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平 高振奮



【教學背景】
本節課課程標準要求是“分析臺風、洪澇等氣象災害的成因與危害;舉例說明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災害是高中地理課程中具有較強實踐性、應用性的模塊。自然災害的內容主要闡明了自然地理環境要素的變化過程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是地理1內容的拓展與延伸。根據課程標準,從兩個方面設計本節課內容:
第一,洪澇災害有明顯的區域性。在教學中,我明顯感覺學生分析地理問題時在區域尺度的把握上嚴重欠缺。所以本節課設計從教學內容上特別關注區域尺度大小、空間展開范圍大小和寬窄等;成因分析和防御措施都從不同的時空尺度上展開。本節課首先以北京為例分析自元代以來洪澇災害多發的原因。其次從北京洪澇災害的空間分布特征看,山區和平原成災原因有所不同,是從北京地理環境差異性角度出發,空間尺度發生改變。在治理措施上,從早期的河段治理到后期的流域綜合開發,從北京自身的調控到京津冀地區協同治理,實現了時空尺度的轉換,進而提高學生區域認知的能力。
第二,洪澇災害是多種要素時空綜合作用的結果。本節課運用水循環原理,解釋洪澇災害的發生機理,并始終圍繞水循環和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從要素綜合、時空綜合等角度,說明北京不同發展階段洪澇災害特點,以及產生的主要原因,依據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提出對策。完成“綜合—綜合分析—新的綜合”的思維邏輯分析過程。學生學會多要素、多角度、綜合地觀察、分析,辯證地看待現實中的地理問題,不僅能解釋過去發生的地理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服務現在、預測未來,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環節1:看現象,想問題
展示7·21北京暴雨洪澇的圖片,啟發學生思考洪澇給北京帶來的影響。
設置意圖:激發學生關注北京洪澇災害,引發學生對洪澇災害的思考。
環節2:做調查,提問題
學生課前分小組做了元代至今北京發生洪澇災害的情況調查(發生的時間、地區、災情等),并運用excel等軟件將調查結果以圖和數據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根據學生的疑問確定本節課要探究的問題,即“為什么多發?為什么變化?如何與時俱進的應對?”(體現了時空尺度,同時也體現了要素的變化,強調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設置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課前資料查詢、提出問題,課上討論分析、問題辯論等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提煉問題的能力。
環節3:用原理,析問題
回顧舊知,結合圖像資料,探究本節課問題。具體如下:
1.畫出水循環過程示意圖。
運用水循環原理解讀洪澇災害的概念。
2.展示資料:北京市地形、氣候、河流水系圖。
(1)運用資料,分析北京洪澇災害多發的自然原因。
(2)7·21事件中房山和市區災情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結合學生調查結果:北京洪澇災害變化特點。
提出問題:從元代至今,北京的洪澇災害出現頻率增多,強度有所加強,災情尤其是城市內澇加重,這與北京城市發展有什么關系?試從水循環和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角度加以解釋。
4.探究問題:結合水循環原理提出減少洪澇災害的措施。
設置意圖:理論聯系實踐,逐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會學”達到“學會”的目的。讓學生從不同要素及相互作用角度深入分析、在不同尺度區域中深入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對洪澇形成的影響。從自然綜合分析,到時空演化,人類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從更大的范圍綜合分析區域發展背景下自然災害的時空變化特征。引導學生逐步樹立人地協調觀。
環節4:用知識,化難題
展示學校平面圖和地形圖。
問題探究:請你為學校出謀劃策,為減輕學校在暴雨來時的積水問題提出有效措施,并畫在平面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設置意圖:結合身邊實例,加深學生對地理原理的理解。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以致用,提升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環節5:建框架,促理解
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該地區自然災害的類型、時空分布、災情等特點,在發展中人類通過活動可以放大或者縮小災情;所以我們要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因時制宜,趨利避害,實現人地協調發展。
設置意圖:構建綜合思維框架,滲透人地協調觀。
【設計點評】
“區域發展背景下的自然災害——以北京洪澇災害為例”教學設計的點評(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高振奮)
牛欄山一中張麗平的“區域發展背景下的自然災害——以北京洪澇災害為例”是北京市主題系列地理教研活動“走進優秀教研組感受地理課堂教學魅力”之“走進牛欄山一中地理教研組——自主及探究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的一節高二教學展示課。這節課的設計和教學中張老師應用新課程理念,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選取學生熟悉的案例,激發興趣,產生問題,形成學習任務。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利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原理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層層遞進,一氣呵成,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能力和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形成良好的學習效果。縱觀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
一、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和實施教學
張老師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實施中特別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程理念,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
第一,在教學設計中針對學生以往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選取學生熟悉的北京洪澇災害作為研究對象,拉近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的關系;第二,根據學生學習特點和以往在學習中表現出的問題,整合相關的課標要求,構建情境,激發學生以地理視角審視生活現象,重新思考生活中洪澇災害的發生過程、形成原因、應對措施等,將地理知識、原理和方法融入學生的課堂學習,形成完整的學習和思考過程;第三,采用不同的學習任務,細化學習過程,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加深對洪澇災害的理解,提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第四,在教學評價中,通過設計量表將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及時反饋,實現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效評價和指導。同時,通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反思,理清學習思路,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提升能力的要求。
二、情境教學,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
張老師在本節教學中,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學習情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圍繞學生的問題設計學習任務,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利用地理知識、原理和方法層層遞進地解決問題。
“情境—問題—任務—探究活動—問題解決—達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學生面對情境,結合體驗,形成問題,利用地理知識和方法開展探究活動,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地理知識、原理和方法不再是教學的終點,而變成了學生解決過程中的前提和基礎。在解決問題中需要應用哪些知識和方法?如何應用才能有效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啟發?又進一步產生了哪些問題?學生就是這樣在情境中從不同時間、空間和要素等角度對洪澇災害的形成、危害及成因等進行綜合思考,對洪澇災害及其相關知識內在聯系的理解不斷深入,將課堂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提出合理的應對措施,為學校設計應對洪澇災害的建議等。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任務驅動,為核心素養落地保駕護航
如何有效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中深入學習、提升核心素養是情境教學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張老師通過設計學習任務,將學生面對的問題細化成了一個個問題鏈,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同時通過探究活動解決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幾個學習任務層層遞進,情境中涉及的問題逐步解決,達成最終的學習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提升。具體看:
以圖片和學生調查構建情境,北京洪澇損失大、多發。在學生實踐和體驗基礎上形成情境并生成了一系列問題。學生將自己的問題相互交流,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對洪澇災害關心的問題,教師以副板書形式進行記錄,為本節教學提出了主要學習方向。
教師帶領學生梳理問題,提煉核心問題、主要問題,發現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解決核心問題的任務環節。使課堂學習自然而然地進入任務學習階段。
準備環節,洪澇的產生與水循環關系。學生繪制并利用水循環示意圖,說明洪澇形成過程。這一任務的設計,讓學生對解決問題中涉及的知識和原理進行回憶和整理,為進一步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項目名稱:北京市特級教師工作室。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