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漫洋
摘 要: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艾滋病疫情處于低流行水平,防控工作成效顯著。但面對新的艾滋病疫情警訊,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必須立即予以有效應對。
關鍵詞: 艾滋病;防控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11月23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艾滋病防治工作進展情況。截至2018年9月底,全國報告存活感染者85.0萬人,死亡26.2萬例,全人群感染率約為萬分之九。新診斷發現的感染者人數,從2013年的9萬人,2014年的10萬人,2015年的11.5萬人,2016年的12.5萬人,2017年的13.5萬人到2018年目前預估的8萬人,呈增長態勢。
艾滋病是當今危害人類生命健康的重大傳染疾病,其傳播途徑有三種,分別是性傳播、輸血傳播和母嬰傳播。過去,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目前我國已全面實施臨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檢測全覆蓋,輸血傳播已基本阻斷。經注射吸毒傳播已得到有效控制,2017年報告經注射吸毒感染者較2012年下降44.5%。母嬰傳播也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母嬰傳播率從2012年的7.1%下降至2017年的4.9%,處于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性傳播成為感染最主要的傳播途徑,2017年報告感染者中經異性傳播占比為69.6%,男性同性傳播為25.5%,當前新增案例主要是通過性傳播產生的。
參照國際標準,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艾滋病疫情處于低流行水平,防控工作成效顯著。但面對新的艾滋病疫情警訊,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必須立即予以有效應對。當前,性傳播作為中國艾滋病主要傳播途徑,波及范圍廣泛,影響因素復雜多樣,防治形勢嚴峻,防治任務艱巨。我國艾滋病防控工作必須做出及時、有效的針對性調整。
1 加強青年群體的引導教育,提供咨詢和服務工作
數據顯示艾滋病的高發人群在20-30歲,這個年齡段大部分是校園中的學生與剛踏入職場的青年一代。我國每年約有3000多例學生感染艾滋病,2017年有3077例學生感染,其中81.8%是經過同性性傳播途徑感染。調查顯示,有過性經歷的學生安全套使用率還不到40%。高校學生一方面處于性活躍期,另一方面又欠缺必要的性教育,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由此易發生不安全的性行為。
對此,學校與家長應“以疏替堵”,加強性健康教育,從小做起,關口前移,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性道德、性意識?,F在,有個別高校已經在試著開設教導學生戀愛與健康性行為的選修課,通常都會面臨選課人數爆滿與成為新聞事件的情形。這說明,此類課程在當前學生群體中的必需性與欠缺性。學校應該將其正式納入課程體系設置中,配備相應師資,使其類似體育課般常態化。
同時,衛生機構要與學校合作,建立和完善校園艾滋病感染的疫情通報制度,在學校周邊開設志愿者檢測門診與自助檢測服務,為學生提供咨詢與服務。
2 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同時,保障他人知情權與健康權
江蘇南通一對夫妻當初在辦理結婚登記前,共同在當地婚檢機構進行了婚前檢查,各項檢查均顯示不存在不宜結婚的健康狀況?;楹蟛痪茫拮由⒆雍?,丈夫發現妻子竟然早就患有艾滋病,遂將婚檢機構告上了法庭并索賠。經調查,女方在婚前早已得知自己得了艾滋病,并在疾控中心有過備案,她還曾因此做過中期妊娠引產手術。
此新聞被報道后,在社會上引發極大爭議,爭議焦點就是責任在誰:婚檢機構應不應該告訴男方,以及關于女方隱瞞病情的討論。對此,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有明確規定,要保護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個人隱私,應當由其本人告知與其有性關系者。也就是應該由她本人在結婚前告知她的丈夫。但這條規定在現實中缺乏約束力。此外,《艾滋病防治條例》中第三條規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婚姻、就業等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艾滋病并非法律禁止或者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因此,即使在婚檢時,發現男女當中一方患有艾滋病并在傳染期內,醫師一般也只會提出男女雙方應當暫緩結婚的醫學意見。婚檢機構的做法雖然符合相關規定保護了女方的隱私,卻對男方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的影響,男方的生命健康權讓渡于女方的隱私權,這有本末倒置的嫌疑,有違公平對待人人的原則。
當對個人的隱私保護切實觸及損害到他人健康與合法利益時,醫療機構與行政部門理應承擔責任,維護公民合法的知情權與健康權。
對此,我國已有部分省份出臺了配偶告知的相關政策。比如云南省規定,若感染者拒絕告知配偶,則由負責告知的人員在陽性結果確認后,盡快(不超過1個月)采取適宜的方式告知其配偶,并為感染者配偶免費提供檢測和咨詢服務。其他省份也應盡快行動起來,建立合情合理符合倫理道德并可操作的配偶告知政策。
3 做好重點人群的宣傳教育與行為監控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等各項活動的發展,國內及國際的人口流動更為頻繁,這些都給艾滋病防控帶來巨大挑戰。
2010年4月,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實施細則》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實施細則》進行了修改,取消對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外國人的入境限制,并限定禁止入境的患有精神病和肺結核病外國人的范圍。這背后的原因在于隨著對艾滋病、性病、麻風病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步認識到,限制患有艾滋病、性病、麻風病的外國人入境的做法,對本國疾病防控工作的作用十分有限,反而屢次成為我國舉辦各類國際活動的一個不便之處。允許艾滋病感染者入境是在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目前全球有140多個國家都不限制感染者入境。
然而,不限制入境不代表不防控不作為而任其發展。參照對生物制品入境的嚴格監管與涉恐信息的全方位搜集分析,針對艾滋病這一傳染類疾病的防控,衛生機構應與出入境方面合作,建立已感染人員和高風險人員的數據庫,針對流動人口、出國勞務人員等重點高危人群,應強化艾滋病感染風險及道德法治教育,提高自我防護能力,使其懂得潔身自好,避免和減少易感染艾滋病行為。
4 完善立法,加強執法,聯動社交網絡平臺打擊故意傳播病毒行為
近日,新浪微博上關于“艾滋病渣男炫耀又感染一名大二女生”的事件引發熱議。事件中一網名為“動物無常”的艾滋病感染者在社交平臺上炫耀稱:“成功傳染艾滋給一名大二女孩,這次不中就天理難容了”,而群組中竟然還有不少人為之點贊“666”。艾滋病毒感染者需要全社會的關愛和幫助,這一點毋庸質疑。 這些年我們國家也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還在繼續努力。但是,將自己的不幸惡意嫁禍給他人、給社會,這種報復他人和社會的變態心理,竟然兌現為明目張膽的公開炫耀行為,顯然已經踐踏了人類良知和法律尊嚴。對于這種禽獸不如的行徑,僅靠道德譴責或社會公憤已經沒有實際效用。
《艾滋病防治條例》第六十二條規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傳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明知自己患有艾滋病或者感染艾滋病病毒,不采取防范措施與他人發生性行為,而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構成故意傷害罪(重傷)。
然而,對于相關故意傳播行為的定罪處罰,在我國刑法中卻沒有給予明確規定,實際情況中也因難以界定“主觀故意”而難以判罰。且對于思想上已處窮途末路的感染者來說,判罰的犯罪成本并不具有威懾力。對此,相關部門一是應與網絡平臺合作,重點監控清理這種交流艾滋報復社會的群組。二是針對此類典型惡意行為,需要從刑事層面考量,按照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嚴懲不怠,起到“亮劍”示范效應。三是有關部門應及時厘定故意傳播艾滋病者的刑事責任,補齊法律短板,嚴密防范可能出現的擴散或嚴重傳播風險。
當前艾滋病的性傳播存在隱匿性,且涉及的人群趨于多樣化,艾滋病疫情的發現和控制都變得更加困難。有關部門應迅速擴大艾滋病防治宣傳的范圍,除了學校課堂、農村勞動力職業培訓場所,機場、車站、商場等公共場所也應進行多種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宣傳。同時,更要對各類不實傳言予以及時澄清,以避免造成對某些特定人群的指責和歧視,避免對艾滋病防治工作造成新的干擾。
面對艾滋病這一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只要各級政府強化公共衛生職責,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展開一場防治艾滋病的持久攻堅戰,艾滋病的傳播就一定能夠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就一定能夠有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