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凱
中年人炒股,年輕人炒鞋。
這句廣為流傳的話,其實并非真的在以年齡段劃分什么,而是隱含著對炒股、炒房等傳統投資理財方式的蔑視——傳統投資方式已像中年人一樣過時,炒鞋才是時代新寵。
當炒鞋浪潮風起云涌之時,很多還沉浸在炒股、炒房、炒黃金、炒幣的投資老手們,都忙不迭地戴上眼鏡仔細審視這個新生事物,都急切想要弄懂,什么是炒鞋?為什么要炒鞋?炒鞋是一時熱度還是長久投資機會?能賺錢嗎?
說起炒鞋,最早源于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球鞋收藏文化蔓延到歐洲。全球幾個知名球鞋生產商通常都會推出一些特殊款式或系列,并且是限量發售,吸引一些球鞋發燒友到專賣店排隊購買,其盛況遠超蘋果新品發售。
由于數量有限,催生了黃牛黨,私下交易。從2010年開始,由于互聯網高速發展,限量款的鞋在網絡上開始競價流通。黃牛黨或球鞋收藏者通過倒賣熱門款式可以獲得更高利潤,于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鞋市”誕生,在美國、西班牙、英國、日本等眾多發達國家形成暗流,繼而成為公開化、時尚化的投資,到了2018年,全球炒鞋交易額已經超過60億美元。
分布在各國的品牌球鞋專賣店成為“鞋市”的發端,通常流程是這樣:例如耐克旗下的AJ(Air jordan的簡稱,nike旗下高端品牌)發布新款球鞋,炒家或黃牛會組織大批人到專賣店門口排隊購買,有的炒家會在美國、英國、日本、法國、中國的專賣店組織不同的人排隊,買到限量款AJ之后,在網上轉手高價出售。在中國,一雙限量款球鞋在專賣店售價僅1000多元,到了網上被標價上萬元仍有人瘋搶。
在這個過程中,移動互聯網的介入功不可沒。從2014年開始,中國開始有人參與炒鞋,當時主要集中炒作的還只是耐克旗下的AJ和阿迪達斯旗下的椰子鞋,炒作方式是與境外的炒家通過互聯網合作。到2016年之后,隨著“毒”“NICE”“識貨”等一批APP的陸續出現,炒鞋風潮開始在國內大肆蔓延,并在2018年至2019年發展到高峰,其勢頭已超過了國外炒鞋市場。例如在2019年6月,NBA籃球賽猛龍隊奪冠后,一款球星倫納德與AJ聯名的球鞋,在“鞋市”上的價格飛漲到了39999元,而其原始發售價格只有1299元,足足翻了30多倍。
如此巨大的利潤給全球炒鞋市場打了興奮劑, 到2019年下半年,一度出現“全民炒鞋”盛況,更促使整個“鞋市”快速發展。在2016年,“鞋市”就已經有了非常細化的分工,有了專門的真假鑒定師,有了專業的APP銷售平臺,有了炒鞋指數,有了專門的寄售平臺,投資者買到鞋根本不必讓商家郵寄給自己,直接轉到寄售平臺就可二次銷售獲利。
很多人認為炒鞋的邏輯非常奇葩,因為提到鞋,多數人都覺得只是踩在腳下的生活必需品而已,沒有任何其他價值。實際上,炒鞋風潮的形成一點兒不簡單:首先是世界上幾大著名運動鞋品牌商的推手,通過打造獨立高端品牌、設計師款、限量款、名人聯名款等方式刺激收藏熱情,尤其是吸引年輕人的獲得欲望;其次是“限量”這個殺手锏,促使炒家開始囤積居奇,低買高賣;再次,投資炒鞋的門檻極低,既不需要專門的學歷知識,也不需要長期鉆研,更不需要大量本金,只要有興趣愛好,投入幾千元就可上手。種種原因讓炒鞋得以在短時間內風靡全球,從某種意義上講,確實是一種只有思維年輕的人,才能接受這種投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