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艷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100089)
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這是中國人民探索革命道路所走上的歷史必然。雖然指導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轉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作為一股政治力量登上舞臺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但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之后的發展和指導革命實踐的道路卻不是一帆風順的。尤其是早期中國共產黨黨內一些處于領導地位的同志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對黨、對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
在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出現過三次“左”傾錯誤,其中尤以1931 年1 月至遵義會議前這四年王明在黨中央實行的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造成的危害最大。“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進一步發展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1934 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撤出根據地,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長征。這次黨內教條主義的錯誤思想對當時的中國革命造成的直接損失,是紅軍實力被嚴重削弱和中央蘇區大部分失守。雖然長征的勝利使中國的革命局勢轉危為安,但紅軍經過艱苦長征最后保留下來的兵力僅剩3 萬多人,這對中國革命本身來說確實是十分巨大的損失。
1930 年5 月,毛澤東針對這種黨內出現的教條主義錯誤思想寫下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反對本本主義》。他說,“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對的,決不是因為馬克思這個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為他的理論,在我們的實踐中,在我們的斗爭中,證明了是對的……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盵2]他還提出了糾正教條主義的唯一方法,就是調查實際情況。正所謂“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3],具體問題必須要進行具體的、深入的分析。時至今日,這篇著作仍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輝,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實踐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的中國煥發著勃勃生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016 年5 月17 日,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下文簡稱“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這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在對待馬克思主義態度上的“四個不能”,其中之一就是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態度的提出,是對過去中國共產黨取得重大理論突破和革命勝利的深刻總結,也是對當前我們黨和國家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的預警。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指出,“新形勢下……如何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盵4]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行動指南。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仍然面臨著巨大挑戰,如何走好每一步,都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尋找理論指導,如果我們黨不能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只是一味生搬硬套、墨守成規,那么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會遭遇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反對教條主義、繼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迫切需要。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就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一門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十分強調將理論與現實實踐相結合,并且鼓勵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當中進行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創新,而不是一味伸手做“拿來主義”。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至今依然保持著生機活力的秘訣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的變化而不斷發展,它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體系,我們作為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必須要以發展的、創新的眼光對待馬克思主義。從十月革命馬克思主義開始對中國革命產生影響至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這并不代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永遠在路上。
要讓馬克思主義牢牢扎根于中國,就必須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就絕對不能采取教條主義的態度,就要因時因地推動理論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從哲學社會科學領域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不斷發展。
“不能教條主義的對待馬克思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堅持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理論成果的科學認識。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實則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
恩格斯說過馬克思主義提供給全人類的是研究的出發點和研究方法,至于在什么時候、于何處做什么研究,解決什么問題馬克思主義里沒有現成的答案。“如果不顧歷史條件和顯示情況變化,拘泥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針對具體情況做出的某些個別論斷和具體行動綱領,我們就會因為思想脫離實際而不能順利前進,甚至發生失誤。”[5]
毛澤東曾指出,“馬克思這些老祖宗的書,必須讀,他們的基本原理必須遵守,這是第一。但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任何國家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單靠老祖宗是不行的”[6]。因此,不能教條主義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本土化也是馬克思主義所包含的理論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 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盵7]理論源于實踐,創新沒有止境,要發展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就必須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不能將馬克思主義書本化、片面化。
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產黨宣言》中貫穿始終的理論精髓,就是毛澤東思想所遵循的實事求是,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的理論原則。
若說馬克思主義最忌諱什么,有兩條必定榜上有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在早期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時候,黨內和紅軍中存在普遍的主觀主義,具體表現就是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彼時,馬克思主義被僵化為教條,黨內處于領導地位的干部全憑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辦事,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的經驗,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當此之時,毛澤東寫下了許多反對主觀主義的文章來批判黨內這種凡事便“拿本本來”的風氣。他指出,中國共產黨要想帶領中國革命走向最終勝利,就必須結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如果不進行實地調查就盲目依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制定策略,那策略必定不是什么好辦法。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干部學習時常常強調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要以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原則,這一原則實際就內含著“實事求是”的哲學底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堅持我們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們在主持工作、制定決策時都要從這個客觀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以馬克思主義化中國之所需之所求。
回望歷史,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梢哉f,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是與批判錯誤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相伴進行的,尤其是毛澤東思想中的一些重大理論成果。1930年5 月,毛澤東寫下的著作《反對本本主義》中提出了糾正教條主義思想的唯一方法——踏踏實實調查實際情況,可以說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上的起點。
時光荏苒,轉眼間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已過百年。新中國成立70 年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的中國發展得如火如荼,中國共產黨用自己的智慧不斷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依然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科學和智慧的光芒。即便我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經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果,我們仍應清醒的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繼續發展21 世紀馬克思主義,就是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強調講好中國故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馬克思主義不是模式化的教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可以為那些尋求自身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智慧和經驗。這種智慧和經驗決不是“一言堂”,而是可以依據本國國情進行再創新的理論支持,是指導本國發展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從這個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在輸入中國取得了重大理論成果、實踐成就之后,在21 世紀全球化進一步加深的今天,即將輸出去指導更多國家的實踐,這正是開放的、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和本質要求。
教條主義不是某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者們曾多次面臨教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帶來的沖擊和危害,也多次化險為夷、走出困境,這靠的都是馬克思主義者們理性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品格。堅決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本國實際問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實踐促進理論的創新發展,繼而用創新的理論指導更多的實踐,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關鍵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