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隨著整個社會急速的發展,每天早上醒來,我們都能接收到來自不同領域的最新信息:AI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各種網絡新名詞也層出不窮:工作CD、暴花戶、浴后神經紊亂等,不一而足。面對這樣紛繁的社會環境,多元化信息輸入,大多數人會心生焦慮。我們可能會盲目跟隨時代腳步,貪婪地吸收新信息,自己的生活管理卻出現失控。
很多人的注意力會隨外界影響而分散。如那些希望獲得更多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們,看到身邊朋友參加讀書會,便隨著積極參與;看到同事去聽音頻課,也效仿下載音頻App。捫心自問,你真正做到了每天按時閱讀、聽課、寫筆記、做回答嗎?我們聽到了太多的回應:上班忙,家里雜事多,每天忙不過來;昨天朋友喊著出去玩了,明天再補上吧。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
如果說,現在是一個焦慮的社會,相信大多數人會贊同。焦慮對個體而言是十分復雜的情緒或心理反應,交織著緊張、憂慮、擔心、焦急和恐懼,是心理學所關注的重要心理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焦慮是一種群體心理現象,帶有時代特點的宏觀社會心態。
當前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改變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日益加重了我們內心的不安和焦慮。快速的社會變遷或社會轉型,使原有社會秩序受到沖擊或挑戰,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甚至帶來了“更為迫切的心態秩序的危機”。
秩序危機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舊秩序受到廣泛的挑戰,新秩序遠遠沒有形成或左右人們的日常生活。舊制度和新方案重疊,舊風俗和新潮流重疊,舊觀念與新詞匯重疊,形成新與舊、現代與傳統觀念的重疊。這為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改變提供了可能,也使得個人或群體變得無所適從。因變遷而產生的陌生感和不確定性不可避免地引發了整個社會焦慮的產生,我們都希望能有更為迅速的改變,恨不得自己的生活或自己的行動都能一步到位,從而形成“全民焦慮”。
當然,對個人而言,深層次原因更多是來自對自我掌控的缺乏,以及未來生活目標的不確定性。很多人并不知道要什么、不要什么,內心缺乏對自我人生目標的設定,盲目認同他人的規則,努力讓自己過上“標配的人生”。網上曾有這樣的提問:什么樣的男人算是成功的男人?大多數人認為,30歲前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事業穩固,蒸蒸日上,有不少存款,就是成功。我們看到,在社會認同的心理機制下,產生了各種追趕、攀比,多數男人為達到“標配”而焦慮不安,憂心忡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適度焦慮是人們預期到某種危險或痛苦即將發生時的適應反應,是常見的生理防御手段,但過度焦慮則是一種病理現象。焦慮也有積極的意義,它是我們前行的動力。
心理學研究發現,對于希望獲得成功的人們而言,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欲望的能力。意志力會影響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經濟安全、人際關系和事業成敗。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式提高意志力,更好的管理我們的人生,降低焦慮。
第一步,認識并接納真實的自我,明確自己想要的人生。
自我,又稱自我意識或自我概念,是個體對其存在狀態的認知,包括對自己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人際關系及社會角色的認知。它主要有5個層面,即物質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這里主要指的是心理自我。
生命中你所體驗到的一切快樂、美好、幸福的感覺都與自我有關。自我是什么?“真正的自我”指個體對自己清晰、明確的“知道”:我喜歡什么?我害怕什么?我需要什么?我討厭什么?我的價值觀是什么?了解自我,才能準確把握自己的需要,設定人生目標。
真實的自我是不是完美,有多少優缺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自己有什么樣的評價和認識,它影響的將是你如何選擇人生。有怎樣的認知就會產生相應的行為。承認和接納真實的自我,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去刻意壓抑。
最重要的是,請放下負面的自我對話,如:“我不行”“我永遠做不到”“這是不可能的”,改用正面積極的自我暗示:“我可以”“我能夠做到”“我愿意嘗試”等。
第二步,修正人生目標,設置清晰小目標。
如果真想培養意志力,請重新審視你的人生目標。
1、我要做什么?哪些事可能提高你的生活質量,或者有沒有什么事是你想多做一些的,例如:學習、考研、旅行。
2、我不要做什么?你生活中最“頑固”的習慣是什么?有什么是你想放棄或想少做一點,因為它妨害你的健康、幸福甚至成功?例如想早點休息,卻一直刷手機,就是無法讓自己早睡,那么,就設定每晚11點鐘必須上床,把手機丟在客廳,這樣就會好了。

3、我想要做什么?你最想集中精力完成哪項重要的長遠目標?例如:考研,減肥。哪種當下的欲望可能分散你的注意力、誘惑你遠離自己的目標?例如:游戲、甜品。
修正目標讓它變得更易達到。設定的目標要小、可衡量和具有系統性。
對那些習慣拖延、強迫忘掉或者忽視的人們而言,請你了解:當你想忽視未完成的任務時,你的潛意識就會不斷念叨那個任務。所以,不如做出具體計劃,這樣你的潛意識就會穩定。
針對待辦事項做計劃時,要給出下一步的具體步驟,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拖延或忽視。請記住:大腦是用來思考的,而非記住待辦事項。因此,把事項趕出大腦,記錄在手冊上,這樣可以減少焦慮,更好地聚焦目前的事情。
第三步,減少社會認同對自己的影響。
自我控制受社會認同的影響,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因此,當你打算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時,你需要為自己先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決定不會受他人的影響,但從心理學來看,個人選擇很大程度會受他人想法、意愿和行為的影響。甚至,我們認為他們想要我們做什么都會影響我們的選擇。因此,盡量避免接觸可能影響自己的環境與他人,可以幫助我們更獨立地完成設定目標。
第四步,接納不適感,激勵、鍛煉意志力。
意志力跟對不適的接納有關,意志力包括延遲滿足,忍受短期不適,然后實現目標,這是關于意志力最為核心的東西。越能容忍不適感,意志力就會發展越快。例如:上學、坐車或等待下個月發工資等,這些都是鍛煉意志力的內容。當然,為了達到目標,忍受不適時,可以給自己提供些激勵。如吃1次甜品、打1個小時游戲等。
意志力雖然是天生的,但也可以通過后天訓練加強。可以通過積極堅持目標來提高意志力,比如:坐下時不蹺腳。不管多小的事,只要堅持每天做,就能提高意志力。另外還可以與朋友和家人分享你的目標,請他們和你一起檢查。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再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標和要實現目標的意志力上。
第五步,保持意志力的活躍。
為了保持穩定的自制力,讓意志力發揮最大效果,我們必須很好地滿足身體的基本需求。飲食方面,一日三餐你最好吃血糖指數低(指轉化成葡萄糖的速度比較慢)的食物:大多數的蔬菜,堅果(像花生和腰果),很多生水果、奶酪、魚、肉、橄欖油或者其他“好”脂肪。意志力損耗時,我們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此時可以吃點東西補充能量,或者讓自己休息一下,因為良好的睡眠質量比食物更重要。
注意你的生活環境,整潔的床鋪、干凈的桌子,這些環境因素會微妙地影響你的大腦和你的行為,影響著你的自律。因為,秩序感對意志力的提升至關重要。
集中精力于當前任務,避免同時開展多項任務,因為你很難同時進行下去,最好的建議是一次只做一事。不要逼自己太緊,意志力的資源是有限的。
同時,我們需要對情緒進行適當的管理。心理學表明,生氣、沮喪、抑郁、焦慮等情緒都會消耗你的意志力,讓你對工作提不起精神來。
最后,冥想、瑜伽,放松訓練、專心呼吸等,不但能夠覺察和接納,還可以訓練大腦的韌性,增強意志力。同時,它還能減輕你的壓力,指導大腦處理內在的干擾和外在的誘惑。
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卻忘記了,我們想要的很多,真正需要的卻很少。因此,無論外界環境如何,在內心為自己設立目標,建立秩序感,按照知行合一的方式堅持走下去,可能才是更好的管理我們生活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