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尚
摘 要:素質教育的深入改革使立德樹人理念深入人心,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不僅是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基本活動,同樣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滲透家國情懷教育,關注學生的文化意識、民族自豪感與國家榮譽感等高尚品德的健康發展,以便切實優化高中生的學習成長。從突出歷史知識的家國情懷理念、組織豐富的歷史實踐體驗、根據學生思維意識滲透家國情懷教育三個角度來分析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如何實現家國情懷教育。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策略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關注的是本學科的理論知識,要求學生反復背誦歷史知識,以便根據一些關鍵詞去調動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知識,由此展開歷史分析。但是,現在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記憶活動,還應關注學生的歷史認知與歷史情感,會從知識、能力與思維品質等多個方面去考查學生的整體素質,所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也已經明確將“家國情懷”作為基本的教學內容,希望高中歷史可以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在這一時代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就必須要積極滲透家國情懷,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好充足準備。
一、突出歷史知識的家國情懷理念
歷史反映的是國內外的悠久歷史,也體現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蘊含著豐富的人類智慧與文化精髓,本身就是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重要資源。比如,我國古代的四大科技發明可以彰顯出古人的科學智慧與創新意識,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與文學作品又可以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風土人情與人文思想。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有意識地開發與利用歷史知識所包含的家國情懷思想,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家國意識。
就如在“‘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展示了現代社會孔廟、孔子學校的創辦現狀,讓學生意識到儒家思想到現在依然有著巨大影響。這就促使學生對儒家思想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所以筆者便利用“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一教育思想導入了本課知識,讓學生懂得儒家思想是十分先進、實用的。借此,學生則可積極探究儒家思想的發展史,梳理“百家爭鳴”時期各個流派的主要觀點,懂得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強大的。再如,在“古代手工業的進步”一課教學中,筆者也利用一些考古資料客觀展示了古人的手工作品,如薄如蟬翼的古代服飾、技藝精湛的瓷器花瓶等等,讓學生大為贊嘆,也為古人的創造力感到震撼。
二、組織豐富的歷史實踐體驗
客觀來講,高中生對歷史知識的認同感、代入感并不強,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歷史環境的差異十分顯著,影響了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與發展。對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響應新課改所設計的“綜合與實踐”活動來組織豐富的歷史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歷史文化環境中,使其自覺接受環境熏陶與啟發,以便切實優化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
就如在“音樂與影視藝術”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就系統地為學生梳理了音樂、影視藝術的發展史,讓學生直觀認識了這些文學藝術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本班學生都很喜歡看電視、聽音樂,所以筆者就鼓勵學生以我國傳統音樂為主題,積極探究音樂文化。比如,有的學生很喜歡以我國古詩詞改編的歌曲,比如《陽春三月》《西出陽關無故人》等等,學習了這些傳統音樂優美、婉轉的樂調與旋律。有的學生則很喜歡我國古代的樂器,如箜篌、古箏、笛子等等,專門整理了一些樂譜,反復聆聽。通過綜合實踐,本班學生都積累了豐富的審美體驗,喜歡上了我國傳統藝術。
三、根據學生思維意識滲透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生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基本處于穩定發展時期,他們不再是單純接受師長指導的孩子,而是有著獨立想法與人格的青少年,所以能夠對各個歷史知識進行批判性解釋。對此,高中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多想,認真觀察學生的思維意識與情感取向,由此切入教師指導,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使其對本民族優秀文化產生高度認同、驕傲與自豪的感覺。
就如在“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課教學中,筆者就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科學技術發展史,而有不少學生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是十分先進的。對此,筆者就整理了我國“建國”以來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比如航空航天、網絡科技等等,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即便我國的科學技術起步較晚,但是已經在整個世界處于前沿位置,而且還多次創造世界科技奇跡,據此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懷,使其為中華民族之崛起感到驕傲與自豪。
總而言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是為了從根本上優化學生的思想意識,確保學生受益一生,也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事業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準備。
參考文獻:
[1]劉芳.立足家國情懷談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6):46-47.
[2]楊春.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44):45-4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