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張立毅 高嘉翔

李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中國骨科菁英會關節執委,北京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會關節學組副組長。
骨是人體中的一種堅硬的器官,具有多種重要的功能,如運動、支持和保護身體、儲藏礦物質等,骨中間的骨髓還具有造血的功能。人體的骨大部分是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由軟骨骨化而成,骨的健康發展,對人的一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兒童青少年身體正處在快速生長和發育時期,體內新陳代謝活躍、旺盛,身體各組織、器官結構與功能的發育都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和可塑性。
顱骨:嬰兒出生時因經過產道,顱骨會稍有重疊,這種重疊現象不久后會消失。兒童的顱骨存在前后兩個囟門,后囟一般于6周~8周閉合,前囟一般于1.5歲~2歲閉合。前后囟門反映了嬰兒腦發育狀態,腦發育不良時會導致前囟小或者關閉早,疾病導致的顱內壓增高或脫水時前囟會變得飽滿或凹陷,另外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會導致前囟閉合延遲。
脊柱:脊柱是支撐軀體的重要結構,存在3個生理彎曲。嬰兒出生時脊柱無彎曲,3個月左右抬頭動作的出現使頸椎前凸;6個月后能坐出現胸椎后凸;1歲左右開始行走,出現腰椎前凸。這樣的脊椎自然彎曲到6歲~7歲才為韌帶所固定。因此兒童時期應注意小兒坐、立、走姿勢,保證兒童脊柱的正常形態。
四肢:四肢由長骨組成,長骨生長過程中干骺端的軟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長骨增長、增粗,當骨骺與骨干融合時,長骨停止生長。骨化中心的出現可反映長骨的成熟程度。臨床上一般可以使用X線檢查測定不同年齡兒童長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現時間、數目、形態的變化,從而反映兒童骨生長發育的情況。
牙齒:牙齒的生長與骨骼有一定關系,但與骨骼的生長不完全平行。嬰兒出生時乳牙已經骨化,乳牙牙苞隱藏在頜骨中,被牙齦覆蓋,而恒牙的骨化從新生兒期開始。人一生有乳牙和恒牙兩副牙齒。乳牙共20顆,恒牙共28到32顆。嬰兒出生后4個月到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一般來說乳牙在3歲前出齊。乳牙萌出時間及順序個體差異較大,與遺傳、內分泌、食物性狀有關。6歲左右兒童萌出第一顆恒牙。6歲到12歲階段乳牙逐個被同位的恒牙替代。在18歲以后萌出第三恒磨牙,也稱智齒。也有些成年人終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

兒童時期是骨發育的重要時期。骨發育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基因、營養、鈣磷代謝、運動、激素等。 鈣和磷是骨組織的主要元素,鈣磷相互配合,共同促進骨的形成。嬰兒出生后,就應關注鈣的攝入。哺乳期母乳喂養就可使嬰兒得到所需最佳的鈣攝入量(200 mg/d)。隨著孩子生長發育加速,單純母乳不能滿足鈣攝入的需求,此時就應補鈣。一般可選含鈣多的食物,如奶類(人奶、牛奶、羊奶等)、魚、肉及豆類等。一般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鈣400mg~600mg,3歲~12歲每天需鈣800mg~1000mg。按正常飲食,兒童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只有需要量的2/3,所以可以使用鈣劑補鈣,以填補欠缺。磷一般不需特殊補充。維生素D是體內調節鈣磷代謝的重要激素,維生素D的缺乏會導致鈣磷代謝障礙,引起兒童佝僂病,甚至產生畸形。食物中的維生素D要經過紫外線照射轉化為內源性維生素D,故小兒要適當曬太陽。小兒出生后一般需要預防性地補充維生素D,劑量為每天400 IU,切記不可過量,否則會引起中毒。
除飲食外,運動也是影響兒童骨發育的重要因素。體育鍛煉有利于骨骼及全身的鈣磷代謝,加速骨礦物質在骨內沉積,促進骨的生長發育,使管狀骨變長、橫徑增粗、重量增加。
生長激素:生長激素在骨的縱向生長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生長激素可促進成骨細胞的增殖,還可通過生長激素受體直接作用于軟骨細胞,增加軟骨細胞數目,促進軟骨細胞增殖。成骨和軟骨細胞增殖共同導致骨的生長。此外,生長激素還可增加破骨細胞活性,增加骨的吸收,塑造骨的形態。
甲狀腺素:甲狀腺素是正常生長、發育及骨代謝的基本激素,對骨代謝有雙重作用。低濃度時可刺激骨生長和鈣沉積,過高濃度時可抑制骨形成,刺激骨吸收。
甲狀旁腺激素:甲狀旁腺素是調節血鈣、磷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可促使血鈣升高,血磷下降,可精細調節骨的合成、分解代謝,對成骨和破骨細胞分化、成熟、凋亡起著重要作用。
性激素:性激素也是影響骨發育的重要激素。雄激素除了有刺激男性性發育的作用,還具有很強的蛋白質合成作用,可促進生長和骨發育,尤其是促進骨骺愈合。若青春期提早,由于雄激素的作用,生長和骨的發育都在加速,但骨的發育更快,骨骺愈合早,會使得生長期縮短,導致最后身高較矮。雌激素會影響雄激素水平,臨床上也可見到雌激素分泌過多導致假性早熟,出現生長和骨發育加快而導致骨骺愈合較早、身高較矮的情況。
青少年時期,軟骨組織多,骨組織內水分和有機物較多,無機鹽較少,所以青少年骨骼具有彈性、韌性大,可塑性強的特點。這個時期如果不注意培養良好的姿勢,很容易發生骨骼變形。

面骨:7歲以前頭顱骨和面骨發育迅速,7歲~12歲發育速度開始變慢。青春期后,顱骨發育開始加快,面骨也由兒童面型快速過渡到成人面型。
胸骨:兒童時期胸骨還沒有完全發育好,20歲后胸骨骨化才能完成。這個時期如營養不良,特別是缺乏維生素D,或各種慢性病會給胸骨發育帶來危害,影響胸廓正常形狀,出現雞胸、串珠肋等。
脊柱:青少年時期脊柱骨化還未完成,軟骨成分較多,椎體周圍韌帶與肌肉力量薄弱,易受外力作用變形,發生脊椎不正常彎曲。所以,中小學生應養成良好讀、寫姿勢,注意保持良好坐、立、行體態。青少年時期脊柱生長最顯著的部位在下胸段T5~T10。如果此時出現生長發育不平衡,可能發生脊柱側彎、畸形。
骨盆:骨盆因與成年后分娩有關,對女性尤為重要。骨盆骨化要到20歲左右才完成,所以在20歲前尤其是女性,應避免從高處向下跳,否則易發生各個骨間的移位。在骨盆未發育完全前,青少年女性最好不要穿高跟鞋,因重力線的改變會使身體前傾,致使骨盆受力發生變化,易發生骨盆下口狹窄,給以后的生育帶來麻煩。
骨折是青少年骨發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調査顯示,近年來青少年骨折有增加趨勢。骨折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及正常生長發育有著較嚴重地影響,并可能影響未來體格發育及成年期的骨健康。骨折的危險因素有很多,包括體育運動、生長突增、飲食、交通事故等。
骨折的預防和護理,可從以下幾點入手。
運動指導:家長或體育老師應了解運動導致骨折的原因、骨折的解剖改變等相關知識,指導青少年進行正確的體育鍛煉,教會他們如何保護骨骼肌肉,避免因不規范動作造成運動中損傷。
安全教育:增加對青少年的安全意識教育,開設安全講堂,讓孩子們意識到規范日常行為的重要性。
合理膳食:為青少年制定營養健康食譜,保證合理膳食結構,并讓他們知道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對身體的危害。
青壯年人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焰,人在這個時期達到體力巔峰,人體的骨密度也會達到峰值水平并相對穩定。
青春期后,人體骨密度增長速度較前有所下降,在20歲~29歲時進入骨密度緩慢增長期,骨密度以0.5%~1%的速度緩慢增加。30歲~39歲時,人體骨密度達到峰值水平并相對穩定,同時這種穩定狀態可持續5歲~10年左右。隨后,因為年齡增長以及激素水平的改變,人體骨代謝進入骨密度丟失前期,人體骨量呈輕微丟失狀態。
影響青壯年骨密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激素水平: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以及雌激素等內源性激素在骨代謝調控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攝入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對骨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有研究顯示,長期口服強的松的患者骨折發生率、骨密度降低幅度均顯著增加。
吸煙:煙草中的尼古丁抑制雌激素及前列腺素分泌,刺激破骨細胞活性,破壞骨形成-骨吸收之間的平衡,進而導致骨量丟失。
飲酒:長期大量乙醇攝入會誘發骨質疏松癥。乙醇作用于胃腸道,抑制鈣吸收;同時作用于肝臟,抑制維生素D3的生成,進而破壞骨微觀結構平衡,加重骨質流失。
運動:運動對改善成年人骨密度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適度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對肌肉收縮、骨骼發育和形成有著促進作用。同時,運動能夠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腸道對鈣的吸收,促進骨質礦化。但由于青壯年運動能力較強,因不當運動造成的骨折及其他并發癥風險同樣大大增加,因此需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及強度。

步入40歲后,人體骨代謝即進入骨密度丟失前期,人體骨量以2%~3%的速度逐年遞減;65歲左右正式宣告進入骨密度丟失期。
年齡的增長,帶來了鈣的代謝變化。中老年人因食量減少、腸管吸收能力下降導致維生素D和鈣攝入相對不足。同時,戶外運動偏少,皮膚厚度增加,使得皮膚合成維生素D減少。有研究顯示,60 歲及以上和7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血漿25(OH)D3的水平分別僅為年輕人(20歲~30 歲)的30%和50% 。各種因素導致了中老年人體內鈣的缺乏。而鈣的缺乏又會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加劇骨量減少,形成惡性循環。
內分泌因素對中老年人骨代謝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絕經后中老年女性骨代謝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絕經初期,骨吸收、骨形成兩者均亢進,但骨吸收明顯強于骨形成,因此稱之為高回旋性骨代謝。絕經10年及以上,中老年女性進入低回旋骨代謝期,即骨的吸收、形成均低下,但骨吸收減少更為顯著。當骨量減少超出生理范圍達到病理水平時,就可診斷為絕經后骨質疏松。對男性而言,性激素對骨代謝的影響同樣不可忽略。中老年男性因腎上腺功能低下,生成的雌激素水平減低,同樣會導致骨量的下降。
另外,中老年人因肌肉活動降低,肌肉對骨形成的刺激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骨量的丟失。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因病臥床36周后骨小梁減少量與人體衰老10年間丟失量相當。同時,中老年骨折患者石膏固定術后,初期骨吸收、尿鈣增加,后期則表現為慢性骨丟失,骨質疏松發生率高達70% 。

“人老骨脆”是古人對中老年人骨骼狀況的簡要概括。隨著年齡的增長,除了骨量逐漸減少之外,中老年人骨骼生理結構也會相應發生系列變化。一方面,中老年人總體礦物質含量較前相比呈較低水平,而骨髓腔進行性擴大是中老年人骨骼改變的另一重要特點。男性的這一生理結構改變發生于40歲~50歲后;女性則發生得更早,40歲后即可出現骨髓腔擴大。中老年人骨髓腔的擴大下肢較上肢更為明顯,尤其以股骨上段最為顯著。另一方面,中老年人骨量減少以松質骨為著。因此對于椎骨、股骨近端、橈骨遠端、髂骨等富含松質骨的結構,其骨量丟失更加嚴重,是骨質疏松的突出部位,同時也是骨折最容易發生的部位。
中老年人常常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腦血管疾病等,骨折及其相關的并發癥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巨大損害,甚至增加死亡風險。以股骨頸骨折為例,長時間臥床會使肺部感染風險大大增加;因血液循環不暢,常會引起深靜脈血栓,甚至血栓脫落堵塞肺動脈及腦血管,可能會帶來致死性后果;此外,褥瘡和泌尿系統感染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并發癥。
由此可見,中老年人骨折不容小覷,需要做到防患于未然。首先,防滑措施很重要。雨雪等道路結冰天氣盡量減少外出;浴室放置防滑墊,淋浴后擦干地面。這些都能夠大大降低中老年人跌倒風險,避免骨折的發生。其次,適度的運動與鈣劑的補充能夠強健骨骼,增加肌肉力量,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最后,晨起、午睡后切忌立即下床。可以床上靜坐數分鐘,待大腦徹底清醒后再下床活動。
調整飲食結構:中老年人需要通過飲食攝取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牛奶及奶制品、豆腐、胡蘿卜、黃豆、芹菜等食物都屬于含鈣量高的食物。據估算,每500mL牛奶維生素D3含量高達10ug,此外,食用魚肝油、蛋類、動物肝臟等或維生素強化食物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適度戶外運動:中等程度體力鍛煉能夠有效延緩年齡相關的骨量減少。考慮到中老年人體質的特殊性,應以有氧運動為主,如快步走、慢跑、游泳、太極拳等,避免過度劇烈運動,以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另一方面,每日裸露四肢皮膚并接受20分鐘~30分鐘的日光照射,產生的內源性維生素D能夠滿足人體一天所需。
定期監測骨密度(BMD):對50歲以上出現慢性腰背痛癥狀、駝背、骨折的老人以及絕經較早的婦女,推薦每年至少監測一次BMD。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吸煙會加重骨破壞與骨量的流失;而過量飲酒會對骨骼的新陳代謝造成障礙;飲用濃咖啡會增加尿鈣排泄,影響鈣代謝。實踐證明,改變以上不良生活習慣,有助于中老年人延緩骨質疏松的發生發展。
雖然年齡、性別、遺傳等因素無法加以干預控制,但生活習慣改變可以幫助規避可控危險因素。如果把人體比作一棟摩天大樓,那么骨骼系統就是這棟大樓的鋼筋水泥,它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整個人體大樓的穩定。關愛自身健康狀況,不妨從關愛骨骼健康做起。(編輯 荊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