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素貞
摘 要: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精細化閱讀,對于提高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通過對課文精細化的講解,能夠讓學生對課文內涵形成深入認知,這樣能夠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對精細化閱讀的內涵與教學意義進行了分析,然后探討了實現精細化閱讀的具體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給初中語文教師一些參考,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精細化閱讀;有效策略
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課程中是核心主體,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積累、強化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性教學工作。一直以來,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較為宏觀,整體性較強,從而導致精細化程度不足。學生雖然可以對課文形成宏觀的理解,但是對課文中的細節卻不能很好的掌握。為了讓初中語文教學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將精細化閱讀有效融入語文課堂之中,讓教學活動可以取得切實的進步和發展。
一、精細化閱讀的內涵與教學意義
所謂的精細化閱讀,實質上就是指對課文文本的精讀和細讀。精讀,就是不能只是理解課文的字面意思,要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分析,在不同視野下體驗課文文本表達的不同內涵特征。細讀,就是要抓住課文中的細節,比如對于人物描寫,就要抓住一個眼神、一個表情,這樣才能對人物的形象產生立體化認識。對于初中學生來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現精細化閱讀,能夠產生多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一,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充實,可以改變以往教學活動的枯燥性,讓課堂教學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如此能夠讓學生有效參與課堂學習,切實融入課堂學習當中。第二,加深學生的閱讀理解,提高教學效果。通過精細化閱讀,能夠讓學生對課文形成有效的理解,能夠讓課堂教學水平達到更高的層次,推動教學活動發展。第三,可以讓學生對精細化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認識,并且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對這些精細化的閱讀方法進行掌握,從而內化吸收為自身的閱讀能力。
二、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精細化策略
要實現現代文的精細化閱讀,可以使用的方法相對來說是比較多樣的,這需要語文教師形成有效認識,并且將其有效利用起來。
(一)結合文章字詞句,實現精細化閱讀
精細化閱讀的展開,可以從文章最基本的字、詞、句出發,把握這些文章構成的基本要素,對學生展開精細化的講解,確保學生可以對課文細節形成有效把握。比如,在教學《背影》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從字詞句這些方面出發,對課文進行精細化的講解。比如,課文中寫道:“慢慢探身下去”,這里一個“探”字,就描繪出了父親身高不夠,慢慢尋找落腳點的模樣。再比如“兩手攀著上面”,一個“攀”字,也就描繪出了父親具體的動作,展現了父親很努力的樣子。除了這些字眼外,還需要對一些關鍵詞進行把握,如“蹣跚地走到鐵道邊”,“蹣跚”一詞就顯示了父親身體不靈活的狀態,也為后文父親很艱難地去買橘子打下了鋪墊。再比如“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兒……他躊躇一會兒,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這段話連用兩個“躊躇”,充分展現了父親不放心的心理活動。在把握關鍵詞的基礎上,還需要對一些句子詳細分析,如“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句話,就描寫了父親買橘子路上的困難。在課堂上,針對課文中的字詞句細細講解,可以對文本實現精細化的講解,讓學生有效認識。
(二)構建閱讀情境,引導學生深入領悟
精細化閱讀,并不僅僅是對課文的含義形成認識理解,還需要對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形成領悟體會。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需要構建閱讀情境,立足課文和現實生活,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融入進來,有效進行體驗和思考。比如,在教學《敬業與樂業》這篇課文的時候,作者在文章中講述了敬業的內涵以及一些案例,同時分析了樂業的內在含義。在課堂上,就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學生父母工作的一些經歷,以此為載體構建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父母平時在工作中有哪些敬業的表現?自己對這些行為有什么感受?和課文中作者描述的案例有何異同?通過這樣的對比,可以切實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把握創作背景,深層次理解課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時代性,這會影響到課文的語言風格和情感表達。因此,要對課文實現精細化的閱讀,那么就需要將創作背景結合起來,在具體的環境中,對學生展開相關知識的講解教學。比如,在教學《故鄉》這篇課文的時候,文章描寫了作者魯迅先生成年后回到家鄉的一段經歷,見到了很多兒時好友,并且回憶了很多兒時經歷。在教學時,就可以將這個背景結合起來,對學生予以有效指導,讓學生可以對課文內容形成充分的認識。
三、結束語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可以從把握字詞句、構建情境和結合創作背景這些方面出發,將精細化理念有效融入課堂中,讓閱讀教學體現出精細化的特點,給學生更好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宋育宏.淺談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新課程(中),2019(2).
[2]平孫龍.試論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J].考試周刊,2018(11):65.
[3]李田田.芻議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中華少年,2018(30):32.
編輯 李 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