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偉
人們總是希望通過法律能夠實現公平正義,但當事情真到了自己身上,卻又變得不夠尊重法律。通俗地講,當人們主張公平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在不公平中處于不利地位,而當他在這種不公平中占了便宜,就不再主張公平了,這不是對公平的熱愛,而是對占便宜的熱愛。
法律,尤其是中國的法律,目的在于定紛止爭,且不鼓勵人們通過司法審判來占便宜。作為執業律師,接待的法律咨詢可謂千奇百怪。比如“如果我用左手簽字,是不是就不用承擔法律責任了”“如果我有好幾個版本的簽名,我換個版本是不就可以不認了”“如果我寫名字的時候故意寫錯,是不是能不算數”……對這種問題,律師的回答通常是:最好不要用你的小聰明挑戰法官的智商。
現在一線法官一年的審判量多達幾百件,都是對特定案件類型的專業審判,所以對這種當事人“抖機靈”似的小聰明,早已見怪不怪。用這種小聰明非但不會得到想要的結果,還會得不償失。
誤載不害真意。這一來自于德國的合同解釋理論,在我國雖無相應的法條,但實踐中也認可這一理論。也就是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但若案件事實確鑿,證據上即便有些許錯誤,也不會影響案件事實的認定,不然司法審判就會變成摳字眼、玩文字游戲的教條主義。
關于這個話題,可能有些人會想起早些年趙麗蓉老師的一個小品,說的是因為簽了一份合同,評劇表演藝術家被迫把傳統藝術改成了四不像,對方還一直拿合同威脅,最終趙麗蓉老師無奈地說:“你去告我去吧,你看我簽的是啥”“麻辣雞絲”。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上看,這個誤簽可謂大快人心,但若單從合同簽字的角度上看,即便簽的是“麻辣雞絲”,也不能完全否認這份合同的效力。
由此可見,人們若想讓自己簽署的合同成為司法糾紛中的鐵證,那需要簽署合同的雙方都盡到足夠的注意義務。也有時候,一些人會故意在合同中制造一些錯誤,或者這些錯誤在當初是無意的,有了糾紛的時候就被拿出來說事。但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存在錯誤的合同只會增加雙方在履行合同上的不確定性,最終增加雙方的訴累,制造錯誤的一方也未必就能在這個錯誤中占到多大的便宜。
當然,這并不是說合同的書寫不重要。相反,合同的簽署非常重要,準確的合同內容會讓合同更容易被履行,而錯誤百出的合同,最終會讓合同在履行上充滿不確定性,最終引發爭議,受到損失的還是履行合同的雙方,可謂損人不利己。
其實這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更像是一個社會問題。因為民事法律最大的作用之一是維護交易秩序,需要審判者的智慧,也需要當事人能對法律有基本的尊重,包括對審判者鑒別力的尊重,所以就不要妄想用一些小聰明去挑戰審判者的智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