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存量住房規模的擴大,家裝業也迎來新一輪洗牌。家裝企業如何獲得新的利潤增長點、又如何搶占新賽道呢?2017年9月9日,深耕家裝行業十余載的博洛尼家裝被歐昊集團正式收入旗下,一時引發行業震動,歐昊集團受到業內外廣泛關注。
搶占存量房時代新賽道 完善產業鏈布局
據權威機構數據統計,2016年和2017年中國的舊房交易量遠超新房。存量房市場帶來的機遇吸引了歐昊集團董事長張棟梁的目光。據他介紹,家裝市場受房地產周期波動影響相對較小,而且不像精裝業務相對單一,隨著存量房時代的來臨,二手房裝修、老房裝修、局部裝修、家裝后市場機會非常多、非常大。基于這樣的考量,歐昊果斷出手將博洛尼家裝并入麾下。同時被收購的還有定位中高端的整裝品牌“五十家”,以及針對局裝業務的“塊塊裝”。
“對于我們而言,B端業務的獲得并不難,批量精裝交付也是專長,但并不直接面對C端,也無法接觸真實的家裝零售市場。對比來看,做C端前景好,抗風險能力強,但家裝市場對于設計、施工、材料整合與服務的要求更加精細,而且瑣碎的業務對于運營管理的要求也十分嚴苛。”
據介紹,早在2013年,歐昊前身的主要業務是面向開發商做材料的貿易和代理業務,并構建了強大的材料供應鏈系統。2015年歐昊集團正式成立,開始進入批量精裝修領域,通過升級創新,提供了性價比高的整體精裝解決方案,迅速在業界積累了口碑,業務獲得突飛猛進。至此,歐昊集團在裝飾裝修領域形成了涵蓋針對B端的批量精裝,針對C端的高端定制家裝、新中產階級全案家裝、老房局部翻新等多元業務格局。
關于歐昊集團的企業定位與主要業務,張棟梁介紹到,“歐昊集團以居住為核心,通過整合地產行業上下游資源,在泛家裝與大家居領域進行產業鏈布局,提供多方位的配套服務,努力為更多的國人打造美好的人居生活。目前,歐昊集團業務涵蓋房產銷售、二手房中介、材料貿易、工程裝飾、家裝服務、互聯網等業務版塊。”
產業拓展:向上游布局 掌控“流量入口”
為了向上打通產業鏈,掌控泛家裝上游流量入口,歐昊集團成立針對新房代理銷售業務的昊居科技,通過與房地產開發商進行深度合作,迅速在廣州、昆明、武漢、蘇杭等區域布局。其自主研發的房產交易平臺“昊居”實現了數千個房地產項目上線銷售,經紀人線上推薦客戶成交的互聯網平臺交易模式。
2018年昊居科技并購廣西優居公司,強勢進入二手房中介市場。截止目前,優居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開設2700逾家門店,業務覆蓋80多個城市和地區。優居公司還與碧桂園合資孵化鳳凰優居,針對碧桂園全國3000個社區提供二手房租售服務。
昊居與優居構成了一個線上、線下聯動的房地產交易平臺。樓市降溫,以往新房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的熱銷情形已經逐漸遠去。“市場越是不好,給代理銷售的傭金也就越高。通過新房的銷售,我們還可以知道哪些人買房自住,哪些人是投資客。投資客買房就需要轉手,所以從新房銷售到二手房中介,也是水到渠成。”
張棟梁認為,不管是新房還是二手房的銷售行為之后,迎面而來的便是裝修事宜,所以房產中介才是家裝最有價值的流量入口,“二手房中介領域格局還沒有完全形成,有著巨大的機會,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誘人的事業,而更為重要的是歐昊可以打通整個泛家裝與大家居的產業鏈,這會讓我們的未來更有想象力。”
服務整合:打造家裝互聯網服務平臺
在歐昊集團的業務版圖當中,還有一個專門面向C端的家裝互聯網服務平臺——工匯科技。
2018年7月5日,歷經8個月的市場調研及產品打磨,工匯科技BETA 1.0版本系統正式上線,一邊面向裝企和設計工作室,一邊面向裝修工人群體,集成輔材、配備專業項目經理進行施工管理,為用工方提供一站式施工交付服務,這也是裝飾裝修行業施工用工環節進入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標志。
在施工端,工匯科技提供專業培訓指導,幫助工人提升技能,通過扁平化結算方式,為客戶降低用工方成本的同時,提高工人收益;材料方面,工匯科技依托歐昊集團的供應鏈資源,統一采購、統一倉儲、統一配送,主輔材工廠直供;至于監理方面,工匯科技配備擁有二十年以上施工管理經驗的專家,為每個項目保駕護航,真正做到嚴格保障項目施工質量。
敬畏之心:做一家受人尊敬的企業
“歐昊跑得很快,規模也已經不小,但我們不過分關注和在意規模,更想把企業做強,成為一家在“居住消費領域”受人尊敬的企業”。張棟梁認為,做企業必須得有點情懷,“除了極致的產品和服務,還要有一顆敬畏的心,有一份‘心懷天下的仁和一種‘抱誠守真的信,以入世的精神做業務,以出世的精神做企業。”
在張棟梁看來,歐昊集團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為中國的消費者打造更加健康、美好、舒適的人居生活,助力國人在居住消費領域完成從傳統消費向新興消費、從數量消費向質量消費、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的轉型升級。張棟梁表示,存量房時代是機遇更是挑戰。未來歐昊旗下核心業務版塊會根據發展形勢采取合適的發展策略,掌控適度的節奏,在修煉內功的同時,加強產業鏈之間的協同,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拓寬和拓深企業護城河。 (林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