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勇
摘 要:時至今日,我國正在不斷加快邁向21世紀現代化,在全球化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下,對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需要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基礎教育工作中對學生的歷史課程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一改傳統模式下“填鴨式”的教育,讓課堂生動起來,活躍起來,把這些即將步入高等學府高中生培養成為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高中歷史;生動課堂;措施
新時代背景下,不論是高等學府對即將入學的高中生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考核,還是以后步入社會對高中生應對困難的技能考查,都要求教師不斷改進授課方式,改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學科素養。它要求歷史老師能夠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不只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是學生想,學生說。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歷史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如何利用歷史課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本文接下來將要探討的主題。
一、研究意義
歷史的學習,特別是針對高中生這個特殊群體而言,不是單純知曉課本上的知識點,而是要求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成果,例如主動構建自己對歷史問題的認識,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當下時事[1]。但是縱觀我國高中生歷史課堂學習的情況,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老師授課方式落后,學生學習效率低下。例如,不管是初中,還是高中,甚至是大學的歷史課都很容易上成“流水賬”的形式。縱觀歷史長河,每個時期都會無數個驚天動地的事件,老師為了讓學生記住這些紛繁復雜的知識點,自然需要不斷加快進度,所以上課期間老師往往不管是淺層次的史實,還是深層次的史論一律都是鐵面吐字,學生根本無暇深入思考。還有些老師表現出明顯的功利型授課思維,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考什么講什么,不考就不講,只關注學生成績的提高,不在乎學生的興趣所在,也不關心學生由此闡發的思考[2]。
二、解決措施
(一)利用多樣化工具
我國高中生的歷史課堂上依然存在很多弊端,有的老師上課只顧自己“知識輸出”,不管學生是否“消化”;有的老師只講考試重點,絲毫不管學生的興趣所在;有的老師過分看低學生,抬高自己,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這些課堂亂象比比皆是。雖然歷史課程的學習不能離開書本任意空談暢想,但是在任何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書本都不是唯一可利用的工具。在我國自古以來“求學等同于讀書”這樣的氛圍渲染下,大多數學生失去了自由變通的靈活性,成了只會“學死書,讀死書”的書呆子。在這樣的情景之下,教育工作者自然要給予學生跳出書本的勇氣。在書本之外,學生主動尋求多樣化的輔助工具,例如,在家可以多看優秀的歷史紀錄影片,出門則可以去歷史博物館等,讓學生在接觸實物的過程中,慢慢養成多看、多學、多思考的習慣[3]。
(二)為學生創造主動思考的空間
歷史學就是一門利用過去詮釋、理解當下和未來的學問,所以它的教育目的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某年某月的某個重大歷史事件,讓學生應對考試取得分數,而是教學生如何利用更全面、更客觀的眼光辯證地看待人類的過去,以此對當下產生更有價值的思考。這就要求老師在授課時要轉變傳統的模式,改變學生被動聽課的狀態,做到“生動課堂”,即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師生頻頻互動交流的目的,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延伸出更深遠的思考。高中歷史課程想要生動有趣,就必須強調探究性,這要求上課時老師要注重客觀描述,少一些主觀評論,為學生的探究留有一定的拓展空間。高中歷史教師要根據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及時更新知識和觀點,不斷拓寬視野,更新授課理念,提高課程研究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提供盡可能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多角度的學科視角,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歷史學習[4]。
三、結束語
在現代基礎教育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面向高中生的歷史課程自始至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要領域。由于歷史自身特點,它既具有其他課程注重書本內容學習的一般特性,又有靈活掌握和自由解讀的自身特征。在現代基礎教育歷史課程內容和環節的設計過程中,老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應對,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勇于在歷史課堂上進行教授方式上的創新。盡管改變“只有老師說,學生只能聽”這種傳統的歷史課堂教授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但是只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新的經驗,我國高中生的歷史課程教育一定可以取得不斷進步,日益趨向科學化、合理化。
參考文獻:
[1]胡常海.新課標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新探[J].教學研究,2010,33(5):85-89.
[2]劉暉龍.高中歷史課堂開放性教學的探索與實踐[D].廣西師范大學,2005.
[3]龐曉晴.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2):83-85.
[4]孫麗娜.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