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對農業現代化道路中“統”的再認識

2019-01-18 12:32:17梁國亮朱勁涵
天府新論 2019年6期
關鍵詞:農業生產經濟

梁國亮 朱勁涵

一、七十年來對“統”的認識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落腳點,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并進行土地改革,中國農民終于真正從封建地主的壓迫中走了出來。然而,隨之而來的農戶分化以及土地買賣現象引起了黨內的高度重視。1949年12月,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人民政府聯合召開的農村座談會上有觀點指出,“允許單干、允許雇工、允許借貸,原則上應允許土地買賣和土地出租,但重點是強調如何對這些情況加以限制,并且加強領導,把農民組織起來”(1)高崗:《農村工作問題》,《東北日報》1950年1月4日。,主張通過互助組發展農村經濟。劉少奇則指出“在整個新民主主義的階段中,都是要保存富農經濟的”(2)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頁。。隨后,中共山西省委提出將農業生產逐步推向合作社的道路發展。雙方一度僵持不下,直到1951年8月,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支持山西省委的意見,并迅速召開全國第一次互助合作會議,于同年12月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認為合作經濟組織是我國農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單位,這一判斷迅速在黨內形成高度共識。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大范圍的合作化運動以及后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在落后農業國向現代化工業國轉變的現實背景下,人民公社一方面被視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原子單位;另一方面,依托于統購統銷政策,人民公社進一步成了農業向工業輸送剩余的載體。

然而,人民公社的問題很快就以極端的農業危機形式表現了出來。林毅夫從人民公社剝奪了農民“退出權”的角度解釋了人民公社低效率的原因,認為農民“退出權”的喪失導致公社內部“搭便車”的問題日益嚴重,這就帶來了公社監督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的問題。(3)林毅夫:《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第43頁。在林毅夫研究的基礎上,外國經濟學家Kung進一步考察了人民公社剝奪農民“退出權”的原因,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時特定的政治氛圍和領導人對人民公社體制的偏好決定了農民必然沒有“退出權”。(4)Kung,James Kaising, “Transaction Costs and Peasants” Choice of Institutions: Did the Right to Exit Really Solve the Free Rider Problem in Chinese Collective Agricultur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3.在缺少“退出權”的條件下,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與其勞動的努力程度失去了聯系,這種組織形式無法提供有效的激勵,甚至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反作用。(5)科斯,阿爾欽,諾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 1994年,第381頁。在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退出權”的缺失是一定歷史時期和發展階段的產物,“退出權”的缺失導致的激勵不足造成了人民公社效率的低下。在“統”的層次上將人民公社作為工業向農業提取剩余載體,無法避免對于成員“退出權”的剝奪,而剝奪成員退出權帶來的效率問題成了人民公社的核心問題。在這場爭論中,將“統”作為農業向工業轉移剩余的載體的認識在理論和實踐上遭到了否定。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影響深遠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勞動被以小農戶為單位的小農生產方式替代。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最初設想的是建立“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分的層面上由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由集體提供“統”的層次的服務,幫助小農戶解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小農戶無法解決的問題。然而,結果卻是村集體在農業生產、銷售等關鍵領域發揮的作用不顯著。集體經濟在“統”這一層次上服務的缺失,一方面,使得小農戶在生產過程中難以進行機械化勞作;另一方面,小農戶作為個體在市場價格談判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問題也沒能得到有效解決。

在問題的焦點轉移到小農戶上之后,學界對“統”的認識開始發生變化。而這一認識的變化又基于對小農戶認識的不同而沿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派持“小農衰亡論”觀點,其理論根源于馬克思對于小農經濟的經典論述。在馬克思看來,小農始終處于弱勢地位,其政治覺悟、經濟力量都十分薄弱,最終必然走向滅亡。另一派持“小農穩固論”觀點,其理論來源于恰亞諾夫和舒爾茨對小農的論述。恰亞諾夫將小農視為一種以滿足自身消費為目標的“生存小農”,舒爾茨認為小農是追求最大化效用的“理性小農”,盡管對小農的認識有所不同,但二人均認為小農自身獨特的行為能夠抵抗資本主義的滲透。“小農衰亡論”者一方面倡導加快土地流轉,另一方面倡導通過城鎮化、工業化的方式分化、減少農民;持“小農穩固論”觀點的學者則提出依靠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業轉型與產業化經營。前者主張家庭農場化的經營模式,后者主張外部主體集中土地進行企業化經營,實際上都是為了推動土地的規模經營,不同之處在于集中土地的方式和主體不同。兩派學者對于“統”的認識視角,實際上都是基于規模經濟思想,通過擴大土地規模來討論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6)張露,羅必良:《小農生產如何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來自中國小麥主產區的經驗證據》,《經濟研究》2018年第12期。

二、分工發展:認識“統”的視角轉換

學界當前從規模經營出發認識“統”的概念,實際上是一個誤區,表面上由擴大規模而帶來的經濟效益,其實質卻是分工發展的結果。在這一點上,無論是新古典經濟學派、新制度經濟學派還是馬克思主義學派,認識都是一致的。然而,新古典經濟學派和新制度經濟學派在面對中國農村現實問題時所提出的,卻是將小農戶邊緣化的方案。在這一部分,我們首先要澄清學界對于規模經營的誤解,進一步將分析新古典經濟學派及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局限性,轉而從馬克思的分工理論入手尋找當前我們對于“統”的認識的正確視角。

(一)一個認識的誤區:土地規模經營

學者對于規模經營有效性的認識最初來源于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在我國的本土研究中,學者們通過借鑒經驗數據分析的方法以驗證規模經營的有效性。(7)李文明,羅丹,陳潔,謝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規模效益、產出水平與生產成本——基于1552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中國農村經濟》2015年第3期。也有學者從國外經驗中總結考察規模經營的有效性。(8)米黎鐘,郭之驍:《現代農業生產組織模式解構》,《農業經濟問題》2015年第9期。然而,基于我國獨特的國情,在解決我國“三農”現實問題時并不能直接照搬外國經驗,部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大規模農場經營模式并不適用于我國小農戶生產的基本情況。賀雪峰對小農經濟落后低效并提倡依靠規模化提升生產效益的觀點提出反駁意見,指出小農經濟與農業生產效率并無必然的聯系,小農戶生產方式具有其特殊性,即弱質性,這一特質使得小農戶生產本身就不存在規模效益;即便采取了規模經營,也無法保證提升小農戶的生產效益。(9)賀雪峰,印子:《“小農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兼評農業現代化激進主義》,《政治經濟學評論》2015年第6期。也有學者從數據分析的角度考察了當前有關規模經營有效性的研究,認為現有研究大多沒有注意到規模經營的目的及政府和農戶之間目標的差異,并且大多是以傳統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模型進行研究,數據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從長期平均成本的角度入手我們會發現,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并不一定帶來糧食增產。(10)許慶,尹榮梁,章輝:《規模經濟、規模報酬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于我國糧食生產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11年第3期。

單一地將規模經營與效率相聯系,實際上是對經濟發展動力的誤解。盡管新古典經濟學派將規模經濟視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但追尋其規模經濟思想的根源不難發現,即便是在新古典經濟學派中,規模經營本身也從未被視為經濟增長的根源。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規模經濟思想時就指出,規模經濟實際上來自分工發展帶來的技術進步,分工的發展依賴于市場范圍的大小。(11)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5、7頁。之后楊格深化了斯密的思想,認為分工不僅僅由市場范圍決定,分工所帶來的專業化和網絡效應也會對分工產生反作用。(12)Young A., Increasing Returna and 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Vol.38,No.3,1928.20世紀80年代,以楊小凱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基于新制度學派的理論框架,運用超邊際分析法進一步深化了分工理論,認為分工的發展帶來交易費用的提高,交易費用的提高阻礙分工的發展,高水平的分工與交易效率有關。(13)楊小凱:《經濟學原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35-136頁。當前我國本土研究大多基于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分工思想,提出細分產權和推動服務規模化的方案。(14)羅必良:《論服務規模經營——從縱向分工到橫向分工及連片專業化》,《中國農村經濟》2017年第11期。

(二)認識的深化:馬克思對規模經濟的解釋

從分工的角度對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考察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進步。然而,當前基于新制度經濟學派所提出的經營規模化,其實質是通過完善社會分工將農業生產過程不斷細分,小農戶在生產過程中承擔的職能越來越單一,最終只是成為看管者的角色,農業生產過程的利潤被不斷轉移到服務主體手中,這不僅無法改善小農戶的被動地位,甚至是將小農戶不斷邊緣化。這種觀點忽略了我國鄉村建設服務的對象是農戶而不是資本,我們要走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必然是強調小農戶主體地位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馬克思在斯密的基礎上發展了對分工的認識,從分工中提煉出“協作”。他首先考察了簡單協作,馬克思把協作定義為“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系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15)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頁,第382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90頁,第393頁。。協作具有很多好處,比如可以在短時間內動用大量勞動,激發個人的競爭心理和振奮精力。協作一方面可以擴大勞動的空間屬性,另一方面可以與生產規模相比相對地在空間上縮小生產領域,從而會由于勞動者的集結、不同勞動過程的靠攏和生產資料的積聚而節約非生產的費用,更重要的是協作提高了勞動的生產力,并且在協作過程中使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具有了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因此協作提高的這種生產力是“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勞動力”(16)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頁,第382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90頁,第393頁。。

勞動者集結在一定的空間是協作的條件,那么協作的規模或者生產的規模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一章協作篇明確提出協作規模“首先取決于單個資本家能支出多大資本量來購買勞動力,也就是取決于每一個資本家在多大規模上擁有供許多工人用的生活資料”(17)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頁,第382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90頁,第393頁。。也就是說,生產的規模或者協作的范圍取決于單個資本家生產資料的積聚程度。隨著大量雇傭工人積聚并協作起來,為了組織大量雇傭工人有效生產,為了指揮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活動,資本就獲得了特殊的功能,即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資本的管理職能是配合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動機即獲得更多剩余價值而行使的,資本家的管理不僅“是一種由社會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并屬于社會勞動過程的特殊職能,它同時也是剝削一種社會勞動過程的職能”(18)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頁,第382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90頁,第393頁。。資本主義的管理就其內容而言具有二重性:一是制造產品的社會勞動過程也就是社會化生產過程,二是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同時資本主義管理就其形式來看是專制的。馬克思通過分析管理與生產規模的關系,揭示了生產規模的擴大必然受到管理限制的規律性,生產規模的擴大并不是不受任何條件的制約的,生產規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說資本主義管理具有二重性,那么管理對于生產規模的制約也是具有二重性的: 一方面,由于生產規模的擴大會增加管理難度,管理難度的增加又反過來使生產規模的擴大受到制約;另一方面,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資本家不僅會脫離體力勞動,也會越來越脫離對生產過程的直接監督和管理,而把這些職能交由經理和監工來完成。

馬克思不僅考察了作為資本主義生產起點的簡單協作形式,還考察了工廠手工業下的分工協作,“以分工為基礎的協作,在工場手工業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態”(19)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頁,第382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90頁,第393頁。,這種協作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具有特征的形式,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占據統治地位。工場手工業是在以下兩種形式下產生的:一種是不同工種的獨立手工業工人在同一個資本家的指揮下聯合在一個工場里,產品必須經過這些工人之手才能制成;另一種是最簡單形式的協作,許多從事同一個或同一類工作的手工業者同時在同一個工場里為同一個資本家所雇傭。在這兩種形式中,一方面工廠手工業在生產過程中引進了分工或者進一步發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又把過去分開的手工業結合在一起。馬克思指出,我們要正確理解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不管生產過程分解為各階段的局部操作是復雜還是簡單,手工業依舊是基礎,手工業的熟練仍舊是生產過程的基礎。并且要準確理解分工和協作的關系, “分工是特殊種類的協作,它的許多優越性都是由協作的一般性質產生的,而不是由協作的這種特殊形式產生的”(20)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8頁,第382頁,第383頁,第384頁,第390頁,第393頁。。

三、馬克思分工理論視角下對“統”的再認識

從規模經營的視角切入來認識“統”并非只是理論上的誤解,局限于經營規模的認識在實踐上導致人們忽視了小農戶在資本主導的社會分工體系中的被動地位,從而背離了最初“統”服務于小農戶的基本內涵。在重新認識“統”的過程中,我們首先必須要回歸到堅持小農戶的主體地位這一基本前提上來。在此基礎上,從分工協作的視角入手,我們將在這一部分基于已有的國內、國際經驗,尋找“統”的有效組織形式作為載體以及這一組織形式未來的前進方向。

(一)堅持小農戶的主體地位是“統”的基本前提

當我們的視角從規模經營轉向分工發展以后,我們會發現,當前我國的農業產業鏈已經大幅延長,從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到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再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機耕、地膜、灌溉等環節都逐漸獨立出來,由不同的主體經營。分工的發展帶來了專業化的生產,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的市場擴張,傳統意義上自給自足的“小農”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得以保留的,僅僅是家庭經營這一生產組織形式,小農戶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中分散的主體參與到社會分工體系中。從形式上來看,小農戶與資本在當前的社會分工體系下是一種平等的“合作共贏”關系。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基于這一形式上的“共贏”,樂觀地認為小農戶并不會在與資本的競爭中被打敗,甚至積極尋找資本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模式,主張由資本承擔起“統”的職能,與小農戶形成有效的互利共贏機制。

然而,當我們從馬克思分工理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這一現象時,我們清晰地看到,當前形成的復雜社會分工體系,實際上是在資本的主導下形成的。家庭承包制實施以來,小農戶盡管成了農業經營的主體,然而小農戶占有的生產資料太少,一方面無法完成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另一方面也無法將經營擴大到農業產前的生產資料供應和產后的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等領域,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流通領域都高度依賴于資本。資本主導了社會分工體系的發展,以龍頭企業帶動為主要形式的資本主導產業化進程中,龍頭企業為小農戶提供所謂“統”的服務,不斷增強小農戶對龍頭企業的依賴,勞動在這種模式下受到資本的強烈支配,盡管小農戶與龍頭企業從表面上看來是平等的利益主體,但無論是在經營決策還是分配等方面,小農戶都無力與龍頭企業抗衡,不得不受到龍頭企業的支配。(21)郭曉鳴,廖祖君,付嬈: 《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三種農業產業化模式的比較——基于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7年第4期。

我們最初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設想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原意是由小農戶作為農業的經營主體,而“統”的層次是服務于小農戶,幫助小農戶完成其無法獨立完成的部分職能。然而,在資本主導的社會分工體系下,小農戶僅僅在形式上維持了自身的獨立性,實質上則已經從屬和依附于資本了。(22)張慧鵬:《現代農業分工體系與小農戶的半無產化——馬克思主義小農經濟理論再認識》,《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1期。在對“統”的認識上,對“統”服務小農戶職能的認識逐漸淡化,“統”更多地作為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工具加以認識。正是這種認識的偏離導致了我們忽略了小農戶的主體地位這一關鍵問題。無論是從我們最初“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來理解,還是從當前小農戶在資本主導的社會分工體系下的處境來看,“統”這一層次的服務對象、受益對象都應是小農戶。

小農戶作為“統”的服務主體,不僅是我們對深化對“統”的認識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們討論如何“統”的基本前提。

(二)合作經濟組織是“統”的重要載體

分散的小農戶在資本主導的社會分工體系下的被動地位,以及小農戶獨立參與市場時的弱勢地位,是我們當前認識“統”不得不應對的重大問題。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領導集體深刻認識到小農戶在生產社會化的進程中所面臨的重重困境,僅僅依靠分散的小農戶難以支撐起我國的農業現代化道路。自毛澤東時期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運動,再到后來鄧小平“兩個飛躍”重要思想的提出,都始終在積極探索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以充當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載體。習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時就指出,小農戶生產粗放,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如果直接將小農戶推向市場,其結果必然是小農戶受損。只有推動小農戶的組織化,才能夠破除障礙,提高小農戶在市場中的話語權,并提出中國要走的是“組織化的農村市場化發展路子”。(23)習近平:《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9頁。

1949年以來,我國對于小農戶組織化的探索始終沒有中斷過。從新中國成立開始,我們就對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再到后期的人民公社進行了遞進式的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人民公社體制雖然遭到了揚棄,然而小農戶的合作熱情卻沒有衰退,幾乎在人民公社解體的同時,小農戶就立即展開了在市場規律指導下的合作模式探索,于1980年建立了第一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經歷了近40年的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的一股重要經濟力量,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三百余萬家。其中,以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為主,為我國的農戶組織化道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一種獨特的經濟主體,通過集體行動為成員提供有效的服務,這種服務來源于成員本身,最終也直接作用于成員本身。自羅奇代爾公平先鋒社始,合作社就以民主決策、服務成員為基本宗旨,羅奇代爾公平先鋒社社章的第一句話就指明“本社的目標與計劃是實現社員的經濟利益與改善社員之社會地位與家庭狀況”(24)霍利約:《羅虛戴爾先鋒公平社概史》,彭師勤譯,全國合作社物品供銷處,1944年,第2頁。。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其制度、準則不斷發展完善,形成了有效的管理、分配、運行機制。合作經濟組織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使小農戶不再以分散的個體而是以整體參與到市場中;另一方面,合作經濟組織可以通過為小農戶提供“統”的層次的服務,形成管理民主、分工協作、科技發達的現代分工體系。合作經濟組織不僅推動了自愿、民主、團結的價值觀,而且切實改變了小農戶在生產、流通過程中的被動地位,是公平與效率兼顧的有效載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合作經濟組織作為“統”的載體,不僅符合“統”本身所內含的服務農戶的功能定位,更是我國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題中之義。

(三)多層次綜合合作是“統”的主攻方向

經過40年的實踐,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從最初的自發探索發展到多方聯合推動,從最初的不規范管理發展到立法推動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已經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重視,如今已經成了我國農村的一股重要經濟力量。(25)黃祖輝,徐旭初:《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經濟問題》2003年第5期。然而,在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進程中,農戶分化和資本、部門下鄉也在同步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合作經濟組織“大農吃小農”的現象成了發展的主流。(26)仝志輝,溫鐵軍:《資本和部門下鄉與小農戶經濟的組織化道路——兼對專業合作社道路提出質疑》,《開放時代》2009年第4期。資本和部門為了自身利益傾向于扶持大農戶開辦合作社,一方面可以將小農戶納入自身分工體系中,另一方面可以獲取國家扶持資金,實質上仍然是資本在主導分工體系的形成,其結果就是大多合作經濟組織在承擔“統”這一層次的功能時,未能體現“統”服務于小農戶的職能。

從分工發展的視角來看,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統的直接作用對象是以小農戶為經營主體的農業生產過程。該生產過程中,小農戶在技術、信貸、加工、銷售、生產資料購買等方面的欠缺應當由“統”這一層次來完成。作為“統”的載體的合作經濟組織需要與獨立經營的小農戶形成有效的互補機制,因而也必然要求合作經濟組織提供的服務是綜合性、多層次的。小農戶作為合作經濟組織的主體,一方面成為提供服務的主體,另一方面成為服務的受益主體,進而形成有效的現代分工體系和良性的互動機制。

2005年,浙江省瑞安市最早展開了這種多層次、綜合性合作經濟組織的探索,時任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瑞安調研時,對這種集生產、供銷、信用于一體的“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給予了高度評價。2017年, “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的農村改革理念首次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的建設,到今天已經積攢了十余年的經驗,并且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初步見到成效。(27)徐祥臨: 《構建“三位一體”農村綜合合作社體系》,《領導科學論壇》2017年第6期。“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涉及信用、流通、生產等方面合作,以“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社作為“統”的載體,不僅有利于分工發展,充分發揮協作和專業化的益處,而且能夠充分發揮“統”服務于小農戶的基本職能,使小農戶成為一個整體從而成為社會分工體系中的一股強大力量與資本形成良性的競爭關系。在當前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面對來自大農戶、資本和部門下鄉約束的背景下,將構建多層次、綜合性的“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視為當前完善“統”的職能的主攻方向,不僅符合了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也得到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持。

四、小 結

在當前資本主導的社會分工體系下,表面上是由外部資本承擔起了“統”的職能,與小農戶之間形成的是“互利共贏”的關系。然而,當我們轉而從馬克思分工理論加以考察,就能輕易地撥開這層“互利共贏”關系背后的不平等實質。如果我們僅僅從規模經營入手對“統”加以認識,必然會限制我們對于小農戶真實處境的理解,僅僅將“統”視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載體加以認識,從而也就忽略了“統”服務于小農戶的這一基本內涵。我們從馬克思分工理論的視角重新認識“統”,首先就是在認清小農戶被動地位的條件下,重新拾起“統”服務于小農戶的這一基本內涵。一方面,“統”要以小農戶為服務對象,也要使小農戶成為受益對象;另一方面,“統”要與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形成現代化的分工體系,充當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載體。

70年來,黨的歷代領導集體的積極探索、人民群眾的創新創造以及學者們的刻苦鉆研,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合作經濟組織充當“統”的載體在歷代黨的領導集體和專家學者的探索下,在農村人民的實踐積累下,已經成為我國農村的一股重要力量。面對合作經濟組織當前仍然存在的不成熟、不規范現象,我們更是要大力推動小農戶組織“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這種多層次、綜合性的合作,一是能夠更加有效地落實小農戶的主體地位,二是能夠與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形成有效的互補機制,共同構建以小農戶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服務自己的現代分工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我們要的“統”,是要小農戶能夠受益的“統”,也是要能夠與小農戶共同形成現代分工體系的“統”,是在堅持小農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以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大力推動小農戶進行多層次、綜合性的“三位一體”合作。

猜你喜歡
農業生產經濟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今日農業(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用舊的生產新的!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3|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看国产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国产女人|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在线看国产精品|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亚洲三级影院|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91热爆在线|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国产白丝av| av免费在线观看美女叉开腿| 欧美不卡二区| 综合色在线| 国产swag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丁香婷婷久久|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电影| 美女内射视频WWW网站午夜|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精品久久蜜桃|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国内精品免费| 亚洲丝袜第一页| 中国毛片网|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乱论视频|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91久久性奴调教国产免费|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午夜啪啪网| 亚洲最新网址| 在线免费无码视频|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色视频|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毛片一级在线|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97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精品久久蜜桃|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日韩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