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
摘 要:信息技術走進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為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讓原本枯燥乏味的閱讀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拓展學生的閱讀思維,促使學生能夠積極自主地參與到閱讀學習中,讓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得到同步的提升。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新課程改革提出,學校要大力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打造新型的、獨特的學習課堂。這樣既方便備課與課堂教學,又能提高教學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在傳統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通常都是教師根據閱讀內容直接進行講解,這樣的課堂不僅氛圍沉悶枯燥,還不利于學生理解。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有效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弊端。在課堂上教師科學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加快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學《綠色蟈蟈》這一課時,讓學生先將課文當中描寫蟈蟈的片段畫出來,備課時在網上搜尋大量蟈蟈的圖片,并選取幾張代表性的蟈蟈圖片,供學生在課上進行挑選。當學生看到蟈蟈的圖片時,立馬將課文中描寫蟈蟈的內容與圖片對應上,增加對蟈蟈的記憶。除此之外,我還搜索了關于蟈蟈叫聲的視頻,放映給學生觀看,學生在對蟈蟈進行認知時還可以結合視頻,從而對蟈蟈以及文章有了更深刻的認知。這樣,通過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這種比較真實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對待閱讀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讓學生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進而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效率得到有效保證。
二、利用信息技術實施分層教學
初中閱讀教學中,因為每一個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對待閱讀知識的掌握也存在著相應的差別,教師如果對班級學生實施統一的教學方案,很容易讓一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跟不上教師的進度,從而阻礙閱讀教學目標的高效實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條件,對學生高效地實施分層教學,以保證班級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可以高效地進行課堂知識的學習。例如,在學習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一課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難度層次不一的閱讀任務,如課文中有哪些詞語可以直接概括白楊樹的特征?白楊樹生長在怎樣的環境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白楊樹的生長環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白楊樹外形特征的?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任務進行解答,這樣就可以保護班級每一個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在閱讀課堂上都能積極地對閱讀內容進行探究,以此來保證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效率。
三、利用信息技術探索作文教學
作文是初中語文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考查學生的表達能力,同時還能體現學生的思維想法、邏輯關系等。我們將信息技術加入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既可以方便學生學習,又便于教師批改作文。例如,我在教學《議論文教學指導》過程中,以PPT的形式將議論文的幾大要素,以及寫作手法和技巧放映出來。再利用Word文檔將一些優秀的議論文例文收集起來供學生參考。我將例文分類好,并且用紅色加粗的字體強調了例文中所涉及的論點、論據。學生在閱讀時也會一目了然。學生在寫作文時可以通過Word文檔的模式寫作文,并提交給教師。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減輕學生在寫作文時,長時間寫字造成的手疼。學生在修改作文時也不用再花費時間抄寫一遍。二是教師不用像傳統教學模式那樣帶著一疊作文本回家,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反而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地批改作文,并及時反饋給學生。
四、利用信息技術,創新語文課堂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是將所要授課的內容制作成一個網頁,在上課時,我只需要打開這個網頁,就能獲取所有的備課內容。同樣地,學生在課下需要對課上知識進行復習鞏固時,只需要打開這個網頁,便能得到所有內容。例如,我在教學初中語文《安塞腰鼓》這一課時,通過網頁制作的技術,將這一課的教案以網頁形式制作出來。我將這一課分成三個部分。一是“熟悉當地特色、知曉當地文化”,這部分關于黃土高原當地的特色風情的視頻以及圖片簡介,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簡介以及觀看視頻的方式,對本課有一個最初的認識。第二部分制作的內容是以“腰鼓風韻”為主題,制作了有關安塞腰鼓的由來、動作、表現的情感等,并附上黃土高原人民在打腰鼓時的圖片以及小視頻。第三部分是選取文中的片段,將文中一些重點的片段配上相關圖片展示出來,并在下方提出幾個重點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在網頁的最下方還有一個疑難解答的部分,是相當于一個聊天窗口,學生在經過學習后產生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通過聊天窗口與教師進行互動。
總而言之,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需要信息技術的知識,將其與初中語文的教學進行整合,可以更方便學生學習,同時也能夠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彭東鳳.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探究式閱讀教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
[2]鄭奕秋.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實踐探討[J].作文教學研究,2015(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