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動”現身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因為其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促進學生創造性地解讀文本,構建高效率的語文閱讀課堂,也能夠強化“學生”與“文本”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增強學生對文本的認知張力,促進學生思維得到長足發展。基于此,以“人教版九年級”為例,探究了“互動”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希望能夠為構建高效閱讀課堂,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能夠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但是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現階段閱讀課堂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方法模式化、認知方式單一化以及“重”內容“輕”思維等,導致班級學生課堂參與的效率低下,長此以往必定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展,更遑論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那么,怎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有效性呢?這已經成為目前眾多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點話題。
一、抓住關鍵詞語,緊扣互動主題
實踐證明,“互動”可以現身于語文閱讀課堂的各環節,但其于閱讀課堂各個環節都擁有不同的功能與價值。以“互動”進行導入時,要精準地抓住文本的關鍵詞語(也是日常提到的“中心詞語”),緊緊圍繞“互動”主題,水到渠成地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寬與發展。但“互動”導入要避免為了導入而導入的尷尬,而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況進行巧妙設計,確保不脫離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快速地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學生的思維快速擺脫“散漫”,順利實現發散學生思維的目標。《劉姥姥進大觀園》節選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其現身于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課堂導入環節,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劉姥姥”入座的一段視頻,讓學生捕捉到了眾人的“笑”,進而引導學生抓住“笑”略讀文本內容,并結合“看”視頻與“讀”文本,通過觀察、思考對各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行揣摩。基于此,筆者引導學生對比了“文本”與“視頻”,并為學生提供一個交流、探討的平臺,強化對小說語言的認知。概括來講就是,“互動”導入時,要引導學生精準地把握文本的“中心詞”,同時還要緊緊圍繞“主題”進行交流、探討,確保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也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明確思維導向,搭建互動橋梁
“對話”作為落實、強化“互動”的有效途徑,但現階段閱讀課堂在“對話”教學的風潮改變了“滿堂灌”,卻變為了“滿堂問”或者“滿堂戲”。對比來講,無論是“滿堂問”還是“滿堂戲”都比“滿堂灌”的課堂氛圍要活躍,但卻也并未能夠真正地促進學生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貫徹“以生為本”理念,課堂上始終明確“本課堂”“本環節”的思維導向,進而為學生搭建一座“互動”的橋梁,確保課堂互動的有效性與針對性,不斷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質”與“量”。人教版《故鄉》教學,筆者設計了如下表格互動清單,課堂上讓學生結合清單進行討論與分析,強化了學生對“閏土”與“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的認知,同時也使學生更明確“二十年前”與“二十年后”的“變化”,深刻地“看”到故鄉人生活的窮困潦倒。上述課堂上,筆者始終明確環節、課堂的思維導向,避免了“主題”偏離的尷尬。
三、喚醒生活體驗,強化互動情感
某種程度上,文本都是以經驗為基礎產生的,可以籠統地認為文學來源于生活。所以,日常的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應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特別是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去觸摸文本的“肉體”,從而感知文本的“靈魂”,領悟文本作者的“情感”。互動視角下的閱讀教學活動要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入”文本,水到渠成地“出”文本,最終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共鳴。人教版《孔乙己》教學,筆者在課堂上,重點引導學生關注了孔乙己的“手”的描寫,通過“互動”總結出關于“手”的動作:排——敲——伸——罩——摸——走,進而引導學生進行“臨摹”,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深刻提理解孔乙己的形象,真切地體會、認知“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眾所周知,切身體驗能夠化“生硬文字”為“深刻感受”的,所以日常的閱讀課堂上,教師要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跨越“文字”,走入“心”,最終達到強化互動情感的目的。
四、創設課堂留白,拓展互動空間
閱讀課堂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文本”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如若掌握知識的方法、文本內容皆一成不變,那么閱讀課堂就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可言。因此,結合實況于“文本”與“知識”之間“留白”,能夠給予學生充沛的思維空間,使學生通過思考、探索逐步完成課堂“互動”。《變色龍》文本教學,筆者于課堂上,拋出了“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是什么樣子的?”這一問題后,并未再次開口說,而是通過音樂為學生流出了“空白”,讓學生從語言、外貌、動作以及神態等方面進行了思考與分析,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體會文本的藝術特征,水到渠成地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強化了學生文本的認知與感悟。“留白”能夠增加課堂的多樣性,也能為學生創設出一片極有價值的思維空間,從而喚醒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性。
綜上所述,“互動”旨在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能夠輕松“走入”文本,深有所獲地“走出”文本,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共情。因此,日常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抓住關鍵詞語、明確思維導向,保障“互動”的有效性,進而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與“文本”之間“留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最終構建高質量、高效率的閱讀課堂,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
參考文獻:
[1]楊碧君,曾慶玉.中學互動教學的問題與改進:基于北京15所中學1500余名師生的問卷調查[J].中小學管理,2017(5):28-31.
[2]李海軍.師生互動的內容選擇及目標達成[J].教學與管理,2016(4):24-26.
[3]杜萍,張毅.強化課堂師生互動的依據與教學策略探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3(3):64-69.
作者簡介:楊彥林,男,漢族,1968年5月出生,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人,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任定西市安定區思源實驗學校思想品德教學,長期從事中學教育教學研究工作。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