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季,不少動物和人一樣,都不愿意離開自己溫暖的小窩。這種人們熟知的生命現象——冬眠,至今仍是不少科學家探索的內容。
變溫動物(即冷血動物)是最常見的冬眠者,因為這些動物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較弱,主要靠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也就是說,當外界環境的溫度升高時,變溫動物的體溫和代謝率也隨之升高;當外界環境的溫度降低時,動物的體溫和代謝率也隨之降低。所以,當嚴冬來臨時,它們就進入冬眠狀態。比如,溫帶地區的蛇、蛙、龜等變溫動物在嚴寒季節都要冬眠。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冬眠是對不利環境的保護性行為,特別是當環境溫度降低以及食物缺乏時。因此,在北半球,冬眠的動物很常見,而南半球的大部分陸地因為靠近赤道,冬天較暖和,冬眠的動物比較少。
但也有例外,有些生活在溫暖區域的物種也會冬眠,比如馬達加斯加的侏儒狐猴、安哥拉的非洲刺猬等。

冬眠的青蛙
因為動物的冬眠行為多樣,所以冬眠本身也有分類。比如,冬眠時間的長短就有區別。一種是短時間之內(幾小時到幾十小時)的睡眠,稱為日蟄眠,另一種是我們傳統理解中的長達幾個月的睡眠狀態。如西伯利亞東北部的東方旱獺一次冬眠能睡200多天,而生活在俄羅斯的黑貂每年只有20天的冬眠時間。
不僅如此,動物在進入冬眠后,其睡眠的深淺也不盡相同。比如,刺猬進入冬眠后,不僅體溫下降十幾攝氏度,而且喉管的一塊軟骨還會將氣管的入口遮住,幾乎連呼吸都停止了。但一些冬眠的熊體溫下降并不明顯,而且不會長時間入眠。
由于人類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渠道適應惡劣的環境,所以人類不需要冬眠。但是通過對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研究發現,人類似乎也具有冬眠的潛力。
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動物冬眠不僅不會引起生理機能的下降和身體損傷,還有益于身體健康。因為冬眠會導致甲狀腺和腎上腺作用降低,與此同時,生殖腺卻發育正常。冬眠后的動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時有所增加,使它們第二年春天蘇醒后動作更加靈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體內的一切器官更會顯出“返老還童”的現象。
目前,人類對動物冬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如何在冬眠時期仍然保持神經系統的活力,并試圖將此項研究應用到未來可能出現的、長時間的星際旅行以及醫學的低溫治療中。(據中國科學報)

松鼠也愛冬眠
延伸閱讀:
那些冬眠的動物
青蛙:青蛙是兩棲動物,體溫調節能力較差。冬眠時,青蛙會自動降低自身的新陳代謝,盡量用已有的養分生活,到了春天再醒來。
蛇:蛇的冬眠方式是集體冬眠,它們互相摟抱在一起以提高溫度。它們和青蛙一樣也是變溫動物,聚在一起可以減少死亡率。
熊:熊冬眠是因為冬天不容易找到食物。到了秋天它們就大吃特吃,使自己長胖,冬天就靠脂肪提供營養。冬眠時,熊也會醒過來。

蝙蝠倒掛著冬眠
蝙蝠:蝙蝠在山洞里用后足的尖爪攀住石縫,頭朝下懸在空中,一“吊”就是半年。
刺猬:刺猬冬眠時蜷縮成一團,遠看好像一個大刺球。它們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八九攝氏度。冬眠中的刺猬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會入睡。
烏龜:每年的11月至4月份,溫度在15攝氏度以下時,龜類就逐漸停止進食,開始進入冬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