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姜
摘 要:家國情懷的落地生成,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家國情懷在中學歷史課堂上“顯性”缺失。基于此,教師應在教學內容選取、學習方式轉變、評價機制創新等方面對這一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在“隱性”涵育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以期實現歷史學科應有的職責與追求。
關鍵詞:家國情懷;歷史課堂;顯性缺失;隱性涵育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是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向,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徑,體現了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中的“顯性”缺失
現實中,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歷史課堂存在著只關注學科知識的教學,而嚴重忽視學科教學中育人功能的問題,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中“顯性”缺失。
(一)教學內容:有“文”無“趣”,空洞乏味
目前教科書文本的語言抽象、乏味,構筑的歷史事件內容干癟、無趣。這樣的歷史教科書,無視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對歷史的喜愛之情完全剝離。學生感覺歷史只是一堆乏味的歷史結論,他們自然不愿意走進歷史的殿堂,不愿主動形成歷史意識。遺憾的是,很多教師不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變本加厲地補充了更多的文字史料,似乎不選取大量的史料,就無法講清楚某個歷史事件一樣,從而讓學生完全陷入了史料閱讀的汪洋大海,苦不堪言。
(二)教學過程:有“師”無“生”,自娛自樂
從教育學的視野來看,“教育的本質在于人的‘成長”。教學過程應是師生有機互動,是教師引領學生回到逝去的歷史時空,“在知識的探求、內涵發展、意義的追尋、價值的體悟中沉潛深思、潛移默化,來體認價值、涵育意識、培植素質、健全人格”。遺憾的是,很多歷史課堂從頭到尾都是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教師講得激情慷慨,學生聽得無精打采,好似看戲看得乏味無比的觀眾一樣。
(三)教學評價:有“分”無“人”,舍本逐末
歷史是人的歷史,必須有人的參與,歷史才能更豐富、更具意義。同樣具體到課堂教學中,歷史課堂也是有人的課堂,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教學評價,教師都要因人而異,要眼中有人。要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否則,教師的課堂就干巴巴的只有史料,教師的教學評價也就只剩下冷冰冰的分數。失去了人的課堂,缺少了學生的參與,教師很容易把充滿人文意蘊的歷史課堂變成公式化、程序化的實驗課堂。
二、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中的教學意蘊
(一)現實鏡像的追問反思
法國學者西蒙娜·薇依指出,沒有歷史就沒有祖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帶著生命體驗去研究歷史,使他們相互朗照。然而,近年來部分歷史無知者拿民族傷痕開玩笑,演藝界部分藝人無底線地調侃歷史,引發富有愛國良知和正義感的人們的極大憤慨。民族精神和國家尊嚴不容褻瀆,這是每一個有良知的公民應該堅守的底線。這一問題根源,在于這一部分人家國情懷的缺失,無法正確地回顧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歷史。我們有責任向青少年提供家國情懷這一營養,并且在與善惡相關的真正視角中展示。
(二)生命課堂的價值追求
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育,如果只是直白、生硬、說教式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只會讓學生生厭。一位教師在處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這一課時,大膽地重組教材知識,以“余光中的回家之路”為線索,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首先是用一首《鄉愁》導入新課,使學生的思緒飛揚、情感得以觸動。緊接著引用了于右任的“生不能回家,死亦《望大陸》”,讓學生感受到臺灣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隨后教師相繼展示幾則余光中回家的材料,層層設問、步步緊逼,撥動學生心弦的同時,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情感熏陶的無痕之徑
最高明的精神境界,并不是現實生活之外的另外一種生活。家國情懷是涵養學生精神氣質的食糧,以滋養學生成長為主要目的。用思想點燃課堂,讓學生在文字中深切觸摸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感受曾經的榮光以及遭受過的屈辱,激發以振興民族為己任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的教育,就是要強調學生重視個人修身、重視親情、心系天下。“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通過這樣的歷史課堂,實現情感的熏陶與提升。
三、家國情懷在歷史課堂中的“隱性”涵育
學科知識是培育家國情懷的載體。歷史學科要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主要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師應在教學內容選取、學習方式轉變、評價機制創新等方面對這一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在“隱性”涵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一)建構移情路徑,讓家國情懷得以體驗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歷史課堂中家國情懷的體驗,主要讓學生通過激發興趣、古今連橫、體驗內化等幾個環節來實現。
1.激趣怡情,讓學生主動探究歷史問題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提出:“唯有當前活生生的興趣才能推動我們去尋求對過去事實的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在課堂之外已經通過電視節目、通俗讀物、游戲動漫、戲曲等對歷史有所了解,歷史教師要在此基礎上,通過以人為核心或以歷史事件為核心的闡述,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其主動投入學習。如講述人民版必修二專題三第2課“偉大的歷史性轉折”一課時,可以結合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相關紀錄片導入新課,從學生身邊的歷史延伸至過去的歷史時空,從“小家”擴展到“國家”,“家”與“國”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在熟悉而陌生的新鮮感中開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