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嶺南詩評文獻及其價值*

2019-01-17 12:04:00
圖書館論壇 2019年2期

劉 娟

嶺南在明代以前對詩歌的批評與鑒賞沒有系統、完整的著述,只有一些散見于文人別集的論詩語句。明代嶺南出現以論詩為核心的詩話,但為數不多。從清代開始,尤其是清道光以后以至于民國,嶺南詩評文獻出現爆發式增長。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論之“嶺南”,是指今廣東、海南、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一部分(原屬廣東的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相當于舊時“粵東”的概念。而“嶺南詩評文獻”是指由嶺南籍作者所著詩歌批評文獻,這些文獻主要評價詩人、詩作、詩派,討論詩歌創作,記錄詩歌本事。陳永正《嶺南詩歌研究》專辟《嶺南的詩學詞學理論》一章,對嶺南的詩話、論詩詩等作了梳理,本文在此基礎上重點討論嶺南詩評文獻的類型、規模及其價值問題。

1 嶺南詩評文獻的主要類型與規模

1.1 嶺南詩評文獻的主要類型

1.1.1 詩話

“以詩之多,于是有詩話。”[1]詩話是中國古代詩歌體制高度發展的產物,是重要的詩歌理論批評形式。詩話是隨著詩歌的出現而出現,并隨著詩歌的發展而發展的。嶺南之所以在清代以后出現數倍于前代的詩學批評著述,首先是嶺南詩歌發展的必然結果。一直到明朝以前,無論是詩歌還是詩人,嶺南的數量都有限,文學史上知名的詩人僅有唐張九齡、北宋余靖、南宋崔與之等數人。而從明初開始,以孫蕡為首的“南園前五子”嶄露頭角,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明中期又出現了“南園后五子”;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名動海內,與“江左三大家”相頡頏;除此而外,明中期的陳獻章、丘濬、黃佐,明末愛國詩人如黎遂球、陳子壯、陳邦彥、鄺露、張家玉都堪稱著名詩人。清乾嘉時期,馮敏昌、黎簡、宋湘、張錦芳等居于國內一流;嶺南還出現了數量可觀的詩社,詩人們聚集在一起,相與唱和往來,切磋詩藝,創作了大量詩文。“到近代之后,嶺南詩歌又進入了新的繁榮期,詩壇以朱次琦、康有為、黃遵憲、邱逢甲為領袖,而譚宗浚、潘飛聲、丁惠康、梁啟超、何藻翔、鄧方羽、黃節等副翼之。由黃遵憲發其端而梁啟超倡其幟的‘詩界革命’,更是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變革巨浪”[2]。由此可見,大量詩人的出現,詩人間頻繁的活動往來及詩人結社的緊密正是嶺南詩歌飛速發展的證明。嶺南詩歌從明朝開始進入較快發展時期,至清道光年,形成了獨特的詩派;此后一直到民國初年,始終領先于中國詩壇。詩歌創作的繁榮,導致嶺南詩話的繁榮,因為詩歌批評理論是建立在詩歌創作基礎之上的,而詩話的核心內容正是對詩歌的批評;而嶺南詩話的繁榮又反證了嶺南詩歌的巨大成就和極大影響。

當然,總體而言,詩話與詩歌的創作與繁榮并非完全同步,而是略晚于詩歌。因為詩話總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探討前人的詩歌藝術風格、創作方法等,也將這些經驗用以評價詩人詩作。因此,嶺南詩話大多數出現在清道光以后,正是嶺南詩歌在明初到道光這段時間加速發展的結果。

嶺南詩話的繁榮,第二個重要原因是嶺外詩話繁榮的推動。清代詩話總數超過1500種[3],清代詩話“其卷帙之繁復,體系之完整,理論之精確,成就之卓著,已經遠遠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代的詩話”[4]。嶺南此時逐漸打破與外界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上的隔閡,完全融入其中。由于游宦、流寓等,嶺南與嶺外文人交往增多。清代文學史上的大詩人、大學者們,往往又是詩歌理論家,如朱彝尊、王士禎、查慎行、潘耒、杭世駿、袁枚、翁方綱、阮元曾入粵為官或游歷嶺南。王士禎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袁枚的“性靈說”、翁方綱的“肌理說”是清代詩學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他們當中有三人入粵,而翁方綱在廣東出任學政長達八年之久,他的學生如馮敏昌、潘有為、邵天眷深受其“肌理說”之影響。這些入粵詩文大家的詩歌理論與詩歌批評方法必然會影響嶺南詩家。

嶺南的詩人們也紛紛走出嶺南,游歷全國。例如,屈大均一生五次北游,結交了大量的中原及江南文人;梁佩蘭多年奔波在廣州與北京之間,與卓爾堪、納蘭性德、朱彝尊、吳綺皆有酬唱往來;陳恭尹曾經赴福建,登匡廬,游吳越。在這種情況之下,嶺南詩話的創作受到嶺外詩話影響,因此,也可以說嶺南詩話是在當時全國詩話繁榮局面之下催生出來的繁花。

1.1.2 散見詩論

除了詩話,散見于其他文獻的詩論文字亦廣泛地存在。它們往往出現在地方志、總集與別集的序跋、詩歌箋注、文人間往來尺牘等文獻當中,或是一句,或是一段,也有許多單篇的詩論等,因此很難估計其準確的數量。許多嶺南詩家的詩學思想,往往就保存在這些文獻當中。比如,明陳璉的詩文別集《琴軒集》當中就有不少論詩之語,孫肅將其輯為《陳璉詩話》49則。香山黃佐編有《六藝流別》詩文總集,其中就有不少對詩的分類等問題進行的討論。《黃泰泉集》為黃佐詩文別集,在他的書信及為他人所作序中有多處論及詩歌,如《振美堂稿序》中論及音律對于詩歌的重要性:“《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夫詩也者,樂之始也。樂也者,詩之成也。自樂律不傳,今之所知者,詩律而已。杜少陵所謂“晚節漸于詩律細”者是也。嘗竊評三曹、阮、陶、謝之詩,優游雅澹,其音律如黃鐘、大呂。王、楊、盧、駱之詩,繁縟清絕,其音律如無射、應鐘。兼是二體,如《周官》之大合樂,庶幾其集大成乎?古今大家,亦惟少陵乃能與于此……夫律之為言,法也。出師以律,是謂軍法;問讞以律,是謂刑法。師而不律,則士志弗齊;刑而不律,則民情弗得。其與詩、樂一道也。”[5]

明末至清代,文人著書立說,數量龐大,僅柯愈春所編《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就著錄清代詩人19700余家,詩文別集4萬余種,其中的論詩文字隨處可見,嶺南清代文人的論詩文字也頗為普遍。比如,明末清初的“嶺南三大家”屈大均、梁佩蘭、陳恭尹均有許多散見的詩論。屈大均云:“吾粵詩始曲江,以正始元音,先開風氣,千余年以來,作者彬彬,家三唐而戶漢魏,皆謹守曲江規矩,無敢以新聲野體而傷大雅,與天下之為袁、徐,為鐘、譚,為宋、元者俱變。推詩風之正者,吾粵為先。”[6]梁佩蘭云:“誠以詩之高在標格,遠在神韻,精在骨髓。其或造徑之創,特辟鴻蒙;煉句之巧,幾經淘汰。譬之黃金入火,白玉錯刀,雖則光怪百出,要皆有大筆大墨行于其間。非同捃摭幽僻,纂雜稗乘,便自以為排奡妥帖、新奇可喜也。”[7]420陳恭尹云:“吾粵作者,自張曲江而下,源流相接,代有其人,矩矱不遠。”[8]此外,清嘉慶年間的李黼平在《〈著花庵集〉自序》中表現出了對嶺南詩歌藝術的自信:“維時天下之詩派有三:河朔為一派,江左為一派,嶺南詩自為一派。蓋其才力排奡,聲調高張,足以起衰式微,彬彬乎其盛也。”[9]民國時期,梁啟超在《夏威夷游記》中提出中國需要“詩界革命”的觀點,并闡述了革命新詩“新意境、新語句”[10]的要求。而在詩界革命中取得最矚目成就的黃遵憲的“以我之手,寫我之口”“不名一格、不專一體”[11]等主張在《人境廬詩草》中提出。康有為在《〈日本雜事詩〉序》中提出詩歌“述國政、陳風俗”[12]的功能說。

1.1.3 論詩詩

論詩詩以詩人、詩作或者詩法為議論的對象,是文學批評的詩歌表現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論詩詩在《詩經》當中便有萌芽,由杜甫《戲為六絕句》首開風氣,后人擬而作之,宋人將其發揚光大,到清代時更是不勝枚數。這種情理兼具的詩歌體式,嶺南人亦多有嘗試。郭紹虞等編《萬首論詩絕句》中收錄了嶺南人10余家、300余首論詩絕句。其中收錄如丘濬《與友人論詩絕句》:“吐語操詞不用奇,風行水上繭抽絲。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詞。”陳獻章《讀韋蘇州四首》云:“夜雨齋燈卷未收,清謠百首對蘇州。晦翁兩眼滄浪碧,也為先生一點頭。五言夙昔慕陶韋,句外留心晚尚癡。敢為堯夫添注腳,自從刪后更無詩。擬古之篇古未如,詩家分路入沖虛。晚唐諸子殊堪訝,白首專門但守株。虛泊終蹁得屢拈,蘇州撫手揖陶潛。舊來食蜜雖高論,誰寫瓊漿洗舌尖。”這些都是嶺南論詩詩中的代表作。但是此集只收論詩絕句,當然不能反映嶺南論詩詩的全貌,其實嶺南以詩論詩者遠不這十余家。明初孫蕡所作《幽居雜詠》組詩當中即有論屈原、陶淵明、阮籍的詩歌。李黼平的《南園詩社行》七古長詩飽含熱情地歌頌了南園諸子“力挽頹綱”的詩歌成就,充分肯定了他們詩歌重風骨、尚雄直的特色。

當然,嶺南論詩詩當中最令人矚目的當屬近代陳融的《讀嶺南人詩絕句》。該書編著歷時40余年,六易其稿,收錄詩人約2100家,自撰七言絕句2000余首,對從漢楊孚開始直至近代的嶺南詩人俱進行了評述,又以小注形式對每位詩人進行介紹說明,二者結合在一起起到了很重要的評騭詩人詩作和保存嶺南史料的作用。

1.2 嶺南詩評文獻的規模

學者們對于嶺南詩話的規模進行過摸查。黃國聲認為嶺南詩話自鄧云宵《冷邸小言》始,“到清代嘉道間……以迄民初,……,竟有三十部之多”[13]。駱偉《嶺南文獻綜錄》著錄“詩文評類”著作43條,其中作者為嶺南人的詩評文獻共33種,涵蓋了存世的嶺南詩評文獻中大部分重要作品,但仍有一部分未能收錄其中。吳承學帶領的團隊經過爬梳文獻,提出嶺南的古今詩話,可知其名者至少在200種以上,且發現今存嶺南詩話約54種①。為了讓讀者對嶺南詩評批評著述概貌有所了解,筆者在駱偉和吳承學的基礎上增補3種,共得到今存嶺南詩評文獻共計68種(下文所列藏書地點:國圖指中國國家圖書館,粵圖指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大指中山大學圖書館,遼圖指遼寧省圖書館,清華指清華大學圖書館,華師指華南師范大學圖書館,華農指華南農業大學圖書館,復旦指復旦大學圖書館,首圖指首都圖書館,津圖指天津圖書館,北大指北京大學圖書館,北師大指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疆圖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港大指香港大學圖書館,哈燕指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詳見表1。

表1 今存嶺南詩評文獻一覽表

(續表1)

2 嶺南詩評文獻的價值

2.1 文學理論價值

2.1.1 詩歌創作理論

詩歌創作理論包括兩方面:一是對宏觀詩學理論的探討;二是對于詩歌具體寫作方法的總結。從宏觀而言,嶺南詩評文獻當中對詩學理論的總結有兩點非常突出的傾向。

一是對于“性情說”的推崇。陳白沙作為明代思想學術史和詩歌史上的重要人物,在嶺南最早提出“性情說”,認為“大抵論詩當論性情。論性情先論風韻,無風韻則無詩矣。今之言詩者異于是,篇章成即謂之詩,風韻不知,甚可笑也。情性好,風韻自好;性情不真,亦難強說”[14]。“性情”本是宋明理學的重要學術問題,包括朱熹在內的許多儒學家對此有過闡述。但是,具體到詩歌創作與性情的關系,陳白沙突破了儒家慣有的“溫柔敦厚”傳統,認為詩歌創作的動力源于內心的“情”,所謂“故七情之發,發而為詩,雖匹夫匹婦,胸中自有全經。此風雅之淵源也。而詩家者流,矜奇眩能,迷失本真,乃至旬鍛月煉,以求知于世,尚可謂之詩乎”[15]?他強調寫詩“詩之發,率情為之,是亦不可茍也已,不可偽也已”[16]。因此,詩歌是詩人真情的自然流露。陳白沙的詩論影響了后來的嶺南詩人,在詩評文獻當中屢見論及。明張萱論述詩與樂的關系就特別強調性情:“詩自《三百篇》而后,至于我明,卒未有一語可被管弦者,蓋文采有余,性情不足也。音調出于性情,性情和而后音調諧,此天地自然之妙,不假安排者。”[17]陳恭尹認為:“性情者,詩之泉源也;氣骨者,詩之鼓龠也;境物者,詩之高深夷險也。”[18]6并認為詩就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梁佩蘭說:“性情勃然而興,躍焉而出,激發焉而不能自禁。……故夫性情不真,非詩也,團土刻木而已矣。”[19]415廖燕、陳澧、黃培芳等也特別強調作詩要順乎性情。

二是對自然詩風的熱愛。孫蕡寫道:“野吟詩句出天成,景物如云眼底生。白石江頭烏桕樹,夕陽疏雨鵓鳩聲。”[20]后來陳白沙主張“以自然為宗”的哲學觀,表現在詩歌審美上,就是“大抵詩貴平易,洞達自然,含蓄不露,不以用意裝綴,藏形伏影,如世間一種商度隱語,使人不可模索為工”[21]。陳恭尹在《獨漉堂集·張菊水詩序》中寫道:“詩始于風。風者,動物也,與水遇而成瀾,文之至也;與木遇而為籟,聲之極也。二者皆本于自然。”[22]又說:“詩有意于求工,非詩也。”強調詩歌應當是詩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張其淦的《吟芷居詩話》認為東莞詩風有“不事雕琢”的特點,可見也是出乎自然。

嶺南詩論對詩歌創作應當出乎于“性情”的主張,導致他們對詩歌境界的追求以“自然”為主。可以說對“性情說”與自然詩風的崇尚實際上是一脈相承的。而嶺南詩風的“雄直”之氣,正是嶺南詩人們性情的自然流露和真實反映,它絕非是刻意營造的。因此,“性情說”和“自然”詩風對于理解嶺南詩歌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基于這些宏觀的藝術創作理論,詩學理論家們在探討詩歌創作方法等微觀問題時,同樣有所體現。

黃培芳認為寫詩要有真情真意[23],提出不主應酬之作的觀點。方恒泰提出詩史觀,言“史以傳信,非以傳疑。詩亦史也,故事必有據,始可形諸詠嘆,否則御風縮地,幾成《齊諧》矣”[24]599。近代黃遵憲主張用“流俗語”寫作,以“婦人女子矢口而成”之語為“天籟”之作,還主張詩作應當向民間歌謠學習。這些創作觀正是嶺南詩人們寫作經驗的總結,也體現了他們寫作中秉持的原則。

2.1.2 詩歌品評理論

嶺南詩評文獻當中,論及嶺南詩歌的創作與評價等問題時,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亦有創見。這個方面,同樣包括宏觀與微觀兩個角度。宏觀上,嶺南詩評文獻討論整個嶺南詩歌的藝術風尚;而微觀上則是對具體的詩人、詩人團體及詩作的批評。

對嶺南詩歌藝術風尚的討論,一是提出了嶺南詩歌標舉唐音的特點。屈大均云:“為古體者,以兩漢為正朔;為今體者,以三唐為大宗。固廣東詩之淵藪也。”[25]闡明了嶺南詩歌宗唐的風尚。溫汝能評價曲江之詩:“實為太白之先聲,吾粵如白沙、海目、湛若、一靈、湟溱諸公,皆其嫡派。”[26]16梁善長《廣東詩粹》評崔與之云:“七言古體,宋崔菊坡(與之)高華壯亮,猶有唐人遺音。”[27]張其淦對鄉邦詩人的作品,多見“皆有唐人格律”“雅有唐賢風調”之類的評語。二是討論了嶺南詩歌風格的地方色彩。實際上,古代的嶺南學者對嶺南詩歌獨特的風格早已有清晰的認識。梁佩蘭云:“蓋嘗與獨漉、翁山論詩,謂吾粵人人自成面目,不在天下風氣之內。”[28]420溫汝能《粵東詩海序》中談到:“粵東居嶺海之間,會日月之交,陽氣之所極,極陽則剛,而極必發。故民生其間者,類皆忠貞而文明,不肯屈辱以阿世,習而成風。故其發于詩歌,往往瑰奇雄偉,輘轢今古,以開辟成一家言。”[29]15陳恭尹也有類似論述。嶺南詩學批評家標舉地方特色,表達了嶺南詩人們不愿因襲成說,追求自我,不斷創新的文學理念。黃遵憲在《〈人境廬詩草〉自序》中說:“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詩,號專門名家者,無慮百數十家,欲棄去古人之糟粕,而不為古人所束縛,誠戛戛乎其難。雖然,仆嘗以為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今之世異于古,今之人亦何必與古人同”[30]!這也正是嶺南詩歌一方面積極學習前人、學習嶺外詩家,一方面自成面目的重要原因。

詩評文獻是古代文學批評的表現形式,正如美國文論家奧爾德里奇所說“人們對于藝術的談論包含了三種邏輯方式:描述、解釋和評價”[31],因此,詩評文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對詩人詩作、詩風、詩法以及詩人團體、詩學流派等展開評論。

屈大均《廣東新語·詩語》自楊孚、張九齡到張家珍、陳喬生等史上著名詩人,每人皆立一篇論說。伍崇曜《茶村詩話》專注于對清代粵詩人的評價,對區大相、鄺露、陳恭尹、屈大均、程可則、宋湘、吳榮光等名人都有所品評。陳融的《讀嶺南人詩絕句》記錄了從漢代到民國1000多年間的詩人2000余人,對每一位詩人都以絕句的形式對其進行評價。嶺南詩話當中對于具體作品的品評更是俯拾皆是。這些對讀者了解詩人的事跡、詩風、地位以及影響,詩作的遣詞造句、用典、意象、格律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嶺南詩評文獻也對嶺南詩歌團體展開批評。屈大均《廣東新語·詩語》引用了若干前人對南園五先生的評價,如“五先生以勝國遺佚,與‘吳四杰’‘閩十才子’并起,皆南音,風雅之功,于今為烈”“五嶺以南,孫蕡、黃哲、王佐、趙介、李德五先生起,軼視‘吳中四杰’遠甚”[32]。陳恭尹評包括自己在內的“嶺南三大家”:“翁山縱橫捭辟,樸茂奇古;藥亭雄邁滔莽,精警卓拔。而予以感慨放浪之言,頡頏其間,未有為之品定者也。”繼而以“水”來評價自己在內的“嶺南三大家”:“翁山,江河之水也;藥亭,瀑布之水也;而予,幽澗之水也。”[33]6-7

2.2 歷史資料價值

2.2.1 文學史料價值

詩歌作品的保存當然主要藉由文人別集與總集來實現,但由于詩評文獻圍繞詩歌展開,故實際上起到了記錄保存詩歌的作用。嶺南詩評文獻較多關注嶺南詩人群體及其詩作,因此,它們對于嶺南詩歌保存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對鄉邦詩人詩作的保存,有利于我們了解地方詩壇和藝文的總體面貌。不少嶺南詩學批評家本著桑梓之情,有意識地搜輯鄉邦詩歌文獻,為后世人了解地方藝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黃培芳的詩話當中多著錄與自己有交往的一些地方詩人的作品,比如番禺劉華東、鶴山吳應岳,其詩文集早亡。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是一部大型詩話匯編,集詩人詩作、評論及詩人事跡于一體,多達1200多卷,收錄清代詩人1100余家,為人們了解清代詩人詩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清末民初東莞學者張其淦在前人所裒輯的東莞詩歌文獻基本佚失無存、現有的文獻未得刊印的情況下,帶著搶救地方藝文的歷史使命感,發掘、整理大量的東莞詩人詩作,出資編刻《東莞詩錄》65卷,而《吟芷居詩話》4卷附《東莞詩錄》以行,對東莞詩人詩作的記錄與品評是最為全面的。直至今天,任何與東莞詩歌有關的研究,都無法拋開張其淦的《東莞詩錄》和《吟芷居詩話》,可見其保存鄉邦文獻之功甚偉。

二是對一些非知名詩人詩作的記錄,有傳播后世的重要意義。何曰愈《退庵詩話》就有非常強烈的存詩意識,書中有意識地收錄了很多閨秀女子的詩集和作品,如吳蕓佩的《漱云書屋遺稿》、左夫人的《卷葹閣偶存草》今已未見其蹤。陳融的《讀嶺南人詩絕句》專門有《婦女》一卷,記錄嶺南女性詩人詩作甚為全面,當中除了王瑤湘等少數較為知名的女性作家,其余多數詩人并不為世人所識;黃培芳的《粵岳草堂詩話》也記錄了一些婦女和她們的詩歌作品,這些詩評文獻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記錄嶺南女性詩人,喚起人們對嶺南女性詩人群體的關注。《退庵詩話》中還記錄了一些題壁詩、題畫詩,也有許多何氏家族文人的詩歌作品,其中很多都是未見存于他處的。又如屈向邦《粵東詩話》記錄了《玉醪春館題壁詩集》這一類不知作者的作品。盡管有些詩人詩作并無驚人之句,但是,詩評文獻對于它們記錄,使得它們賴以留存一鱗半爪,對于讀者了解嶺南的詩歌面貌也有裨益。歷史人物的活動在史書當中的記載是極其有限的,詩評文獻對于人物的關注,往往可以補史之闕。嶺南詩評文獻對于詩人、詩作的記錄為文學史的寫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2.2.2 社會文化史料價值

歐陽修的《六一詩話》卷首說:“居士退居汝陰而集以資閑談也。”[34]蔣寅在論及清詩話時,認為其“寫作動機就不再是那么單純的文學目標,而附帶有更多的社會屬性。……或以‘資談柄’,或以‘消永日’,或以‘娛讀者’,或以示后學,或與學侶印證,或供習舉業者參考,或追懷故舊,或辨訛正謬,或為備懲勸,昭法戒,或為盛世元音之前導……。概而觀之,則主要是交際、報恩和發潛闡幽三類”[35]。實際上,盡管詩話的寫作動機各異,其中詩論的內容不可或缺,但詩話內容卻又不僅止于詩論,還包含了其他許多豐富的材料。正如宋許顗在《彥周詩話》中所言:“詩話者,辨句法,備古今,紀盛德,錄異事,正訛誤也。”[36]可見從宋代開始,詩話的寫作就在論詩以外,還圍繞著詩歌記錄了諸多的人物故事、傳聞異辭等,使得其內容豐富多彩,可讀性很強。因此,包括詩話在內的詩評文獻實際上具有保存文獻與史料的重要價值,它們對于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的記錄往往是其中最為鮮活有趣的部分,嶺南詩評文獻亦如是。

由于五嶺相隔,自然條件迥異,因而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其民風民俗、宗教信仰、飲食起居、藝術人文等與中原文化都有一定差異。而嶺南詩評文獻對于嶺南文化現象的記錄多有可見。

南海(今廣州)陳子升在論詩時記錄了五羊城里的吟詩之風,說:“南越之能詩者,莫若廣州。廣州多詩,而人人能以詩按聲而歌,則莫若五羊城。城中歌詩凄凄婉婉,甚清以長,號曰‘楚吟’。蓋音之動人,以悲而委約,悲愁于騷些。南越故楚地,延迤而南,所自來矣。”[37]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詩語》里記錄了若干廣東民歌,如與婚嫁有關的“坐堂歌”“送花”,正月演唱的“采茶歌”,東莞地區老嫗演唱的“湯水歌”。這些文獻顯示廣東人民熱愛歌唱,有久遠而深厚的歌詩傳統;還有的詩話記錄了粵地的民風民俗,如黃培芳的《香石詩話》記錄了粵女乞巧的傳統,實有益于反映地方風俗,保存地方文化。方恒泰信奉詩史之說,不僅以詩記史,還以詩話記載了不少真實的歷史,他的《橡坪詩話》將目光投向了當時的不少“熱點問題”,如記錄外國人在粵活動,其卷九談及澳門“夷婦”諸事,以杭州金采香的《澳門夷婦拜廟八絕句》記之:“三巴門內瑞煙開,夷婦殷勤禮拜來。席地跏趺忘日永,氤氳人氣繞樓臺”,“瓔珞垂胸半掩藏,冰肌耀雪暗飛香。愛他衫子袈裟薄,持較龍綃分外涼。注曰:夷婦不施脂粉,不施珠翠,佳麗者肌膚多澤以花露水”[38]740等。這些記錄與清人印光任、張汝霖所編著的《澳門紀略》可以互證,無疑成為了澳門研究的重要史料。《橡坪詩話》當中還記錄了南海邱浩川引進西洋牛痘,為兒童接種疫苗之事,當時種牛痘還是一件新生事物,他的記載也成為歷史的見證。

因此,眾多的嶺南詩評文獻就像是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嶺南詩歌的產生與發展狀況,展現了嶺南詩學批評家們的詩學理論,它們既品評詩歌、傳達審美感受,也善于記錄詩人詩作、詩壇掌故、嶺南風物與人情以及多方面的社會現象,重視鄉邦文學和社會文化生活的史料保存,為后人在多種研究領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注 釋

①吳承學教授作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嶺南詩歌文獻整理與詩派研究”子課題“嶺南詩學著述全編”負責人,帶領團隊對嶺南的古今詩話進行摸查,在《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投標書》中提出今存嶺南詩話54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视频一|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老司机aⅴ在线精品导航|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欧洲av毛片|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影院| 99ri国产在线|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午夜a视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在线国产毛片|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国产自视频| 亚洲h视频在线|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911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欧美一道本|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手机在线| 六月婷婷综合|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91小视频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夜色|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四虎影院国产|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伊人中文网| 日本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午夜啪啪福利|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欧美色综合久久| 激情無極限的亚洲一区免费| 制服丝袜亚洲|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97在线免费|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亚洲香蕉久久|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