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鵬
似水如沙久相伴
2019年9月17日,81歲的樊錦詩被正式授予“文物保護杰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樊錦詩,人們叫她敦煌女兒,可她生在北平,長在上海,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專業。25歲那年,她前往大漠深處,與莫高窟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為什么來敦煌?”樊錦詩回答說:“愛上了莫高窟,把研究、保護石窟當成了一份終生的事業。”上世紀60年代的敦煌,條件還十分艱苦,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喝宕泉河水,辦公室沒有電燈,宿舍里也沒有電燈,一到晚上,宿舍里點著煤油燈,莫高窟更是一片漆黑……她說,“我來的時候,研究所的隊伍已經擴大至40余人。常書鴻和段文杰這些老一輩敦煌人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都能堅持下來,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我。”
敦煌莫高窟自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不斷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可隨著游客的逐年增多,狹小的洞窟和脆弱的壁畫開始不堪重負。“不讓看不行,看壞了也不行。”樊錦詩陷入保護與開發的矛盾之中。檔案數字化,這給了樊錦詩一個啟發,她想,能不能讓游客在洞窟外面看?于是,她和同事們花了近20年時間,“數字敦煌資源庫”免費向全球開放。
50余載敦煌生涯,讓江南女子樊錦詩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調平凡,與莫高窟久久相伴。
素材解讀
堅守大漠,甘于奉獻,勇于擔當,開拓進取。這是屬于莫高窟人獨有的精神特質,是“莫高精神”,同樣也是樊錦詩一生的寫照。幾十年的光陰,她沒有獻給愛情,沒有獻給家庭,卻獻給了大漠,獻給了祖國。她用花樣年華的勇氣,堅守著一生的摯愛,讓飛揚青春的智慧,保全了璀璨的文明。
不變的菜單
美國加州有一家名為In-N-Out的漢堡店,店里的菜單70多年來沒有更新過。然而,就是這樣一家特立獨行的漢堡店,卻是加州人心中的NO.1。
1948年,Harry Snyder和妻子Eseher Snyder一起,開辦了第一家In-N-Out快餐店。他們兩個都沒有經營餐廳的經驗。由于剛結婚不久,他們手頭沒有太多的積蓄,只能把餐廳開在一個靠近洛杉磯的郊區,餐廳也僅有10平方米左右。
每天天不亮,Harry便從家里出發,去市場挑肉買菜。之所以去得如此之早,一是為了早點營業,二是為了買到新鮮的食材。回到店里,Harry忙著切薯條、擇蔬菜、煎牛肉,每個步驟他都親力親為。與其他快餐店最大的不同點是,In-N-Out總是在客人點了餐之后才開始做,以保證食物的新鮮度。
這樣做好吃是好吃,不過速度太慢,第一次來這里就餐的顧客都有點不習慣。但夫妻倆好像一點兒也不著急。夫妻倆有自己的經營理念:食物質量要高,餐廳要干凈,服務態度要好。而且,兩人精力有限,所以一切從簡,菜單簡單得讓人沒有其他選擇。
素材解讀
In-N-Out堅守著自己的經營理念,精益求精,生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快餐界的一朵奇葩”!有人認為,In-N-Out太過守舊,然而,創始人Harry卻不這樣認為,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對人們解釋道:“專注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最好,做到質量上有保證,這才是我們最為重要的追求。”現在,這種服務理念依舊被他們奉為真理。
堅守初心 擔負使命
一名90后消防員因一段連吃11個包子的視頻而走紅網絡,被網友稱為“包子哥”。視頻中,這位“包子哥”一身泥濘地坐在馬路牙子上狼吞虎咽地啃著包子,當被問到吃了第幾個時,他答道:“11個。”隨即便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從他燦爛的笑容中,人們不僅讀出了這些最可愛的人的艱辛與苦累,更讀出了這些人因使命光榮所以樂觀從容的風采和面貌。
“包子哥”的姓名為吉侯牛培,是蘇州太倉消防大隊城西中隊戰斗二班戰斗員。在迎戰臺風“利奇馬”帶來的嚴峻考驗中,吉侯牛培所在中隊持續出警27個小時,中間僅休息了3個小時。而他從處置第一個防汛防臺警情開始,來來回回跑了5個排水點,當包子被送來時,他早已經餓得前胸貼后背,于是便有了視頻中連吃11個包子的畫面。
素材解讀
何為光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群眾的安全,不顧個人的安危。何為戰士?危難面前,敢于沖鋒,背負光榮的使命,無損英雄的稱號。在消防官兵面前,無論烈火還是洪水,都擋不住他們抗險救災的步伐。他們在平凡中堅守著初心、擔負著使命,在平凡中抵御著災難、保護著大眾。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他們的付出,所以即便臺風肆虐一時,也無法動搖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心。
做人的名片
一個年輕人大學畢業,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不幸的是,他的母親突然罹患重病。自己才工作幾個月,能從哪里借錢呢?他急得沒有辦法,只好跑去找部門經理。沒想到,部門經理直接從個人賬戶上轉給他30萬元。
自己和經理并不熟,他就這樣相信自己?后來,年輕人才知道:是因為自己做義工的經歷打動了經理。上大學時,他經常去特教學校做義工,曾經和經理的女兒5次同當義工,并且合影。經理看到了那些照片,又和女兒做了確認,才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經理說,一個人做了幾年義工還不張揚,說明他善良、踏實、有愛心,和這樣的人打交道放心。
素材解讀
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我們的一張名片,無論我們到了哪里,它都會跟到哪里。當我們無論在人前還是人后,如果都能堅守做人的準則時,就離幸運不遠了。
一片匠心在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經過不斷傳承、發展和創新,現已成為山東濰坊市的靚麗名片。楊家埠木版年畫第19代傳人楊洛書老人說,年畫是他一生的堅守。幾十年的苦練,楊洛書自創了“刀頭具眼、指節靈通”的刻板術,并逐漸形成了特有的造型夸張、構圖飽滿、想象自由、色彩鮮艷、古拙質樸的雕刻風格。在年畫題材方面,他首創《水滸傳》木版年畫后,又把《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楊家將》等刻了出來,打破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以單一人物造型為主的傳統模式,賦予其新的生命力。
木版年畫的制作過程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其中最關鍵的是刻板,要在梨木板上雕出線版和色版,且雕刻線條必須清晰。為了保證年畫質量,多年來,楊洛書始終堅持手工刻板。因常年伏案工作,楊洛書的脊椎嚴重變形,兩只肩膀一高一低,還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和胃病;由于長期手握刻刀,他的右手指關節嚴重變形,5根手指里有3根已不能自由屈伸。他說,如果不做年畫,那只手就是一只廢手,可一旦拿起刻刀,就又變得靈巧無比。
楊家埠現在印制年畫的畫版,有2/3都保留在楊洛書的手里。他珍藏至今的1000余塊畫版,如今已成孤版。為更好地弘揚楊家埠木版年畫,1993年,楊洛書將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50余塊明、清畫版無償捐獻給了國家博物館。
素材解讀
身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傳人,楊洛書老人一輩子刀耕不輟,他不斷地創新,把流傳久遠的技藝,用堅守和熱情在當今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