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楣
摘 要: 加強和完善機構編制管理,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本文以QW區為研究區域,探討分析了QW區機構編制管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針對性的提出了改善策略。
關鍵詞: QW區;機構編制管理;人員管理
1 QW區機構編制管理基本情況
QW區設立鄉鎮21個,街道辦2個,幅員面積1258.2平方公里,人口數80.15萬。QW區核定鄉鎮行政編制602名,現實有472人;事業編制212名,實有207人;街道行政編制38名,實有34人;事業編制12名,實有11人;工勤人員控制數4名,實有7人。
QW區21個鄉鎮分別設置綜合辦事機構“四辦一所”,即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財政所。21個鄉鎮分別設置直屬事業單位2個,即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中心。
QW區2個街道辦事處分別設置綜合辦事機構5個:黨政辦公室、社區管理辦公室、社區服務辦公室、社區環衛辦公室、財政所。2個街道辦事處分別設置直屬事業單位1個,即宣傳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各類派駐機構情況:一是派駐行政機構有:法庭、司法所、檢察室、派出所、工商所等。二是派駐事業機構有:廣播站、國土資源中心所、畜牧獸醫站、食品藥品監督管理所等。
2 QW區機構編制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機構設置有待優化
目前,鄉鎮(街道)內設機構綜合辦事機構為5個,除區直行業主管部門出文明確設置的掛牌機構以外,僅區委、區政府和機構編制部門明確設置的掛牌機構就有10-12個,職能職責劃分過細,掛牌機構過多,不利于工作的開展和落實。除此之外,2007年鄉鎮機構改革以來,QW區21個鄉鎮設置的直屬事業單位為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中心,其職能職責、機構名稱等事項一直未調整,已與目前鄉鎮承擔的職能職責不相對應,亟待調整優化。
2.2 派駐機構體制機制不完善
面對全區23個鄉鎮(街道)和80余萬人口,人員嚴重不足,執法力量薄弱。如區司法局共有在職人員34人,肩負著10個職能股室和24個基層司法所的重要職責,任務多,壓力大,不能完全滿足日常工作要求和新形勢任務需要。目前,各類派駐鄉鎮(街道)的機構均為區直部門主管其財權、事權和人權,人頭經費預算在區直部門,人事調配等由區直部門負責管理,而部分派駐機構的工作運轉經費卻由鄉鎮(街道)解決。派駐人員的考核、晉級和評優等由區直部門負責,鄉鎮(街道)在對派駐人員的管理和使用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3 便民服務有待提升
目前,鄉鎮(街道)便民服務設置模式主要有二種:集中設置模式、分散設置模式。一是集中設置模式。鑒于部分鄉鎮(街道)人手較少,工作任務繁重,許多業務工作無法配備專職人員,一人身兼數職、混崗現象普遍存在。為便于不同窗口間的政策解釋、有人為民辦事,工作人員實行人員輪崗,多崗鍛煉,實行綜合服務,場地和人員集中統籌。二是分散設置模式。鑒于部分鄉鎮(街道)受場地限制,無法實行場地集中統籌,就依托現有辦公場所分散加掛便民服務機構牌子開展工作。
2.4 運行機制亟待理順
一是鄉鎮(街道)承擔職能過多,對應職權過小,但屬地管理的責任有壓在鄉鎮(街道),存在有責無權的現象,導致工作開展難度大。二是經費保障有待完善。目前,街道轄區人口較多,在建小區樓盤眾多,人口增長趨勢明顯,但街道運行經費僅按照偏遠鄉鎮進行預算,嚴重影響工作推動。
2.5 激勵機制有待強化
鄉鎮(街道)一般干部提拔交流機制不靈活,晉升空間小。尤其是事業人員在政治待遇、經濟待遇方面與公務員存在較大差距,提拔交流無機會,崗位晉升無希望,交通補貼無著落等“三無”因素大大挫傷了事業人員上進心,導致許多干部覺得“出路小、希望小”,工作積極性不夠高。同時而由于監督措施乏力,對那些工作業績平平,“混日子”的干部不能給予有效制約,對退二線干部管理缺少切實可行的辦法,客觀導致人才隊伍建設活力明顯不足。
3 QW區機構編制管理改善建議
3.1 機構綜合設置
合理設置鄉鎮(街道)內設機構、直屬事業單位、派駐機構等,大力清理整合掛牌機構,健全基層職能,方便為民辦實事,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對鄉鎮(街道)職能機構的類型應能簡則簡、能并則并,實行綜合設置。統一設置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事業機構,建議按副科級配備領導職數,進一步充實人員編制(2-4名)。因地制宜采取集中或分散運行模式,服務事項應放盡放,最大限度實現便民化。在鄉鎮設立綜合執法機構,明確鄉鎮在集鎮管理、環保、環境整治、住房建設、道路安全等方面的執法權限。
3.2 編制統籌調劑
按照黨中央全面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要求,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打破編制分配之后地區所有、部門所有、單位所有的模式,隨職能變化相應調整編制。建議及時研究出臺鄉鎮行政編制和直屬事業機構編制標準,按鄉鎮面積、人口、經濟發展狀況、社區發展規模和職能職責等因素統籌調劑區縣鄉鎮行政和事業編制,順利推進鄉鎮機構改革。
3.3 理順運行機制
堅持鄉鎮(街道)責、權、利一致的原則,上級部門將一些職能、事權下劃到鄉鎮(街道)時,還應適度下放財權、物權和人權,讓人、財、物、事權有機地結合起來。適當統籌增加鄉鎮(街道)的公益性崗位,進一步為提高民生工作服務提供有力保障。
3.4 強化激勵機制
適當為鄉鎮一般干部和鄉鎮事業單位人員提供交流的環境和機會,以利于他們的成長和鍛煉,提高工作積極性。三是繼續完善激勵機制,激發鄉鎮(街道)干部工作活力。建立激勵機制,要注重從有鄉鎮(街道)工作經歷的干部中選拔領導干部,激發鄉鎮(街道)干部工作熱情,讓干部在基層鍛煉成長。同時要把鄉鎮(街道)工作經歷列入公開選拔加分條件。定期與不定期對鄉鎮(街道)干部進行考核,做到科學、合理、全面地評價鎮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并將考核結果作為獎懲培養和使用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