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霞

摘 要: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然而,智力障礙兒童由于智力低下,普遍無法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主要對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行了探究分析。
關鍵詞:智力障礙兒童;社會適應能力;探究
社會適應能力在智障兒童的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證明,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水平較低,尤其是當其與社會相處時最為顯著。鑒于此,我們如何培養智力障礙兒童促使他們盡可能地與社會相結合,是當前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一、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現狀
研究發現,當前我國多數智力障礙兒童的其他家庭成員,會因為智力障礙兒童身體有殘疾,不愿意將他們帶出家門接觸外面的世界,并對其照顧十分周到。但是,這種做法不僅會增加家庭的負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扼殺智力障礙兒童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不利于智力障礙兒童發展適應社會生活能力。
二、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影響因素
現階段,我們國家智力障礙兒童的適應行為發展受到了多個因素的影響,除了最明顯的智力發展因素以外,還有生活環境的影響。其中,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生活環境和學校是影響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因素。總的來說,智力障礙兒童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但是,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離不開他們的父母。因為,智力障礙兒童接觸最多的人便是他們的父母,智力障礙兒童的父母對其生命態度,決定了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另外,學校對智力障礙兒童的適應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如,同類智力障礙男童要比女童的適應能力要強得多,但是在自我管理方面恰恰相反。可以說,學校對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非常重要,因為,教師除了會教授智力障礙兒童知識以外,還會教授他們怎樣解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注意力,借此提升智力障礙兒童的智力和學習成績。
三、提高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策略
1.情景體驗法
情景體驗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為智力障礙兒童創設真實的體驗情景,促使其可以在真實的情景中,提高主動表達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詳細地說,我們在應用這種體驗法時,應根據智力障礙兒童的生理需求,以及他們表達的內容,為其選擇恰當的情景。例如,筆者為智力障礙兒童創設了餐廳用餐情景,具體內容是引導智力障礙兒童表達出自己在饑餓時,肚子的反應和口渴時的反應,并能積極主動地表達出來。同時,培養他們在就餐完畢后的個人衛生習慣。小孫同學說話語無倫次,且聲音很小,筆者要求小孫在吃完東西后,大聲向筆者表達要餐巾紙,以及洗手等內容語言,可以在表達自己肚子餓了時,說出簡單完整的一句話。小李同學在說話時,不敢看著對方說話,教師就可以要求小李在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看向自己。這樣的情景體驗法,除了可以使智力障礙兒童處于一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進步狀態外,更加可以使他們在具體的情景中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從而為他們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2.家居生活訓練法
家居生活訓練法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根據一日生活節律為智力障礙兒童合理安排家居全日生活作息或者半日生活作息。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生活自理和生活體能訓練,幫助智力障礙兒童在家居生活訓練法中得到相對應的學習訓練,借此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詳細地說,這種訓練法需要教師選擇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體能等方面具有相同點,且存在較大差異的智力障礙兒童進行訓練。
在此基礎之上,教師需要根據家居活動的內容,將生活自理以及生活化體能內容融入其中,如在早起階段鍛煉智力障礙兒童穿衣能力,在用餐期間鍛煉兒童端湯能力,促使智力障礙兒童可以在社會適應能力上得到提升。
具體訓練安排表如下:
總之,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我們一直關注和探究的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拿出百分之二百的耐心和愛心關心他們,使他們為盡快地適應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君月,楊福義.智力障礙兒童心理理論的研究綜述[J].現代特殊教育,2018(10).
[2]夏健思,袁茵.智力障礙新生學校環境適應的教育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9).
注:本文系一般規劃課題《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研究》(GS[2019]GHB0460)。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