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 要: 海上絲綢之路無論是當下還是曾經,不僅是經濟的交流更是各國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文章通過廣州、泉州和廈門幾個城市,考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歷史文化和在當下的發展現狀,以及人們友好往來、和諧共生的歷史見證,彰顯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和精神,以期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和崛起。
關鍵詞: 海上絲綢之路;創新發展
時間在走,生活在變,而藝術無界。走進生活,感受文化與人生的藝術。廣州、泉州、廈門——尋覓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沉淀,感受文化碰撞下的藝術之城。作為曾經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無論是從前還是如今都散發著文化的魅力。
廣州擁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和豐富的嶺南文化資源,是我國最重要的商港之一,在這曾經孕育了對外貿易中心的廣州十三行。十三行是一個積淀著深厚歷史文化的繁茂之地,作為對外貿易中一種特殊的組織,這里曾是當地商貿的大本營,是廣州過去的縮影。十三行里的“十三行夷館”曾創造出中西合璧的商貿文化,從而各國夷館在外觀建筑、室內裝飾及生活方式上都極具異域風格。在這探索絲綢之路的海上文化,能看到歐洲繪畫藝術與中國文化完美的融合,如廣州獨創了具有歐洲風格的“廣彩瓷”。十三行幾經曲折,甚至在“鴉片戰爭時期”幾乎淡出歷史舞臺,但隨著歷史機遇、廣州快速發展和濃厚的嶺南民俗文化、西關風情,十三行商埠文化的特色商圈,再次得到重鑄。
由南向北,細細回味,感傷歷史,更嘆服社會的飛快發展與生活步速。繁華的廣州,緊促的生活節奏與北上的泉州倒是大有不同。泉州作為“閩南文化”的大本營,古韻氣息迎面撲來。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古寺廟、古街道、讓歷史日久彌新,此外又有中西合璧的土樓住宅、商住合一的騎樓等,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特色,混雜在一起,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文化現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也展示出了日新月異的另一面。如創新發展的“源和1916”,“源和1916”全稱“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坐落于泉州鯉城,它的前身是百年老字號源和堂蜜餞廠。為了更好的打造泉州這個文化之都,“源和1916”進行了創造性的開發改造,在保留老廠區的建筑格局的基礎上,將現代工業風格與當地獨特的“紅瓦坡頂、出磚入石”的建筑特色相結合,打造新型創意園區。雖說蜜餞漸行漸遠,但是生活與藝術卻從未停止腳步。在“源和1916”看展、聽講座、看民俗表演、學剪紙、做陶藝,累了,找家文藝店聽聽音樂喝杯咖啡;餓了,去特色餐廳吃東西;這一切都是生活與藝術的互動,更是文化以新面孔的傳播。
如果說“源和1916”將文化、技術、和生活融為一體,那鼓浪嶼則更加體現著“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同在一片地方,又同樣受著海內外的文化碰撞,泉州讓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底蘊,那廈門則更多的是文化大融合,鼓浪嶼作為其典型代表。
鼓浪嶼——一個沒有機動車的小島,全部要靠步行。在這個繁華喧鬧的社會,沒有車馬喧囂,島上顯得格外安靜。美好浪漫正在一片靜謐中不停醞釀,夜晚的島上,時不時徐風飄來幽遠的鋼琴聲,像是在訴說著某些久遠的故事,因此鼓浪嶼也有“音樂之島”一說。西方音樂隨著基督教的傳播而傳入島上,造就了今日鼓浪嶼的音樂傳統,聽說大多數的當地居民家里都會有一架鋼琴。在鼓浪嶼這個生活氣息與文藝范兒十足的小島上,除了讓人陶醉的鋼琴聲,每一處總會讓你駐足片刻去欣賞它。鼓浪嶼錯落有致、造型迥異的建筑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19世紀中期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英國、美國等國家紛紛在島上設立領事館,隨之很多國外商人、傳教士興建公館、別墅、教堂等,從而涌現大量帶有古希臘經典柱式,哥特式的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的浮雕等西方特色的建筑。鼓浪嶼保留下來的很多建筑,都成為鼓浪嶼地標性,如鼓浪嶼風琴博物館的前身是林鶴壽的“八卦樓”、萬博建筑群、金瓜樓等,洋溢著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
于島上行走時總不會忘記那些商業街和那些文藝店,生活的藝術在這也是起航。第7鋪——廈門創意伴手禮體驗店,在離島之時,總希望能帶走點島上的記憶,第七鋪也是這樣的初衷。店鋪內幽遠靜謐的氣息在這個小鋪子里循環,而且透過店鋪的顏色,每一個產品的精致包裝,都充斥著生活的情趣。第七鋪寫道 “在無數個茶煙裊裊的下午,陽光一寸一寸地丈量著庭院里的地磚,一壺清茶、幾方點心和茫無目的的聊天……于是我們就有了這樣的一家小店——第7鋪……”
像這樣傳遞著綿綿思緒的還有很多,如兒時記憶的“趙小姐店鋪”、愛貓人士的張三瘋奶茶等等,都以各種語言訴說著對鼓浪嶼不同的情感。
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上,不同國家、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在這里碰撞,多元文化得到共生,這樣交流開放的意識形態也對當下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帶來啟迪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