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中心站,上海 200434)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明確了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工作要求。針對水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突出強調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這是針對我國水安全嚴峻形勢提出的治本之策。水利部在分析新時代治水矛盾轉變的重大判斷基礎上,提出了“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強調水土保持工作要“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水土保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水土流失的形成與人的行為密切相關。水土保持監測作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礎,應該主動適應水土保持強監管的工作要求,為水土保持強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保障。
太湖流域片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包括太湖流域和東南諸河區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和安徽等省(直轄市),總面積24.5萬km2,其中太湖流域面積3.69萬km2,東南諸河區域面積20.81萬km2。太湖流域河流縱橫交錯,是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流域內平原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80%。東南諸河區域以山地、丘陵為主,山丘區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90%。
根據全國水土保持區劃,太湖流域片屬于南方紅壤丘陵區,包括江淮丘陵及下游平原區、江南山地丘陵區和浙閩山地丘陵區等3個二級區,具體細分為浙滬平原人居環境維護水質維護區、太湖丘陵平原水質維護人居環境維護區、沿江丘陵崗地農田防護人居環境維護區、浙皖低山丘陵生態維護水質維護區、浙贛低山丘陵人居環境維護保土區、浙東低山島嶼水質維護人居環境維護區、浙西南山地保土生態維護區、閩東北山地保土水質維護區、閩西北山地丘陵生態維護減災區、閩東南沿海丘陵平原人居環境維護水質維護區和閩西南山地丘陵保土生態維護區等11個三級區。
根據第一次全國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類型以山丘區水力侵蝕為主,另外太湖流域片還存在平原河網地區波浪侵蝕、沿海地區風蝕及花崗巖分布區崩崗侵蝕等多種水土流失類型。其中水力侵蝕的表現形式主要為坡面面蝕,丘陵地區亦有淺溝侵蝕和切溝侵蝕。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面積2.31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9.43%。其中,太湖流域土壤侵蝕面積0.10萬km2,東南諸河土壤侵蝕面積2.21萬km2。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面積中有輕度侵蝕1.4萬km2、中度0.6萬km2、強烈0.2萬km2、極強烈0.07萬km2和劇烈0.04萬km2。水土流失強度以輕度流失為主,輕度侵蝕面積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61.0%,強烈及以上的侵蝕面積較少??臻g分布上表現為塊狀不連續性、流失面積和強度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下降的特點。
據分析,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主要是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山丘區坡耕地不合理的耕作,茶樹等經果林大規模無序開發,以及崩崗地區特殊地質條件等造成的,林下水土流失也是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太湖流域平原河網地區雖無明顯水土流失,但由于水運發達,河流密布,大部分非骨干河道為自然土質邊坡,且河岸土體含水量較高,抗剪強度較低,在暴雨、地表徑流和船行波的沖刷與頻繁作用下容易發生剝落和坍塌,產生水土流失。此外,太湖流域片經濟社會發達,人口密度大,城鎮化程度高,各種開發建設項目眾多,公路、鐵路、電站、水庫修建及采礦等建設活動頻繁,由生產建設項目引起的人為水土流失已成為流域片水土流失的重要方面。
根據《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與公告項目規劃(2013—2017年)》和水利部統一部署,從2013年起太湖流域組織開展新安江國家級重點預防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監測范圍逐年擴大。2017年,新安江國家級重點預防區監測范圍包括浙江省淳安縣、建德市,安徽省績溪縣及黃山市休寧縣、歙縣、屯溪區、徽州區和黃山區共8個縣(市、區),約1.46萬km2,五年累計監測面積達5.35萬km2。根據《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規劃(2018—2022年)》,2018年,組織開展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范圍進一步擴大,包括新安江國家級重點預防區、粵閩贛南方紅壤國家級重點治理區共24個縣(市、區)約4.77萬km2水土流失動態監測,以及流域片9個典型監測點水土流失定位監測。通過持續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面獲取了監測區年度土地利用、植被覆蓋度、坡度、林緣線等專題數據,綜合評判了監測區水土流失狀況及其影響因子的分布特征與變化趨勢,有關數據成果編入中國水土保持公報并向社會公布。
根據《國家水土保持監管規劃(2018—2020年)》,2018年,重點加強了水土保持監管監測工作,組織開展了流域片48個部管生產建設項目、長三角經濟圈核心區約1.92萬km2和13個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水土保持監管監測,對項目擾動狀況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情況等開展多頻次、高精度監測,根據監管監測成果及時提出監管建議,為流域水土保持監管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生產建設項目集中區水土保持監管監測成果與流域有關省(市)進行共享,推動形成了流域與區域水土保持監管工作合力。同時,進一步加強信息化手段應用,將監管監測成果納入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信息管理系統,促進了監測成果的統計分析和監管應用。
太湖流域片各省(市)積極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編制完成并組織實施了水土保持監測規劃和實施方案,實現了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覆蓋。2018年,江蘇省選擇2017年所有省級審批項目開展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工作;浙江省組織完成紹興、舟山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及新昌、安吉、仙居等3縣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成效監測評價工作,完成全省監測站標準化創建工作;上海市組織完成河道水土流失調查和崇明區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督性監測工作;福建省組織完成3個省級審批的重大生產建設項目和泉州市的水土保持監督性監測及3個項目縣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成效監測評價;安徽省組織完成宣城市等3萬km2的生產建設項目“天地一體化”監管核查工作,同時完成34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在建和竣工驗收項目圖斑遙感核查工作,完成水土保持監測站點標準化建設考核。
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將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將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作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點,明確了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工作要求。
水利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意見》,要求不斷加強水土保持監測能力建設,提升監測工作水平,實現即時在線、全面可控的監測目標,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貫徹水土保持法,實施《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落實國家信息化發展和網絡強國戰略、實現水土保持現代化,為生態文明建設系列管理制度的落實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的建設及保護管理提供基礎支撐。
水利部在分析新時代治水矛盾轉變的重大判斷基礎上,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要求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切實轉變到監管上來,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水土保持監測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礎,為水土保持監管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要精準及時發現生產建設活動對水土流失造成的影響,發現問題依法依規從嚴及時查處;要定量掌握全國、重點區域和特殊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及變化情況,及時反映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為生態文明與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等制度的落實提供支撐;要充分利用最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開展監測。監測工作要有的放矢、要發聲,監管與執法要及時跟進,通過監測樹立水土保持社會管理的權威,強化行業管理,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進入新時代,水土保持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與水利部關于水土保持工作“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的工作要求相比,目前流域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在支撐和服務水土保持強監管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一些薄弱環節亟待加強。一是水土保持監管監測有待加強。從2013年起,太湖流域片開展了國家級重點防治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監測范圍逐漸擴大,并于2018年實現了全覆蓋。但針對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監管監測起步較晚,尚未全面鋪開,還無法有效滿足水土保持強監管的工作要求。二是水土保持監測基礎性研究有待加強。太湖流域片屬于南方紅壤丘陵區,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及水土資源特性與北方地區相比有較大差異,崩崗侵蝕、林下水土流失等問題較為突出,用于水力侵蝕計算的中國土壤流失方程(CSLE)的因子取值及模型參數本地化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三是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化手段應用有待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的關鍵在于發現問題、認定問題,進而推動整改落實。隨著水土保持監管逐步實現生產建設項目全覆蓋,傳統的監管監測方式已不能適應強監管的工作要求,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航攝、信息管理系統分析評價等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四是水土保持監測成果應用有待加強。通過多年持續監測,太湖流域片已積累形成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監測成果,有關監測成果已編入中國水土保持公報,但對水土保持監測成果的深入分析還不夠,水土保持監測成果支撐流域綜合管理和治理工作,以及服務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的作用發揮不充分。
2019年全國水利工作會議強調,要準確把握當前水利改革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清醒認識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加快轉變治水思路和方式,將工作重心轉到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上來?!八こ萄a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總基調。針對水土保持工作,鄂竟平部長提出“要把工作重心切實轉變到監管上來,在監管上強手段,在治理上補短板”。圍繞支撐和服務水土保持強監管,助推流域生態文明建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應從四個方面發力。
一是緊緊圍繞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落實《全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規劃(2018—2022年)》,組織開展新安江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粵閩贛南方紅壤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典型監測點水土流失定位監測,結合流域各省(市)組織開展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實現太湖流域片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全覆蓋。加強監測成果應用,著力提高監測成果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組織開展水土流失年度消長情況分析評價,掌握縣級行政區域和國家關注的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和動態變化,為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生態文明制度落實和相關決策提供支撐和依據。
二是緊緊圍繞“水利行業強監管”開展水土保持監管監測。落實《國家水土保持監管規劃(2018—2020年)》,充分利用高分遙感影像解譯、無人機航攝等技術手段,結合現場調查,開展太湖流域生產建設項目集中區及部管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監測、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圖斑精細化”監管監測等,著力提高發現問題、認定問題、協助查處違法行為的能力,為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監管、長江經濟帶水土保持專項執法行動、禁墾陡坡地等生產建設活動監管,以及生產建設項目監管全覆蓋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緊緊圍繞“在監管上強手段”開展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化建設。以“智慧太湖”建設為依托,積極探索基于遙感衛片、無人機、智能探測等技術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模式,探索開展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水土流失重大災害應急監測,建設太湖流域水土保持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和水土保持信息野外調查管理系統,加強監測數據庫建設,強化監測數據的分析與應用,推進流域與區域水土保持監管監測信息共享,著力提高水土保持監測信息化水平,為生產建設項目和生產建設活動監管,精準發現并嚴格查處違法行為,推動形成水土保持監管合力提供有效的技術手段。
四是緊緊圍繞提升支撐能力夯實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基礎。優化監測站點布局,完善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監測網絡,積極推進監測站點標準化建設,進一步規范水土保持監測數據傳輸、處理、匯總與上報等工作。堅持問題導向,梳理太湖流域片水土保持監測關鍵技術問題,探索開展中國水土流失方程在南方紅壤丘陵區的應用及參數本地化方法、林下水土流失監測技術、生產建設項目立體化監管監測技術、水土流失預測預報模型等研究,進一步夯實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基礎,提升水土保持監測支撐能力和專業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