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世峰 張夢晨
摘 要: 畫家對光的運用便離開了西方古典繪畫中長期恪守的庭訓,光的意義不再固守于物理學的傳播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模仿外在物象的客觀條律,這時的光,是從畫家心底折射出來的光,帶有偏冷或偏暖的主觀傾向。這便是弗洛伊德通往精神實在的光。弗洛伊德以“穿透肌膚的精神寫實”語言打動觀者。對中國寫實油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樣也是這種語言使我對創作產生了思考和感悟。在中國當代多元的藝術語境下,這種語言在創作中顯得尤為可貴。
關鍵詞: 光;外在物象;主觀傾向;弗洛伊德;中國寫實油畫;創作
1 處于早期階段的弗洛伊德
不管盧西恩·弗洛伊德承不承認,但在他70余年的繪畫創作生涯中,其作品始終在關注著描繪對象的精神本質。弗洛伊德更多地體現出率性獨行的品格,他表示自己沒有固定的作畫模式,沒有固定的哲學,甚至沒有固定的模特兒。他的繪畫正如他的生活為人那樣,他想洗澡就去洗,沒必要跟別人一樣,絕不會被西方現代美術思潮而左右。他有喜歡的作品,但沒有喜歡的畫家。這些,都讓他沉浸于繪畫本體,全神貫注,或喜不自禁,或憂郁憤懣,卻發自內心,敏銳地發掘出穿透肌膚的精神實在。
弗洛伊德表示,人體是自己最感興趣的描繪對象。對此,我們需要通過分析其藝術歷程幾個不同階段來進行理解。弗洛伊德1922年生于柏林,1932年被父母帶到英國,自小開始學習素描、油畫和雕塑,并在1939年至1942年交替進行素描和油畫創作,逐漸形成了自己老辣、質樸同時制作技術細致入微的風格。我們可以認為,這是弗洛伊德早期風格階段。此時期值得注意的作品,是其于1947年創作的《抱著一只貓的女孩》,這可謂是早期弗洛伊德繪畫的典型風格:畫面構圖優雅,色彩與形狀調配出如夢幻般的節奏關系,筆觸細膩入微,卻利用大塊面的對比強化出銳利的精神力量。換句話說,弗洛伊德憑借敏銳的知覺去感受對象,同時他又企圖運用細微的技術來制造夢幻的氛圍,這與人物內在尖利的精神性格產生劇烈沖突,從而形成刺激人們心魂的視覺圖式。
2 處于轉變中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對光的運用便離開了西方古典繪畫中長期恪守的庭訓,光的意義不再固守于物理學的傳播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模仿外在物象的客觀條律,這時的光,是從畫家心底折射出來的光,帶有偏冷或偏暖的主觀傾向。這便是弗洛伊德通往精神實在的光。這也不同于立體主義繪畫中物體自身散發的光。這是精神的光,內在的光,讓人脫離物象與肌膚,轉入內心,尋求更為可靠的精神力量。
弗洛伊德繪畫的早期階段,其生活背景恰好歷經世界大戰的動蕩。外部世界動亂不堪,在作品中盡管常常能感受到驚悚的情緒,但畫家仍然能極力調整內心,表達對詩意與安寧的期盼。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弗洛伊德開始進入另一種語言方式的嘗試當中,他開始用較硬的豬鬃筆取代之前的貂毛筆,在筆觸效果上,變得散亂而松動,繪畫主體的情緒在繪畫過程中一筆一筆清晰地留下了痕跡。或許正如澳大利亞藝術理論家羅伯特·休斯認為的那樣,畫家一方面是受到其好友弗朗西斯?培根無拘無束性格的啟迪。
3 趨向成熟的寫實語言
首先,來比較兩幅自畫像。《和兩個孩子在一起的映像(自畫像)》作于1965年,畫面明顯不同于早期的嚴密細膩,用筆松動,構圖取仰視大角度。在畫面上,主體人物以及背景天花板上仍然保留了大面積平涂。《自畫像》創作于1985年,在該幅畫上,只保留畫家的頭像,用筆異常肯定,形體扎實,毫無拖泥帶水之猶豫。背景干凈,筆觸簡潔明了。畫面籠罩著神來之光,畫家剛毅、冷傲、敏銳的精神氣質不可遏制地撲面而來。前者松動的空間氛圍、戲謔的表演、道具的裝置都很好地表達了畫家的意圖,后者則用最為直接的筆觸堅實地構建出了人物內在精神本質。
弗洛伊德在畫面上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光,那是通往精神實在的媒介。他爐火純青地運用光來滌蕩表層的虛像,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生存感受和精神感悟。在藝術和生活中,他堅持本真的態度。他就是自己,繪畫就是繪畫,與其他均無關系。這也保證了他內心深處那道靈光的純潔度,保證了他畫面的能見度,保證了他目光的清澈度,保證了他能穿透世界的肌膚,感覺到精神的溫度。
4 在“穿透肌膚的精神寫實”語言下,淺談我對創作的一些思考及感悟
在當代多元的藝術語境之下,創作方式和創作對象早已不再局限某幾種固定的題材。我們很多人一提到創作,便開始去搜羅社會熱點問題。并不是說這種方式不對。其實你想表達的很多題材,新聞媒體比你更好的去表達了這件事。當我們對創作賦予了太多意義時,這幅作品注定會比較沉重。自媒體時代不缺乏批評者,跟不缺乏傳播者。缺乏的是如何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美的眼睛。如何去感受這些平凡中的美。我們對創作賦予太多的職能時,便蒙蔽了我們去發現內在精神的力量。我們如何能做到“穿透肌膚的精神寫實”,不過在于你的內心。再次認真關注到繪畫本體。這是關鍵之處。正如劉小東作品《違章》甚至還有許多稚拙趣味。卻真真切切的表現出一類人肌膚下精神真實。弗洛伊德的作品對現當代寫實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他看似平凡的題材中表現出了表現對象那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創作也正是如此。如果你只是泛泛的感受了表現對象,那你作品注定只是白水之味。正如我們可以從梵高的許多作品中感受到對光的熾熱追求對生活不息的熱愛。
參考文獻
[1]戴希斌,靳保平.細語泰晤士河畔——呂希安·弗洛伊德訪談記[J].西北美術,1996,(01):52-53.
[2]諸迪.盧西恩·弗洛伊德的油畫技法——《大室內景,W·9》[J].世界美術,(3):56-57+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