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 銘
(丹東市水土保持局,遼寧 丹東 118000)
鳳城市地處遼東半島東部,土地總面積5 513.15 km2,為遼寧省16個縣級市之一。自然地貌特征可基本概括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鳳城市屬于中溫帶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044 mm。
鳳城市水土流失面積為2 140.14 km2,其中輕度侵蝕面積1 520.64 km2、中度侵蝕面積547.10 km2、強烈侵蝕面積21.10 km2、極強烈侵蝕面積34.36 km2、劇烈侵蝕面積16.94 km2。從位置看,鳳城市水土流失區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從成因看,除自然因素影響外,主要由蠶場的嚴重沙化,礦產資源的過度、無序開發,開發建設人為破壞等造成。
近年來,鳳城市選擇在水土流失面積大、土壤侵蝕強度高的區域,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先治上、后治下,先治坡、后治溝”的原則進行集中、連續治理,取得了“治理一條流域、改善一片環境、致富一帶經濟、造福一方百姓”的效果。僅2011—2017年間,通過中央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和國家重點水土保持項目,就先后對紅旗河、西楊木溝等10條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27 km2。其中,栽植水土保持林214.3 hm2、經果林29 hm2,完成蠶場治理1 620.02 hm2、溝道治理6.49 km、封禁治理2 074.86 hm2、保土耕作389.05 hm2,建公示牌9座,修谷坊473座、作業路16.82 km、護岸12.88 km、圍欄3.9 km、排水溝15.61 km,總投資2 004.25萬元,年攔蓄徑流總量可達150.61萬m3,年保土效益達28.79萬t。隨著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共同發揮效應,減少了地表徑流,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強了土壤的蓄水保土能力,各項目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顯著增強。同時,通過改善小氣候,調節生態系統功能,也促進了生物多樣性發展。
在長期的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鳳城市始終堅持把科學的態度與求實精神緊密結合,因地制宜制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和實施方案,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逐步形成了以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坡面治理與溝壑治理相結合,田間工程與蓄水保土耕作相結合,治山與治水相結合的綜合治理模式,有效地保護了水土資源,基本遏制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2018年,鳳城市創新工作思路,針對遼東山區的地形、地貌特點及水土流失現狀,將防災減災作為現階段水土流失治理的重點,采用以控制水土流失、防治自然災害為目標的治理措施,對可能產生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威脅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小流域進行了侵蝕溝專項治理,共治理侵蝕溝37條,總投資1 287萬元。通過工程的實施不僅提高了項目區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而且強化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強了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對發展農村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質量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隨著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活生產條件改善,廣大農民牢固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生活水平和生態意識同步提高,水土保持工作也逐漸得到群眾的肯定和支持。
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充分調動項目區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助推能為當地農民帶來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的相關產業。以蠶場治理為例,鳳城市的柞蠶養殖業歷史悠久,全市共有蠶場面積11.3萬hm2,有8萬多人直接或間接從事與柞蠶養殖有關的工作。但柞蠶養殖在帶來可觀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的同時, 也引起了蠶場退化、沙化,加劇了水土流失。目前,對蠶場的水土流失治理主要以植物措施為主。一是選擇優良柞苗對蠶場進行補植,增加柞樹密度,提高柞樹郁閉度。二是用保持水土效果好、固氮能力強的灌木,如紫穗槐、胡枝子等進行植物穿帶。而對于蠶場內侵蝕嚴重的溝道,則通過布設谷坊等工程措施, 防止泥沙下泄。這種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有效地治理了蠶場沙化所帶來的水土流失,改善了蠶場生態環境,同時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全市年增產蠶繭1萬t左右,年增加收入3 000多萬元。與此同時,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各種配套措施的修建,降低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強了農業生產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解決了鳳城市因地處山區而產生的人地矛盾,從種植傳統的水土保持樹種轉變為種植兼具較高經濟價值的樹種,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不斷引導廣大農民增產增收,為鳳城市實現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奠定了良好基礎。
鳳城市委、市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始終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納入全市農業農村發展重點工作中,把水土流失治理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精準扶貧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在項目立項之初,組建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項目申報、規劃、實施、協調、監督等工作。主管領導定期深入施工現場,積極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七項制度”,即項目責任主體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監理制、資金報賬制、項目公示制、群眾投工投勞承諾制,從制度上強化了對水土保持工程的管理。
鳳城市依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中央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項目、國家重點水土保持項目、省財政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一批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大力推進全市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與此同時,整合本地財政、林業、農業等部門的生態建設項目資金,并做好水土流失補償費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建立了多元化的水土保持投資體系,打造了具有本地區特色的綜合治理模式。始終堅持“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著力搭建水土保持投資、融資平臺,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嚴格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并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堅持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資金,明確補償范圍、對象和標準;堅持加大對江河源頭區、水源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治理。
在項目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項目區地形、地貌、氣候、土壤因素和農業生產實際,因地制宜,科學治理。在保護水土資源、改善農業農村生產條件的同時,讓項目區農民群眾參與工程建設,以推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相互促進,提升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近幾年,將部分鄉鎮的水土流失治理與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相結合,以水土保持與生態修復為根本目標,帶動旅游資源開發,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合理規劃布局、有效利用資源。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在小流域綜合治理整體規劃布局上總結出“三個治理”和“四個結合”的原則,即:要實現規模治理、高標準治理、按群眾意愿治理;要堅持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結合、與區域總體規劃相結合、與產業結構調整結合、與群眾增收相結合的原則,打破地界、村界,實現整個流域的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
由項目法人對建設項目申報、設計、招投標、施工建設直至交付運行全過程進行管理;監理單位受項目法人委托負責工程質量、進度及投資控制,配合項目法人和質量監督部門,抓好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工作;施工單位嚴格按照實施方案進行項目施工建設;相關技術人員和水利站負責人員長期堅守施工現場,加強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將水土保持設施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及時移交運行管理單位或受益農戶,并將管護責任落實到人。谷坊、蓄水池、護岸工程、作業路等工程措施的管理和使用委托項目所在鄉鎮水利站負責,由水利站組織專人進行看護管理;水保林、經果林等植物措施的產權、使用權根據實際情況可以落實給受益農戶,并與受益農戶簽訂管護責任書,要求其對植物措施進行維護和管理,確保成活率達到90%以上,并由村委會負責監督、檢查。管護主體制定相關的管護制度,并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水土保持工程后期的管護,最終實現每一項水土保持工程都有管護協議、管護主體、管護機制,確保水土保持措施的安全運行和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