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利,吳天強,高 健,靳亞亞
(上海海洋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130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農村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其中以固體廢棄物的急劇增加尤為明顯,如何妥善處理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不僅與農村居民的健康息息相關,更是關乎“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規定,固體廢棄物(solid waste)是指人類在生產、消費、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國外的定義則更加廣泛,動物活動產生的廢棄物也屬于此類),通俗地說,就是“垃圾”。
本文研究對象是農村固體廢棄物,其成分非常的復雜。近年來,由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相應地使得農村的固體垃圾的組成成分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可分為生活垃圾、農業及養殖業廢棄物、工業固體廢棄物、建筑垃圾、醫療垃圾等,主要來源為生活垃圾和農業及養殖業的廢棄物。
2.1.1 生活垃圾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提高,農村生活固體垃圾排放量快速增加,并成為目前主要農村環境污染源。根據劉永德2004年通過對太湖流域8個自然村落為期7周的調查發現太湖流域農村生活垃圾的人均產生量為人均每天0.225 kg,已達同一區域城市的1/3左右。魏欣發現2004年我國農村人均每天垃圾排放量達0.9 kg。李玉敏發現2009年我國農村人均每天的固體生活垃圾排放量為1.07 kg,農村人均年固體生活垃圾排放量為390 kg,十分接近于我國當年城市人均年固體垃圾排放量的440 kg,也正在接近或已經達到了很多發達國家的人均排放水平(日本 390 kg,歐盟國家 256~660 kg),但是我國農村與城市以及發達國家在廢棄物處理的設施及規章制度上存在巨大的差距,說明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刻不容緩,環境污染十分嚴重。
2.1.2 農業及養殖業廢棄物
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畜禽糞便26億t,農作物秸稈7億t,蔬菜廢棄物1億t,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農業廢棄物產出量最大的國家。而絕大多數資源并沒有被利用,而作為垃圾直接排放到農村環境中去,使得“資源”變成了“污染源”,不僅污染了生態環境并且對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也造成了極其不利地影響。
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農村廢棄物的綜合治理和利用上,提出了“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基本原則。但是普遍來說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還是存在著隨意丟棄,隨意燃燒的情況,很少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隨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資源浪費的情況也很普遍,減量化也很難實現。現在農村普遍是靠“垃圾堆”這種方式收集和堆放垃圾, 然后再通過焚燒和集體填埋等方式解決。目前國內采用的農村生活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理方式主要有焚燒發電、建立規模化沼氣池、衛生填埋和好氧堆肥等。
2.2.1 焚燒發電
垃圾焚燒的優點在于它的徹底性,農村有機廢棄物經過焚燒后減量率可達95%左右,解決了農村有機廢棄物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問題,并且能夠提供電力。但是缺點也是很明顯,農村有機廢棄物經過燃燒后,其里面所包含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等元素沒有被充分利用,這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不符合資源化原則。此外,焚燒發電廠的投資運行不僅需要高成本,也會釋放有毒氣體如二噁英等。
2.2.2 建立沼氣池
沼氣池的建立不僅能解決農村能源問題還有利于保護環境,但是由于中國工業化程度低,并沒有普遍實行。以德國、瑞典為例的沼氣發達國家的沼氣工程產量規模已經可以用于大規模區域供暖、發電、車用燃氣。而且我國沼氣以戶用型沼氣池為主,即便是沼氣工程,發酵罐規模也相對而言較小,特點是無加熱或加熱設備落后(盤管)、無攪拌或使用簡單的機械攪拌、無預處理等,這些都導致了我國沼氣池供氣不穩定,利潤空間小等問題。
2.2.3 衛生填埋
衛生填埋的特點是操作簡單,處理量大,但是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占地面積大,很可能會有二次污染。而且從能量循環和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衛生填埋并沒有消滅污染,只是延緩了污染的時間,也不符合“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的原則。
2.2.4 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技術是從20世紀60年代迅速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生物處理技術,是在通氣條件好,氧氣充足的條件下,好氧菌對廢物進行吸收、氧化以及分解的過程,具有對有機質的降解速度快,堆肥所需天數短,臭氣發生量少等優點。這種方式多用于對有機質廢棄物的降解,具有周期短、工藝流程少、占地面積小、投資小且技術成熟等優勢。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日益多樣化,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成分也越來越復雜,這項技術適合于農業有機廢棄物的處理,不適合農村生活固體廢棄物的處理。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人口眾多,即便2011年,我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51.27%,如果將城鎮人口總數扣除被迫城鎮化且生活困難的失地農民,以及未享受市民待遇的流動人口,我國真實的城鎮化水平約為41.6%。我國農村人口多,產生的固體廢棄物的量大,而且由于我國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環保意識薄弱,通常用完就隨手丟棄,導致垃圾分布極其廣泛。而且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隨手亂丟垃圾的習慣使得農村固體廢棄物的數量和組成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些均使得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變得十分困難。
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優先發展城市,使得農村的公共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由于農村環保資金的投入數據難以獲得,這里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和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額作為我國對于農村環保保護資金的投入,并與城市的相應的資金投入進行對比,相應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農村環保保護資金投入
2009年我國農村和城鎮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之比分別為:0.000296439,0.000176678。2010年我國農村和城鎮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與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之比分別為:0.000250742,0.001479969。由于我國農村環境保護資金的缺乏,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國農村廢棄物集中處理設施和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數量不足,據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資料顯示,我國 60 多萬個村落,垃圾集中處理的村僅為 15.8%,有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的村僅為 1.6%。農村環境保護資金的缺乏,使得我國農村數量眾多的固體廢棄物難以得到有效的治理,這不僅加劇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的惡化,更是對當地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持續不利的影響。
農村固體廢棄物并不是毫無用處,合理的開發利用既能降低污染,更是能夠節省巨大的能源。以下用孫永明的調查數據為例來說明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潛力(表2)。
而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2016》2015年我國農耕地所使用的氮肥、磷肥、鉀肥的施用量分別為2361.6萬t、843.1萬t、642.3萬t,而2005年上類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合計所含有的氮肥量、磷肥量、鉀肥量分別為2264.4萬t、459.1萬t、2715.7萬t,分別占到我國農耕地氮肥、磷肥、鉀肥施用量的95.88%、54.45%、422.81%。由于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總量、具體分布情況和利用狀況沒有準確的記錄和數據,以及對廢棄物的不重視,因此沒能夠形成一套能因地制宜地將大量農村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的模式和方法,使得對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嚴重不足。

表2 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潛力
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導致農村大量年輕勞動力外流,使得長期在農村居住的多為中老年人和留守兒童,而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現有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對于城市固體廢棄物還是農村固體廢棄物,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其固體廢棄物的派浪量越低,且更有意愿投入資金去處理固體廢棄物。針對我國農村居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和受教育程度低等問題,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加強對村、鄉、鎮領導干部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工作,并定期開展培訓學習,使得基層領導干部從思想上重視農村環境的建設和保護。二是各鄉鎮單位和各級領導應該重視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如村廣播、地方電視臺、地方報紙、村頭標語等宣傳工作,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一些公益講座和“美麗鄉村建設活動”來提高農村干部群眾對垃圾治理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引導大家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三是在學校普及環境衛生相關的知識,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現階段我國農村公共品的供給主要還是以政府主導型模式為主,由政府撥款來處理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相關問題。這使得農村垃圾處理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加上撥款資金不多和各級政府部門繁瑣的程序,加劇了農村垃圾處理的有效資本投入不足和資金利用率不高的問題。為此應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考慮到我國農村目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現狀和十九大推行的“鄉村振興戰略”,各級政府單位應該加大農村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的力度,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二是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流向農村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的建設,加大對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三是盡快建立長期穩定的資本投入機制,成立用于處理農村污染的專項資金,實現專款專用,切實解決有效資金不足的問題。四是根據當地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總排放量和當地農村居民的收入情況,按單位或者個人收取一定的廢棄物治理費用,用于農村固體廢棄物的清掃、收集和處理等工作開支。
現階段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治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總量、分布情況、資源化利用狀況、組成成分的記錄和相關數據沒有準確的記錄,這對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實行“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這方面可以效仿農業大數據,建立我國農村大數據。加強農村大數據對地區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地理地貌等數據的收集和共享以及加大農村信息化基礎的建設,給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村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減量化”處理因地制宜地提供解決辦法,如Giorgiana 詳細研究了巴西一個河岸社區,依據其固體廢棄物的特點,成功設計了一個利用固體廢棄物進行生物發電的系統,Nataliia Makarenko通過測算微生物數量和水分系數等含量,表明城市固體廢棄物在農村周邊的掩埋是農村污染的源頭。農村大數據的建立,更有助于我們了解現階段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來源、處理現狀和問題所在,這樣才能對癥下藥,更好地處理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問題。
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改變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居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廣大需求與政府主導農村公共品的有限供給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加之稅制改革給地方財政壓力,使得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需求。為此可通過政府公共服務的市場化來優化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問題,主要措施有:①合同承包。即將一直由政府部門提供的公共服務市場化,采取招標的方式,由私營部門和非盈利部門競標,而政府只負責監管不提供公共服務。②公私合作。由政府部門與私營部門共同參與公共品的建設和服務。③用者付費制度。根據部分消費可分性的公共服務和公共品,對消費者采取一定的消費量收費。政府公共服務的市場化不僅能有效解決農村公共品供給不足的問題,又簡化了政府的職能,減少了當地政府的財政壓力。
隨著我國農村生活固體廢棄物的人均產量逐漸接近我國該年城市的人均產量,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在衛生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資金投入比城市少得多,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農村落后的固體廢棄物處理設施和管理水平,使得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十分嚴重。但是當今世界各國大多聚焦于城市固體廢棄物的研究,而對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研究較少,本文分析了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來源、處理方式,并指出現階段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治理遇到的主要問題,即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的相關信息的缺乏,有效投入資金不足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不足。本文并對這些問題背后的原因進行深入的經濟學分析,發現是農村居民廣大的農村公共品需求與政府主導型農村公共品的有限供給間的矛盾。隨著我國主要矛盾的改變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農村居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廣大需求與政府主導型農村公共品的有限供給間的矛盾不斷加劇。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四項措施用以解決我國農村固體廢棄物處理難的問題,即加強農村干部群眾的環保意識、拓寬資金來源和利用率、加快建立農村大數據、政府公共服務的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