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洪
不久前的第73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019至2021年聯合國常規預算(即會費)和維和預算經費分攤比例決議,根據該決議,2019年中國在聯合國的會費分攤比例由之前的7.92%升至12.01%,首次成為聯合國會費第二大出資國。在聯合國維和預算經費中,中國的分攤比例由之前的10.24%上升至15.22%,僅次于美國。
那么,中國的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為什么會升高?繳納更多的會費對中國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會費分攤怎么變?
事實上,中國的會費分攤比例提升到多少,不是聯合國秘書長一拍腦袋就決定的。分攤比例的變化,也反映出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實力、角色變化。
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和長期的做法,聯合國會費分攤比例堅持支付能力原則,實行比額計算方法,即根據經濟總量和人均國民收入確定各國分攤比例。會費分攤還堅持多邊主義原則,每個國家都要交納,最少0.001%,最高22%。同時,考慮“低人均收入寬減”和債務調整這兩個要素,對人均國民收入低于世界平均值的國家給予一定的寬減。
在維和經費分攤方面,則實行集體責任和特殊責任,即會員國有承擔維和經費的共同責任,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承擔超出會費比額的特殊責任,經濟發達國家自愿承擔更多攤款,發展中國家則享受必要的寬減。
回顧歷史,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第二年恢復繳納會費。1974年至1979年,中國的會費比例增至5.5%。1980年中國的比例下調為1.62%,隨后一路到1995年下降為最低的 0.72%。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分攤的會費比例持續較快上升。中國的會費比例從2000年的0. 995%,上升到2001年—2003年的1. 541%,然后每三年一個臺階上升到2016—2018年的7.921%,2019—2021年的12.01%。中國的會費比例在過去的近20年里增加了12倍,是會員國中增長最多最快的。其中原因,除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還由于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斷接近世界平均值,能享受的寬減越來越少。
應該看到,按核定的比例繳納會費是各個會員國的義務。中國一直按時、足額繳納會費。然而,每年都有50個左右的國家拖欠會費,其中美國拖欠最多、最久。2018年,美國承擔的聯合國會費不到6億美元,只是其該年度6000多億美元軍費的1‰,卻至今未繳。
會費不等于影響力
隨著繳納會費的提升,當然也會有一些權益上的變化,中國未來在聯合國秘書處的職位數量也將相應增加。目前,中國在聯合國秘書處職員的比例只有1%多一點,屬于代表性不足的國家。隨著我國對推送和選派工作的加強,預計在聯合國的中國籍職員會有一個比較快的增長。
但是,這也對我們在國際組織人才方面的儲備是一個考驗。在聯合國工作的人員,不僅對各種語言的熟練程度要求非常高,而且要對聯合國繁雜的規章制度、各種決議案非常熟悉。此外,在國際組織中,與來自其他國家的工作人員如何實現和諧、高效的配合,考驗的不僅僅是工作能力,更考驗工作技巧和情商。過去由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年輕人有不少具備在跨國企業、國際非政府組織工作的背景,比較容易適應在聯合國相關機構的工作。相信這里未來也可以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舞臺。
會費的增加有利于擴大中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但不是根本因素。會費也不能自動轉化為影響力。有的國家曾提出“支付責任”概念,將權力與會費掛鉤。即誰交錢多,誰就應擁有更大的權力。這實際上違背了聯合國遵循的主權平等原則。但這與大國承擔更多的責任并不矛盾,特別是五個常任理事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方面負有更大和更特殊的權力和責任。
承擔更大的責任
大國在聯合國的影響力,除了應盡財政上的義務,更主要是通過提供強有力的政治外交支持和承擔更大的責任來實現。中國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
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和全球治理中核心作用,并以實際行動支持聯合國的工作。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多邊世界的一個支柱,為推動多邊主義做出了積極貢獻。”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紐約總部宣布設立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總額10億美元。三年來,基金共支持和平安全與發展領域30多個項目,涉及預防沖突、維和人員安全、反恐、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幫助難民移民等。
近年來,中國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難民署、婦女署等聯合國機構提供大量捐助。上述基金和援助都是中國自愿提供的,表明了中國對多邊主義的信心和對聯合國的支持。此外,“一帶一路”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將成為中國與聯合國合作和相互支持的重要路徑。
近年來,全球化遇到挫折,多邊主義屢受沖擊。面對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等挑戰,聯合國需要加強改革實現轉型,全面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權威性和有效性。同樣,塑造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新型關系也要求中國的多邊外交特別是聯合國外交的轉型,在建設性貢獻的基礎上更多地發揮引領作用。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國與聯合國的合作和相互支持更顯得任重而道遠。▲(作者是復旦大學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