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征
冬季,天寒地凍,草木凋零,萬物蟄伏。中醫認為此時陽氣潛藏,陰寒盛極,生機閉藏。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這段經文精辟地論述了冬季養生的原則,告訴我們冬季起居調養、精神調養的方法。
生活起居要依據自然規律,宜早睡遲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以養精蓄銳。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由于工作的需要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在冬季還是要適當的早睡、晚起,不熬夜。
冬季氣溫驟降,對人們的生活、健康有著不利影響,我們要順應自然的養生保健原則,在這個季節尤其注意保暖。要注意保持室溫恒定,室溫低易傷元陽,但也不宜使室溫過高,內外溫差大容易感冒。出門時要注意防寒防風,衣著不能貪圖漂亮而少穿,適宜穿厚、軟、暖的衣服,注意保持手腳、耳部的溫暖。現在很多女士喜歡穿靴子配裙子,不喜歡穿襪子,殊不知這些裸露的部位恰恰是人體最薄弱的關節。人體的關節是氣血最不容易流通的地方,最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關節疼痛癥狀以及痛經等諸多痛癥。
冬季主藏,神志應“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強調在冬季應靜養,控制情緒,含而不露,保持情緒穩定,使陽氣得以潛藏。養神我們不妨試著練練靜功,每天靜坐一會,閉目養神一會,而不是習慣性地看著手機,刷著微博,瀏覽朋友圈。靜坐不需要多長時間,每天十分鐘也行,讓自己身心放松,腦袋放空,慢慢找到相對輕松、安靜、自然的狀態,這樣會讓神氣內斂,使元神充沛。
冬季鍛煉是很必要的,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冬季鍛煉要遵循適度原則且最好“必待日光”。《內經》曰: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聚,勿擾筋骨,勿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因此冬季鍛煉以白天為主,夜間不易鍛煉,以使陽氣內斂閉藏而不至于外泄。且冬季運動的運動量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若感到身體軟弱無力,疲憊不堪,食欲不振時,應減少運動量,避免劇烈運動。
從中醫角度而言,冬天是一年之中最適合進補的季節。這個時候人體脾胃運化能力轉強,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于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冬季氣候嚴寒,進食應以溫熱類食物為主,以應對寒氣。溫熱類食物有大棗、桂圓肉、南瓜、香菜、栗子、雞肉、鵝肉、大豆、海參、核桃肉等,體質較弱冬天手腳冰冷者可吃羊肉、狗肉、牛肉等熱性食物。總之,冬季盡量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了,寒涼的食物會讓人體消耗能量。這里的寒涼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中醫上性寒的食物,例如海鮮,此時烹飪海鮮時,最好多加姜、鮮桔片等作為輔料;二是指生冷的食物,例如魚生、冷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