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汝
摘 要: 封泥的價值,從印史角度而言,大概經歷了兩個高峰期。其一是戰國至魏晉用以封箴的憑信;其二是在晚清至今封泥資料大發掘下,用于篆刻風格突破上的藝術借鑒。經研究,封泥作為古代璽印的陽文樣式,彌補了秦漢印少朱文的缺憾。如今,封泥漸成為印人朱文取法秦漢的一種藝用手段。本文通過分析例證,著重探索封泥運用的發展空間,試圖打破借鑒封泥只取厚邊的單一模式,找尋封泥印跡在朱文創作中的多元應用價值。
關鍵詞: 封泥印跡;朱文創作;多元發展
封泥是古代信驗用的實物,是璽印的附屬品,由于秦漢時期璽印多以白文為主,封泥作為璽印的陽文樣式,多呈現朱文形態,封泥的大發掘對朱文創作取法秦漢有著開創性意義。嚴格意義上講,封泥本身不屬于印章創作,但由于封泥印跡有反現古代印章的作用,后世印人爭相追摹借鑒,這就產生了“封泥印化”現象。封泥從天然鈐蓋出來的泥胚,到表現在章料上的創作,需要印人在字法、章法、刀法上的綜合轉換,這也形成了封泥印跡在朱文印創作上的多維應用空間。
1 印邊的多樣化運用
封泥邊隨著封檢方式的變化有著極為多樣的形態。在印齒出現之前,璽印直接按在泥團之上,加之沒有槽邊的約束,泥面大多呈不規則的圓或橢圓形,邊沿擠壓突起各具形態。西漢用印齒后邊沿形態漸方,上下兩邊留有木槽截面痕。新莽舌形印上邊平而下邊寬厚,顯得印面重心更加平穩。東漢封泥匣普及后,封泥四邊皆受到壓力,泥邊外溢較少,故邊沿形態較方整。
另一方面,封泥邊處在封泥最外沿的部分,由于泥胚的特性,斷殘、破碎是其常見形態。泥邊的殘缺打破了印文與外界的界限,促進了印章內外的交流。封泥邊的形態很大程度是天然附加的,具有不確定性,變幻莫測,利用這些特點,在朱文創作對印邊的處理上,可以嘗試更多樣的手段。
吳昌碩的朱文印風融入了對封泥藝術神理的理解,其治印具有很強的邊欄意識。如“無須吳”一印中,印章邊欄的處理根據入印文字的疏密進行虛實、粗細配合,印邊在印文舒朗的左部、底部實且粗,在點畫緊密的“無須”二字處虛且細。此外,底邊在字腳拉長處故意做殘斷,使底部空間的大片空白與外部通氣,頗有斷邊封泥的意味。所謂經典創作,印邊是根據內文的需求來配合處理的,而不是照貓畫虎,生搬硬套,吳昌碩對封泥邊的活學活用便也體現在他對整方印的把握之中。在吳昌碩的許多朱文印中能夠明顯看出對印邊做殘的行為,通過對印邊有計劃的敲擊雕鑿,虛化印邊以突出印文。他的印破敗、蒼古、粗頭亂服,卻無所不精,暗合了支離、錯落而鴻蒙一體的古封泥意趣。
2 印底的借鑒
泥胚本身具有適當粘性,有的泥胚顆粒較粗,在脫離印面時會帶起部分泥質,若加之印文較淺則會在封泥拓片上出現殘點,使印面渾然有天趣。自元朱文興起之后,加之玉印、鑄印印底資料的影響,部分印人追求印底的光潔,以達到“光潔無暇,昆刀裁玉”為目的,認為鏟平印底會使印章更加精工完美。而實際上,保留部分印底,使之與印文產生呼應,更能平中寓奇,達到完整立體的效果。隨著篆刻藝術走向全面獨立,如今印底作為印面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漸漸得到重視。尤其是對寫意印章來說,朱文留底似乎已經與“白文做殘”有了近乎等同的地位,是印人對印章整體性意識的覺醒。而這些封泥印面殘點的特性,在印底自然做殘方面能給我們帶來多樣的啟示。
3 印文變形的活用
由于封泥泥胚易于變形的特點,在抑印過程中隨著鈐蓋力度的變化,會有點畫及印邊變形的可能性。近代印人石開先生似乎是受棨信、封泥等多重啟發,發掘出朱白文印的點畫變形的獨立特色。其“朝秦暮楚”一印字間距與印邊間距相對舒朗,印文整體傾斜變形趨向一致,在相對規矩的外框內顯得自由而輕盈,與秦式變形封泥“高陵左尉”有異曲同工之妙。另一方風格更強烈的“出幽遷喬”中,石開先生利用字法的變形與刀法的舞動營造印面章法的靈動,在印面結構富于變化的同時又通過點畫間的呼應達到整體的統一。對變形封泥的活用,能夠啟發我們對印面動態的探索。
4 對當代鳥蟲印及細朱文創作的啟發
4.1 漢封泥對當代朱文鳥蟲印的啟發
漢封泥中,有一部分由于隸變而產生的的很有趣味的字形,不禁使人聯想到鳥蟲印。當代鳥蟲朱文印以裝飾意味見長,斑駁古樸一路的鳥蟲印較少,或可從封泥所特有的天然的線質中得到啟發。
4.2 秦封泥對當代細朱文的啟發
秦封泥的大批發掘是在上個世紀末,由于資料相對漢封泥較新,所以晚清到民國一代的印人并沒有機會接觸大量的秦封泥,也無法想見多數秦封泥是屬于雅正舒朗,簡潔勻凈的風格。時下細朱文創作尤其是元朱文的創作中,以“昆刀裁玉”的質感為最高目標,大大限制了細朱文豐富的線質變化。“篆亦未能至古,而秀則近弱”而秦封泥線質上圓潤勁健;章法上勻凈闊裕;字法上束下展,并具有秦摹印寓圓于方的端正大氣;寓奇巧于平淡,在平穩中見變化,不失為細朱文風格摹古轉型源泉活水。
5 結論
本文在歸納封泥印跡形態特征的基礎上進行開拓思考,并利用明清及近現代印人高度自覺的朱文創作中對封泥不同角度的借鑒和表現例證,發掘封泥印跡在朱文創作運用上多種種可能性。拋磚引玉,期望藉此開闊人們對封泥藝術特征的認識視野,開辟朱文創作取法封泥的新疆域。
參考文獻
[1]陳道義.吳昌碩經典印作技法解析.重慶出版社,2006:86.
[2]沈樂平.齊白石印存.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185.
[3]陸明君.簠齋研究.榮寶齋出版社2004:123.
[4]任紅雨.中國封泥大系.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