小學開始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習素養和學科素養為核心、以“自主研學”“合作互學”為主要方式的“適學課堂”探索,追求教學的有效與高效。
四、學校系統中其他要素的支持
無論從學校發展的視角看還是從學生發展的視角看,課程與教學都是非常重要的主題,但要真正發揮課程與教學的育人價值,還需要獲取評價方式、教育管理、學校環境、家校共育等學校系統中其他要素的支持,更需要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學生發展的保障。學校以培養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終身發展的學生為第一要務,但離開了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建設,或者說教師本身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具備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或核心素養,那么學生就難能有“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就難能有“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的優秀品質和關鍵能力。為了激發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同時也為了引領教師過一種有尊嚴的專業生活,合興小學以“校本研修”的方式推進教師專業發展,也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
五、“適合教育”辦學實踐的啟示
學校發展最終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學校教育品質的提升最終也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水平、道德品質、興趣特長等綜合素質方面。合興小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提升了學校的教育品質,形成了“適學課程”“適學課堂”“家校共育”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促進了所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從合興小學辦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1.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學校教育改革的時代命題。
教育在社會發展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育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全面現代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現代化的必要條件。教育既要面向現代化,也要服務現代化,更要率先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它由教育的人道性、多樣性、理性化、民主性、法治性、生產性、專業性和自主性所構成,由人的現代化和社會的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所決定。教育現代化追求更有保障、更加普及、更加適合、更加公平、更加優質、更加健全、更有貢獻和更加滿意的教育。合興小學“適合教育”的辦學理念凝練,“適學課程”與“適學課堂”的實踐探索,正是對教育現代化主題的積極回應,是對人的全面而又個性發展的尊重,也是教育人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的責任擔當。
2.實施學校課程、教學、評價與管理的綜合改革。
合興小學教育教學實踐表明,基于學校也是在學校整體層面上開展的課程、教學、評價與管理的全方位變革,持之以恒的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追求,構成了合興小學取得現有成果水平的根本緣由,這也是當前課程與教學變革和學校優質化發展的實質和關鍵,更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生產力的基本前提。正如世界經合組織國際學校改進計劃實施中所形成的看法那樣:“學校改進的目的是學校作為一個整體的變革(單純的人事改革或單獨在一個教室內的變革都不會有效)———計劃必須是系統的,并持續一個時期的。變革涉及學校的所有方面。變革必須考慮到與具體的教學變革相關的許多因素。”[3]無論是農村學校還是城市學校,都可以從合興小學的“適合教育”“適學課程”“試學課堂”等辦學經驗中獲得啟迪。
3.堅持內源性發展為主的學校可持續發展戰略。
學校辦學目的是促進學生發展,學校教育發展核心是學生發展。在學校發展實踐中,堅持內源性發展為主的學校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無疑有著特別的意義。事實上,學校發展的這一動力機制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倡導的“內源(生)發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觀念:“發展越來越被看成是一種喚醒的過程,一個激發社會大多數成員創造性力量的過程,一個釋放社會大多數成員個體作用的過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個由計劃者和學者從外部來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校發展更多是一個內在的過程,在根本上還是源于人(學生、教師等)的發展的內源性質,亦即“人民不能被發展,他們只能發展他們自己。”[4]也正是學生和教師的內源(內生)發展,構成了學校內源(內生)發展的應有之意。
4.借力于教育科學研究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水平。
教育科學研究是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舉措。學校教科研除了開展一些常規的教科研評比和組織學習研討之外,更需要組織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努力把理論學習和實踐反思有機結合起來,逐漸形成學校發展過程中辦學思想、學校課程、課堂教學、學習過程、評價方式的真問題,開展真研究,進行真實踐,總結真經驗,真正發揮教育科學研究的引領作用,推進學校的課程與教學改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辦“適合教育”的實踐中,合興小學以學生發展為本位,聚焦“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如何才能培養一個真正的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與教學?”“學生究竟是如何學習的?”等真問題,采用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對學生進行調查,并從“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偏好”“學生喜歡的課程實施方式”以及“學生對課程實施結果的期盼”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關注“普遍需求和特殊需求”、平衡“學生需求與教育需求”、權衡“當下需求與長遠需求”。有了真實調研數據的支撐,加之先進教育理論的引領,合興小學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才漸入佳境,學生的發展才變得更為主動、更有個性和更有成效。
【參考文獻】
[1]查爾斯·菲德爾,瑪雅·比亞利克,伯尼·特里林.四個維度的教育: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必備素養[M].羅德紅,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35.
[2]陳佑清.學習中心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55.
[3]波·達林.理論與戰略:國際視野中的學校發展[M].范國睿,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00.
[4]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38-339.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