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向紅
摘 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新教程標準中各學科的教學要求均發生了改變。如普高生物學的學科教學標準為通過學習科目內容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實現學生的多方面發展。作為一門研究生命的學科,新課改后高中生物學每一章節都蘊含了豐富的生命觀念素材,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章節內容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結合多年工作經驗,通過“免疫調節”內容探析了普高生物學科目培養生命觀念的具體途徑。
關鍵詞:“免疫調節”;高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生命觀念培養
生命觀念作為普高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之一,其是對以往科目課程知識目標的拓展與延伸,以生命觀念為主線開展生物課程教學,可以為社會培育出多方面成長的全能型人才。“免疫調節”作為高中生物教學中最具學科代表性的內容之一,其通過講述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兩類適應性免疫內容,促進學生穩態與平衡生命觀念的構建。在課程改革環境中,生物學教師需充分挖掘教材里有關生命觀念的素材,通過創新知識傳授模式,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感受、了解并升華生命。
一、普高生物學生命觀念相關概述
(一)生命觀念內涵
生命觀念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有關普高生物教育的相關文件中對生命觀念的內涵作出解釋:生命觀念是對觀測到的生命行跡及關聯性或特征等進行闡述后的概括,是通過實踐證明后形成的認知及觀點,在領會或詮釋生物學有關知識和行為基礎上產生生命觀點、認識和思維模式。在生命觀念的引導下了解物種的多元化與統一化,構建正確的生態觀和價值觀,并以此為依據探索生命活動法則,處理現實問題[1]。簡言之,是指學生在學習相關生物學知識后正確認識生命,并在科學評定的基礎上以良好的態度追求并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
(二)普高生物教育的生命觀念
普高生物課程標準中指出生命觀念外包含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穩態與平衡觀、進化與適應觀四部分。
1.結構與功能觀
結構與功能觀有兩種涵義,其一為結構決定功能,即不同的結構勢必擁有相應的性能;其二為任何性能都需依靠一定的結構來達成。結構與功能觀滲透在生物學探索的全過程,如微觀小分子、細胞、生態系統等,是指導高中生正確對待生物學行為的主要認知。例如,突觸的結構學習中,學生了解到興奮在神經細胞間的單向傳遞,其主要原理是:突觸小泡僅分布于突觸前膜,神經遞質,由前膜傳遞到間隙處,并在后膜處發生作用。在新課改環境下,教師在教授“免疫調節”知識時滲透結構與功能觀,可以幫助高中生在了解生命活動特征時深入探究其結構基礎,在熟悉結構基礎的同時分析其對應的功能,進而掌握生命體中的因果關系。
2.物質與能量觀
生命系統是物質的,個體的生命依托于物質的輸送與轉變,物質的輸送與轉變通常與能力供給、流通相關。例如,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把太陽能轉變為化學能,并將其保存在體內,通過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的層層傳輸,實現各類個體內部物質與能量轉換。在這一流程中,物質與能量觀體現在:細胞氣體交換中的能量轉化是通過物質的氧化分解實現的;氨基酸等分子的跨膜輸送蘊藏著能量的變化。在生物課程中融入物質與能量觀,可促使高中生掌握個體的呼吸、血液循環、生長等活動都需要物質與能量的轉變,生物地理群落中的物質與能量是守恒的且具有可轉換性,以使高中生利用論證觀點看待個體的生命,并充分挖掘生命價值。
3.穩態與平衡觀
生命系統是通達的,內部也時時在產生物質變動與能量轉移,但在通常情況下其保持著較平穩的形態,且穩態與平衡可通過生物體調節機制實現。一般而言,動物體內的穩態與平衡環境主要由各類器官、系統在相互配合中通過神經等多種調節機制維持。例如,當人體血糖過高或過低時,神經系統及相關激素會進行運作,將血糖維持在平衡正常范圍內,而植物多利用多種激素的分工合作促進自身的生長。上述的生物學現象都說明穩態與平衡的生態系統需要各部分的相互協調與分工合作[2]。教學中融入穩態與平衡觀,可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穩態與平衡需要多部分的合作與協調,在生物學探究中,教師要考慮集體與局部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引導高中生正確理解生命。
4.進化與適應觀
生命中存留著巧妙的適應性,適應性是個體蛻變的成果。進化與適應觀也包含兩種含義,其一為進化是生物使用環境的表現;其二為個體適應條件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如乳糖耐受突變情況。乳糖是哺乳動物乳汁中特有的雙糖,其通過某種特殊酶分化為人體能攝取的模式,年幼的哺乳動物腸管內具有乳糖酶,但多數成人的乳糖酶活性較低,日常生活中飲用乳制品時易發生瀉肚等乳糖不耐受現象,但隨著歐洲等地區人們馴化山羊及奶牛后,成年人長期飲用各類奶制品,其乳糖耐受程度也隨之強化[3]。在教學中滲透進化與適應觀,有利于高中生了解個體形跡的根源、物種的多元化及選優淘劣準則等,提高高中生對生命的認知。
二、普高生物科目教育中生命觀念培養途徑
(一)利用實例構建教學情景,引發高中生感悟生命
情境認知理論強調學生的思維具有情景化,是在社會化的環境中形成的,同時其也認為:真正完備的知識多是在真切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的,課堂教學中要為高中生打造能體現學科內容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真實情境,并通過切實活動為高中生知識的合作建構提供支持[4]。為使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并感受生命世界,在“免疫調節”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真實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課堂積極性的同時導入新課,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免疫系統的功能及體液、細胞免疫流程。
例如,課堂教學初期,教師提出問題:秋天到了天氣逐漸轉涼,老師前幾天不小心感冒了,大家都知道感冒需要吃藥,但是有誰知道感冒從患病到病愈的全過程?(學生給出多種多樣的回答)并繼續提出問題“有誰知道病毒在人體內會遭遇什么樣的抵抗嗎?接下來我們通過觀看一則視頻了解人感冒后的全過程”。之后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人體的故事——免疫系統還擊戰》,利用霍莉·瓊斯身體內的免疫系統抗擊、消滅流感病毒視頻使學生了解病毒感冒從病發到治愈的全過程,并為其營造真實的生活情景,現實中每位高中生都是霍莉。通過科教微電影為學習者營造真實的生活環境,有利于其在身入其境中體會生命的神奇,從而激發其對生命認知及探究的興致及積極性,并提升其學習質量。
(二)挖掘課本生命觀念素材,引領高中生理解生命
在“免疫調節”一課中關于生命觀念的素材較多,例如教材問題探討中的“能使我們生病的細菌、病毒等幾乎無處不在,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處在病原體的包圍中,但在很多時候,我們并沒有感覺難受”;再如“當我們體內有炎癥時,扁桃體會腫大,有時頜下等部位還呈現淋巴結腫大”[5]。在科教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思考并討論問題:“人體長期處于細菌環境中,但并未感到不適,為什么?”在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結束后回答問題(因為人體內有三道防線或者免疫系統具有防御功能)。教師利用學生的回答引出新知識——免疫系統的構成、免疫系統的防衛、監督和清除功能等。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還要以生命觀念為主線,充分挖掘教材內的結構與功能觀、物質與能量觀、穩態與平衡觀、進化與適應觀,引導學習者在學習新知時感受生命觀念對生命現象的解釋,以加強其對生命的理解。例如,在免疫調節知識教學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習者通過討論“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統受損的關聯性”中的相關問題,了解“HIV病毒攻擊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引起機體喪失免疫力”知識,并幫助學生形成生命觀念中的穩態與平衡觀;同時教材中通過“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是不是越強大越好呢?”這一問題及對過敏反應等知識的介紹,總結出“免疫功能過強或過弱,都會引起機體功能紊亂”,這一教材內容體現了生命觀念中的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等。
(三)延伸課堂實施自主探究,鼓勵高中生升華生命
生命觀念不僅僅體現在生物學教材中提供的生物現象,其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在生物學課程教育中,教師要注重生命觀念的外延,積極指引學習者實施合作討論與自主探究。在“免疫調節”教學結束后,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調研、專題討論及宣傳活動等。例如,教材“資料分析”以艾滋病為例,作為一種死亡率極高的免疫缺陷病,近年來我國艾滋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并逐漸呈現出低齡化、年輕化趨勢,而當前這一疾病仍無法治愈,高中生對艾滋病的認識較少[6]。對此,課堂教學后教師以艾滋病為專題,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在課下利用網絡、圖書館等搜集艾滋病相關資料,并提出問題,如“艾滋病的防治措施?如何正確看待艾滋病患者?”等。在調研結束后教師組織開展“艾滋病專題會”,由學生分享資料并討論相關問題,通過課后的調研、探究等活動,不僅使學生更了解免疫調節相關知識,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在今后的生活中更重視生命健康。
三、結束語
生命觀念作為普高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基礎,其對高中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生命觀念的培養需要長期的意識及思維積累,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將生命觀念融入課堂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感悟生命,深挖教材引領學生理解生命,延伸課堂促使學生升華生命。
參考文獻:
[1]汪洋.基于生活化教學培養高中生生命觀念的教學實踐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18.
[2]李文玲,何英姿,劉彬.“免疫調節”(第1課時)教學實施方案[J].生物學教學,2018,43(12):69-71.
[3]郭學恒.核心素養視域下“免疫調節”內容的延伸與啟示[J].中學生物教學,2018(8):16-20.
[4]陳少琴.以“免疫調節”為例談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生命觀念培養[J].考試周刊,2017(45):156.
[5]張倩,徐世才.基于生活化教學的教學設計:以《免疫調節》模塊為例[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8,334(4):118-119.
[6]秦曉娟,段巍.學習進階及其對核心概念教學設計的指導:以“免疫調節”為例[J].生物學教學,2017,42(10):23-25.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