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榮 劉秀英
【摘要】目的 觀察并研究蒙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方法 以電腦排序的先后,將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78例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n=39,采取常規治療干預)和觀察組(n=39,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蒙藥治療)。對兩組患者的治療結果進行統計和對比。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蒙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能夠快速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和運用。
【關鍵詞】蒙藥;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6..01
隨著當前會環境的不斷優化,人們的飲食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飲食結構混亂的情況下,各種消化系統疾病的誘發率逐年上升。潰瘍性結腸炎作為臨床相對少發的一種消化系統疾病,在誘發后,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膿血便等現象,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由于該類疾病的誘發率相對較低,在臨床實踐經驗上也存在一定的缺失,都使得該類疾病的治療難度較大。在常規治療中,以抗生素用藥后的灌腸治療為主,效果一般。隨著我院研究的深化,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運用蒙藥治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電腦排序的先后,將本次研究中所選取的78例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n=39)和觀察組(n=39)。收治時間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其中,對照組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在32~69歲,平均年齡(50.23±4.32)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3±0.6)年;觀察組有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在31~68歲,平均年齡(50.12±4.54)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5±0.4)年。兩組患者均符合臨床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2],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均需要進行常規的氨芐青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等藥物干預,對于存在病變活動的患者,還需要進行糖皮質激素干預。同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進行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或者5-氨基水楊酸來對患者進行口服干預。
對照組在該種基礎上,使用常規干預,即10 mg的地塞米松+16萬單位的慶大霉素混入100 mL生理鹽水之中,在對患者進行基本的腸腔清潔后,再灌入。同時,注意灌入藥液的輸入,對患者的體位進行變化,以俯、側、仰、側的順序,保持每個體位停留10 min,每日1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用藥基礎上,對患者加入蒙藥干預。早上運用蒙藥海魯木勒,9~15粒每次;中午運用巴特爾,7~15粒,二十五味伊赫湯3g;晚上對患者運用敖勒蓋13味湯,每日3 g。同時,還需要對患者以藥引子日3g/次來進行送服。
1.3 評價指標
在用藥后,對兩組患者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在檢查中,臨床癥狀消失,潰瘍面修復良好,且無復發跡象,則為顯效;如果在檢查中,臨床癥狀部分消失,潰瘍面有明顯的好轉,則為有效;不符合上述兩項指征,則為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統計學軟件SPSS 18.0分析,以(x±s)表示計量資料,經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經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由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較低,在臨床上對于這類疾病的研究也相對較少,從而使之發病原因尚未明確。從該種疾病的臨床表征上來看,這種疾病可能是因免疫系統異常、遺傳非特異性感染因素等所致。而從醫學的角度上來看,這種疾病的發生是因“赫依”“希日”“巴達干”失衡所致[3]。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也需要對這類物質進行調節。在本次研究中,蒙醫所選用的為海魯木勒-9、巴特爾-7、敖勒蓋-13、音達拉-4味湯煎等,這類藥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養血生肌、清熱消腫、益胃火、助消化等作用,運用效果相對較好。
綜上所述,蒙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效果較好,能夠快速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值得推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王光明.蒙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5):8871.
[2] 徐瑞萍.蒙藥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5,21(06):81.
[3] 胡 春,包金山.蒙藥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87例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1):2-3.
本文編輯:吳 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