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郭 建
(北京體育大學,北京 100001)
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臨近,我國冰雪競技類真人秀節目發展勢頭旺盛,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最近推出的《大冰小將》便是其中一部。《大冰小將》是首檔由國家體育總局運動中心聯合出品的青少年冰雪運動節目,由浙江衛視于2019年1月播出,主要講述了十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冰球小將訓練、比賽和生活的場景。這場真人秀節目是青少年體育的一個縮影,以此為鏡像,透視出了青少年體育發展中的一些現實問題。青少年體育體系龐雜,問題和關系繁多,筆者觀看了前四期節目,僅就其中一些問題進行了思考,以期促進我國青少年體育事業的發展。
在節目中,這群從天南海北100名優秀青少年冰球運動員中脫穎而出的孩子,集訓的第一場球就輸了。這次失敗讓剛加入到這個集體的隊員們很沮喪,但也因此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陷,放下了以前的成績,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說輸的很有價值。
毋庸置疑,比賽就是為了取勝,這是我們選材、訓練以及比賽的最終目的。青少年一開始的體育運動嘗試期要多贏,這是他們進入一個運動階段的初次體驗,對于青少年建立運動自信、運動成就、運動興趣以及下一次繼續從事運動都很關鍵。如果一開始就失敗,可能會產生無能、無價值、不滿意或者羞愧的心理,很可能削弱他們繼續參與這項運動的動機。最終可能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而失去興趣、努力和毅力,最終可能脫離體育運動。
既然贏這么重要,那么輸就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結果。但實際上,輸卻不可避免。喬丹在成為偉大的籃球運動員之前在NBA賽場長也投丟了9000次。在運動訓練中人們一味扎到對制勝規律、戰略戰術的研究中,卻忽略了對青少年也很重要的“輸”的教育。輸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很多時候輸也會成為一種變相指引、一種打磨教育。心理學中存在“跨欄定律”一詞,它是由外科醫生在解剖時發現的規律:很多病人患病器官并不是我們所想的那樣不堪一擊,反而由于抗爭疾病變得比正常器官功能更強。之后很多臨床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這就從生理上向我們佐證了那些人生路上的失敗和障礙會讓我們更強大。擋在我們面前的“欄”越高,我們能跨越的高度就越高,這也是“跨欄定律”的內在涵義。[1]又如殘奧會上那些失去雙腿的運動員反而把自己雙手的天賦用到了極致,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于兩類孩子,在輸和贏的關系處理上更要重視。一類是具有過度失敗恐懼的孩子,害怕失敗帶來丟臉、尷尬以及讓父母、教練失望。這種情況在5-9歲開始出現,這時候我們要格外注意我們評價和批評的方式。注意不要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到過程中,不要過分擔心可能帶來的消極后果。另一類是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孩子,這類孩子高標準要求自己,對自己的表現要求過分苛刻。對于這類孩子要多采取安慰的方式,家長和教練員要給青少年犯錯誤的權利,錯誤表明他們正在嘗試新事物,而且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輸了比賽而不喪失斗志,這對運動員來說很重要。從青少年開始就應該加強對輸贏的辯證思考,既要全力拼搏、勇爭第一,又要接受失敗,并從輸中學到一些東西。有時候看似輸了眼前,卻贏在了未來,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些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未來的脊梁?!?/p>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指向相聚,唯有母愛指向分離”,冰球小將李成言媽媽的這句話讓我對青少年父母接手和放手的關系進行了思考。父母和教練是青少年從事體育運動的直接指導者。父母的育兒方式以及教練員的管理風格都會影響兒童當下和今后的運動表現。對青少年而言,5歲之前由于存在依戀效應(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牢固情感聯系),需要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作出恰當的反饋和響應,這將讓孩子獲得安全基礎。據我國學者研究,依戀的調節效應對預防成年后犯罪以及更早的性行為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總是不能得到父母和教練員有效指導和關注的青少年運動員的技術進步要顯著低于高期望運動員。[2]但是依戀的存在會讓父母在兒童比賽訓練中對兒童過多干預,對兒童所遭受的對抗、不公平對抗等過多插手,可能會因過度反饋而產生依賴,從而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長。很多青少年運動員都表示父母的過多指導會給他們帶來壓力、減少運動興趣。
一個九歲的足球運動員曾給她父親寫過一封信,道出了放手和接手之間關系處理的必要性。先將信原文賦予此:“親愛的爸爸,謝謝您在足球比賽中為我加油,沒有呵斥我,沒有告訴我應該怎么辦。我知道其他球隊和我們球隊的一些父母不是這么做的。但是我知道,在比賽時我也要自己做決定,因為當圍觀的人們告訴我該咋怎么辦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讓我分心。我覺得你為我和所有父母樹立了一個好榜樣。等我長大了,我會做你教我的一切。即使我可能會犯錯誤?!绷硪粋€經典的例子是著名的高爾夫運動員伍茲和他的父親。當他還是初級高爾夫球手的時候,他的父親在伍茲比賽時會和伍茲互換角色,讓伍茲自己安排住宿,自己計劃時間表,何時起床何時吃飯等等都會由伍茲來決定,這一做法很好的鍛煉和培養了伍茲的自主性和責任感。[3]
綜上所述,父母要處理好放手和接手之間的關系,對青少年敦促的時機和頻率要控制好,以形成最佳的推動,父母切勿過度把自己的愿望和意愿強加給孩子,這種移情成就扭曲可能將青少年身心健康置于危險中。
第二期中,冰球運動員通過滑雪比賽中決出隊長候選人,因為滑雪對于提高冰球運動員腿部力量以及平衡都有很大的幫助。這點值得我們借鑒,但目前青少年訓練中過度專項化問題嚴重,多樣化訓練缺失。眾所周知,專項化訓練有利于提高專項競技能力,會更早出成績,但是早期過度專業化不利于運動員后期發展,傷病問題嚴重[4]。
多項研究發現早期多樣化對青少年成長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利于發展青少年的多維認知,避免了單一身份的壓力,也避免了一維身份的局限,一維身份的兒童遇到壓力和挫折時往往難以承受打擊,自我價值和認知過多受單一項目所局限。二是不容易發生運動倦怠。Strachan等人研究表明只從事游泳、跳水和體操的專業化運動員與從事多樣化活動的青少年運動員相比更容易發生運動倦怠和情感衰竭。[5]三是其他運動可為運動員提供更多運動經驗、技能和選擇。很多運動員是“一招靈,一項通,短板太多,就是小時候過度專業化造成的。著名高爾夫教練大衛.利德貝爾就曾把查爾斯.豪厄爾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歸因于他只從事高爾夫,而沒有從其他球類運動中發展出擊近球所需的投擲感和距離感,如籃球等(huggan)。[6]我國學者米靖認為過早專項化會過早耗盡運動員的發展潛能,一是過早的專項化訓練使得運動員基本運動技能、基本運動素質等得不到全面發展,制約了未來新技術、難度技術的學習和把握;二是容易因局部負擔過重而引發傷病,從而影響訓練和比賽。[7]最近濱州醫學院Sarah Black等人對職業和大學冰球球員的運動史研究后發現普遍這些球員在兒童時都進行過多項體育運動或等到14歲以后才專注冰球項目,這一研究表明兒童過早從事冰球專項訓練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8]
專項化和多樣化不是對立的,它們應該統一起來,早期進行多樣化參與和嘗試,以后逐漸收窄焦點,將精力逐漸過渡到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將多樣化和專項化真正結合起來,成為青少年成長連續統一體中的兩個階段。
節目中過度強調被動訓練的現象也值得關注。我們都知道教練員指導下的被動刻意訓練可以讓技能變得更加熟練、精湛,是運動員專業技能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但這絕不是運動員提升技能和表現的唯一途徑。在運動員成長中,自發訓練的重要作用往往不被人重視,但是它在運動員早期職業生涯中卻非常重要。自發訓練絕不等于“隨意練習”,也不代表“任意練習”,它是不在父母和教練指導下,為了提升技能和獲得樂趣,體現個人訓練意愿的一種在空閑時間的靈活性訓練方法。
對于精英運動員來說,自發訓練在其早期多樣化訓練和后期職業訓練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著名冰球運動員西德尼.克羅斯青年期曾在家里的地下室花數小時練習將冰球擊向烘干機,用以磨煉和提升他的技能。世界排名14位的前足球明星濟科曾這樣描述他的自發訓練:“我常常一整天都和球相伴,有時候我玩用襪子做的球,有時候我玩橡膠球。我在房間中將球投像墻壁,試圖獨自控制球?!盵9]自發組織參與的游戲也是自發訓練的一種形式,巴西足球偶像蘇格拉底曾這樣描述他的自發訓練:“我們在街上踢足球,而且把牛油果當做足球,地面凹凸不平,周圍也有樹木,這樣可以發展出預防受傷的能力”。[10]添加:巴西之所以盛產世界最好的球運動員,其金礦效應”的密之一就是存大量自發訓練的青少年群體。
因此我們在保證訓練的同時,要鼓勵引導青少年進行自發訓練,用自發訓練助力青少年體育更好的未來。
綜上所述,我們要辯證協調的處理好上述四對關系,結合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項目特點做好“度”的衡量。一是要加強“輸的教育”,學會辯證的看待輸贏;二是要處理好放手和接手之間的關系,既要避免依賴,又要積極響應;三是訓練早期要以多樣化為主,逐漸集中到專項中去;四是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和教育,挖掘自發訓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