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英 李蘇寧
【摘要】對于脂肪肝患者,西醫主要采用調脂保肝藥物進行治療,由于長期服藥會進一步加劇肝細胞損傷,因此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中醫采取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癥型采用相應的治療方劑,不僅能夠有效干預病情進展,促進損傷的肝組織修復,而且副作用較小,因此被廣泛應用到脂肪肝患者的治療中。本文從脂肪肝的病因病機出發,重點探討辨證分型論證和辨病審因施治,以為脂肪肝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脂肪肝;中醫中藥;辨證分型論證;辨病審因施治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2
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脂肪肝患者不斷增加,而且發病趨向于年輕化,按其發病誘因主要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據有關報道顯示,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與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比值為1:19。因此,脂肪肝的防治重點是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肝細胞內沉積了過量的脂肪,是常見的肝臟代謝性疾病,臨床上根據脂肪肝發病的程度,分為輕、中、重三個病理階段,影像CT檢查對脂肪肝診斷具有特異性,肝脾密度介于0.7-1.0之間為輕度脂肪肝,0.5-0.7之間為中度脂肪肝,0.5以下為重度脂肪肝。由于脂肪肝屬于可逆性疾病,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患者病情轉歸較好,但如果不加干預任由病情繼續發展,將進一步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脂肪肝隸屬于中醫古籍中脅痛、積聚、肥氣、痰濁、痞滿等范疇,如《內經》中“肝之積,曰肥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將脂肪肝命名為肝癖,包括單純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1 病因病機
歷代中醫各家對脂肪肝的病因認識略有不同,但總體來說不外乎酒食不節、情志抑郁、寒氣侵襲等幾個方面。酒食不節損傷脾胃,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內停、痰濁內生則阻滯氣機,致血液運行不暢雍塞脈絡,痰濁與氣血搏結日久遂成本病;情志抑郁則肝氣不舒,肝臟疏泄功能失常則調節人體氣機作用減弱,氣機阻滯脈絡則血行不暢,日久致氣滯血疲而成積證;寒邪凝滯,寒邪侵襲則氣機阻滯、血運不暢,致臟腑功能失和,進而造成肝郁氣滯、脾失健運,痰濕、氣滯、血瘀郁積于肝而成本病。故脂肪肝患者以肝脾功能失常為本,痰、濕、毒、瘀等邪氣內伏為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景壓全書·積聚》中曰:“不知飲食之滯,非寒未必成積,而風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表明積的形成離不開風寒之邪與痰食之滯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靈樞·百病始生》中曰:“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濕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成矣”,表明積的形成與風寒、情志等因素密切相關。此外,脂肪肝的發生與腎也有很大關系,腎陰虛則腎水不能滋養肝木,導致肝臟的疏泄條達與藏血功能失常,容易出現急躁易怒等情緒變化,同時腎精的再生物質又有賴于肝臟的疏泄而入藏于腎,二者相互影響形成本病。
2 辨證分型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根據脂肪肝患者的臨床表現和體征,通常分為肝郁痰濁、氣滯血瘀、氣弱脾虛三個證型。
2.1 肝郁痰濁證
患者主要表現為:胸腹滿悶、不思飲食、惡心欲吐、嘔惡有痰、肝脾腫大、脅肋不舒、舌淡苔白、脈弦滑,血生化檢查顯示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超出正常范圍。治則疏肝行氣、化痰散結,采用四逆散合導痰湯加減,方藥組成包括柴胡、白芍、茯苓、枳實、法半夏、膽南星、陳皮、甘草等。若患者脅痛明顯加丹參、郁金、川楝子;若患者嘔惡痰多,加蒼術、白術、白芥子;若患者腹脹明顯,加雞內金、炒麥芽、炒萊菔子;若患者急躁易怒,加梔子、黃芩、龍膽草。其中柴胡疏肝利膽、行氣解郁;白芍柔肝止痛、斂陰養血;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郁金疏肝理氣。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的有效成分為柴胡皂苷,具有抗炎、保肝、利膽、降膽固醇和轉氨酶的作用;白芍的有效成分為白芍總苷,具有降脂、降壓、抗凝和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2.2 氣滯血瘀證
患者主要表現為:脅肋脹痛或刺痛、拒按、入夜尤甚、肋下或見痞塊、舌紫暗或有瘀血斑點、苔薄黃、脈弦緊或沉澀。治則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采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方藥組成包括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柴胡、赤芍、生地、黃芪、枳殼、桔梗、牛膝、甘草等。若患者脅痛明顯加郁金、川楝子;若患者肝脾腫大加鱉甲、地龍、穿山甲;如患者舌質瘀斑瘀點明顯,加三棱、莪術、水蛭。其中當歸補血活血,與補氣藥配伍則補氣,與補血藥配伍則補血;川芎血中氣藥也,血虛、氣郁均適宜;紅花活血通經,具有破血、行血、和血、調血之功效;三棱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祛瘀生新。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當歸的有效成分為藁本內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血液粘稠度的功效;川芎的有效成分為川芎嗪,具有對抗咖啡因興奮、抗肝纖維化的功效,從而起鎮靜止痛作用和減輕肝缺血的再灌注損傷;紅花的有效成分為紅花黃色素,能夠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作用明顯;桃仁的有效成分為苦杏仁苷,能夠促進肝內沉積的膠原纖維分解吸收和降解,也能有效阻止血清中膠原沉積,具有預防肝纖維化和促使肝纖維化逆轉的功效。
2.3 氣弱脾虛證
患者主要表現為:神疲乏力、頭暈頭痛、腹脹納差、脅肋隱痛喜按、下肢浮腫、大便溏泄、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細弱或弦細,血生化檢查顯示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超出正常范圍,血清白蛋白降至正常范圍以下。治則益氣補虛、健脾化濕,采用柴芍六君湯加減,方藥組成包括茯苓、陳皮、法半夏、柴胡、白術、白芍、太子參、雞內金、炒萊菔子、炒麥芽、甘草等。若患者氣虛明顯,加黃芪,并加大太子參計量;若患者腹脹明顯加積殼、木香、佛手;若患者脅肋疼痛明顯加郁金、元胡。其中茯苓滲水利濕、健脾和胃;陳皮健脾理氣調中、燥濕化痰,法半夏燥濕化痰,陳皮與法半夏兩者相使相助,共同起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燥濕化痰的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茯苓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活性,保護肝細胞,防止肝損傷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調節機體免疫反應;陳皮能夠降膽固醇和毛細血管通透性,促進纖維蛋白溶解,防止血栓形成,具有調節腸胃功能和利膽作用。
3 辨病審因施治
西醫認為脂肪肝的發病主要是肝細胞內脂肪過量沉積,影響肝臟血液循環以及正常代謝;中醫認為脂肪肝發病主要與患者濕熱體質、痰濕體質、血瘀體質有關,治則疏肝活血、健脾化痰、清熱燥濕。筆者根據自身多年治療脂肪肝的臨床經驗,自擬疏肝活血健脾湯配合維生素E治療脂肪肝,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方藥組成:柴胡、白術、郁金、茯苓、赤芍、丹參、法半夏、虎杖、夏枯草、太子參、雞內金、山碴肉、炒麥芽、陳皮、甘草等,其中太子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扶正祛邪;柴胡、丹參、郁金疏肝活血化瘀,改善肝臟血液循環;陳皮、法半夏、雞內金、山碴肉、炒麥芽化痰消食、降脂清源;虎杖、夏枯草清熱解毒、活血降脂。維生素E能夠改善肝功能和降低血脂,具有保肝、護肝的雙重功效。
4 結 語
中醫中藥治療脂肪肝相對于西醫西藥治療具有明顯優勢,雖然各醫家對脂肪肝的辨證分型略有差別,但治療均離不開調理肝、脾、腎3臟,采用疏肝健脾、燥濕化痰、活血化瘀等法。要想為中醫治療脂肪肝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還應加強中藥藥理研究和遠期療效觀察,同時還需配合西藥維生素E治療,并叮囑患者控制飲食和加強體育鍛煉,預防脂肪肝復發和控制病情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姜 岑,舒發明,黃 英,等.從伏邪學說探討脂肪肝的治療思路[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3):914-917.
[2] 孫曉娜,許向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醫臨床路徑應用[J].中醫學報,2016,31(11):1789-1791.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