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莎
摘 要: 環境會計是會計學的一個新興分支,是指在生態哲學的指導下,運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有關環境法律和法規為依據,將會計學、環境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理論相結合,采用以貨幣為主的多種計量手段與屬性,對企業的環境活動和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所作的反映和控制。 因此,對于一國的環境保護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介紹了環境會計的概念、一般原則、要素,國內外環境會計的發展現狀,提出了我國環境會計應用實施中面臨的問題,給出了環境會計未來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 環境會計;環境會計應用實施;環境會計發展
1 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
1.1 環境會計產生
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界的熱門話題,近年來得到廣泛關注。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發布在《會計學月刊》上,首次提出了環境會計的概念,及1973年馬林的《污染的會計問題》,以這兩篇文章代表社會開創了環境會計研究的先河。然而環境會計的概念的出現并非偶然的,它是會計與社會環境相互聯系作用的必然結果,是會計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1.2 環境會計要素
企業環境會計的概念在對環境會計的研究過程中,許多專家、學者對環境會計的概念作了不同的表述,國外學者多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界定環境會計,國內學者多從企業的微觀層面來界定環境會計。但題目都有一些非常清晰共同點: 那就是保留會計原有的本質屬性,仍是經濟活動,會計的基本職能仍是核算和監督,主要內容不變,會計的主要計量單位不變,財務會計的方法不變;變的只是它側重反映和監督環境經濟活動。
1.3 環境會計的一般原則
環境會計繼承并發展了原有會計原則。環境會計下特別強調相關性優于可靠性。依據環境會計的特點,還要遵守如下原則:社會性原則,社會性是環境會計的首要原則,站在社會的角度去兼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原則,旨在選擇一個最好的、最恰的結合點。
2 環境會計的發展現狀
2.1 國外現狀
20世紀70年代早期,國外就開始了環境會計理論的相關研究,Bcams的《控制污染的社會成本轉換研究》,J.T.Marlin發表的《污染的會計問題》,詳細闡述了環境污染產生的會計問題。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英國社會與環境會計研究中心《環境會計》的出版,規范了環境會計研究的理論,構建了環境會計的架構。
2.2 國內現狀
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于環境問題認識的加深,我國許多會計學者都投入到環境會計的研究中,并且在此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一直積極創新,并且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但注重會計方法的歸納和演繹,同樣注重會計程序和方法的探索。在研究內容上,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的研究成果。并且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做到不單純的照搬照抄,懂得把國外成型的環境會計理論與方法與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相結合,在低碳經濟視角下形成適合我國企業的環境會計理論。
3 我國環境會計應用實施中面臨的問題
3.1 環境會計法律制度還不健全
我國當前雖然已經建立了環境法規體系, 但是這些法律法規依然很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情況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我國的環境會計立法還是一片空白,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現行用于指導企業會計和報告實務的法規主要是由財政部和中國證監會制定的,包括財政部發布的會計準則、財務通則、行業會計制度、財務制度以及中國證監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執行的信息披露規則和準則。總體看來,這些法規、制度和相應的企業會計與報告實務對環境問題基本沒有涉及。環境會計的實施缺乏制度基礎,這在很大程度認環境會計的發展進程。
3.2 從業人員知識缺乏,存在會計計量障礙
環境會計則是一門由環境、會計、生物等多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新學科,在工作應用中要用到多門學科的原理、方法、分析問題的手段;比如環境科學、生物學專業性很強。工作人員沒有全面的基礎知識,會出現很多盲點,目前我國會計工作人員以傳統會計為標準,只對專業知識比較精通,比如是審計、稅務等方面,缺少在生物、環境方面的涉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會計人才,鑒于人員知識結構的局限,使得在處理環境財務問題,環境績效考核問題上步履維艱。
4 我國環境會計未來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環境會計實務與環境法規之間聯系密切,這是因為如果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與制度的強制性要求,大多數企業目前將不會為減輕生態環境破壞而自覺增加支出。即使增加了相關環保支出,大多數企業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樂意主動向社會披露這方面的信息,害怕損害企業的環保形象。要推動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環保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
4.1 加強環境會計的教育和培訓
我國環境會計未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環境會計作為一門邊緣學科,卻十分缺乏環境經濟、資源經濟、生態經濟等學科的基礎理論支持。因此,必須要有生態環境學家、環境資源評估師、生態工程師與會計學家的對話與合作。廣大環境、生態、資源工作者與會計工作者的交流與協作,才能保證我國環境會計有一套科學的概念體系和綜合反映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計量支持系統,從而促進環境會計取得質的進展。此外,加強國際合作,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4.2 環境會計體系建設與回歸
由于環境活動和環境活動內容的存在,以及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對環境活動信息的需求,我國已具備了構建環境會計體系的必要條件。環境會計體系有效緩解法律的不足,利于環境會計市場機制的發揮。環境會計體系的成熟后 回歸市場,不斷的適應市場的需要,以保持環境會計體系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