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霄
摘 ?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礦產資源的需求在不斷增加,很好的促進了礦產企業發展。在礦產企業的發展中,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為指導思想,通過合理的規劃,對地質環境環境進行保護及恢復治理,促進經濟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從而更好促進礦產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礦山地質災害防治;地質環境保護;對策
1 ?前言
在礦山資源開采過程中,為了更好防治地質災害的發生,需要合理規劃礦山開采工作。在礦山資源開采之前,需要做好各種準備工作,避免發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另外,在礦山資源開采中,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加大巡視作業,促使工作人員進行規范作業,對已經發生過的地質災害的區域做好防護工作,做好支護工作,避免發生礦山地質災害,從而更好的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2 ?礦山地質災害特征
2.1 ?巖土體形變
一是坍陷災害,主要出現于采空區上部,該類地質災害在金屬礦山采礦活動中較少出現,主要出現在煤礦等非金屬礦山中,這是由于金屬礦產資源的井下采空區相對煤礦的井下采空區面積小得多,引發的巖土體形變量較小,此外,若果采礦過程中礦柱設計不合理,或者礦柱的支撐力不能達到設計的基本參數,極易產生塌陷災害;二是崩塌和滑坡災害,這兩種災害在井下開采中出現的概率較小,可能在井下爆破過程中或者地表巖土體形變量大的情況下發生,但一般出現于露天采礦活動中;三是巖爆災害,巖爆災害是井下采礦過程中極易發生的災害之一,也是危險性最大的災害,巖爆災害與井下巖土體的應力變化密切相關,隨著采礦平硐的掘進以及采空區逐漸擴大,上覆巖土體的受力結構持續變化,即隨著“空洞”的出現,地應力平衡破壞,為了達到新的地應力平衡,上覆巖體的靜巖壓力施加垂向上的壓力,平硐或采空區四周的巖土體則會出現側向的擠壓力,測試,若巖土體屬于脆性的,則極易在垂向和側向的擠壓下出現巖爆災害;四是地震災害,地震過程中釋放出不平衡的地應力而達到新的應力平衡,因此井下開采過程中容易引起地應力的突然釋放,即誘導出現地震,雖然該類地震的震級一般不大,但由于地震震源極淺,容易誘發引起塌陷、崩塌、滑坡、巖爆等災害。
2.2 ?地下水水位
一是突水、涌水災害,井下開采過程中出現突水、涌水災害是十分常見的災害,嚴重地威脅著井下采礦工人的生命安全,主要原因在于地下含水層水位變化受多方面的因素控制,地下水的補給不僅包括地表水體,而且包括地下水,在水文地質勘查過程中極易漏查溶洞含水層以及暗河含水層;二是泥沙涌入礦坑災害,泥沙涌入礦坑常與井下突水、涌水相伴出現,井下開采形成了大量的碎渣,在有大量的水的情況,極易形成泥沙流;三是環境污染災害,主要指的是地下水及地表水體的污染和植被的破壞,尤其是水體的污染,井下采礦活動過程一些水被排出至地表,另一部分隨著水循環補充地下水,在此過程中容易污染水體。
2.3 ?其他誘導因素
一是井下采礦環境極其惡劣,不僅表現在通風、光照、巖爆、涌水、突水等災害方面,而且隨著采礦深度的增加,井下溫度逐漸升高,隨著采礦時間的增長,使得采礦工人的情緒發生明顯的變化,容易造成操作失誤的問題的發生率,進而引發人為災害的發生;二是井下火災,不僅包含人為操作失誤引發的或者,還包括引燃易爆等物品隨著井下溫度增高而造成的火災;三是瓦斯爆炸,瓦斯爆炸是井下開礦活動中常出現在災害之一,尤其是煤礦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最易出現,主要是由于井下開采環境中的通訊不良等因素造成的,井下通風不良極易導致瓦斯的富集,到濃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發生爆炸。
3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的對策
3.1 ?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管力度
一是加強礦山采礦設計的審查力度,礦山采礦過程中對采礦巷道、采空區范圍、礦柱大小等有著嚴格的論證過程,這是結合了早期勘查過程中礦體的空間分布位置、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地質背景條件等而來的,為了防止采礦企業為開采富礦而隨意更改設計,在監管過程中不僅要嚴格論證采礦設計的合理性,更是要加強采空去范圍的界定,礦柱大小的核查等;二是加強礦山生產安全措施的監管力度,礦山生產安全防護以及設備的維修等是減少礦山災害發生的有效措施,督促礦山企業配置相應的安全防護設備;三是加強礦山監控力度和應急處理流程,井下開采環境是復雜的,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采礦工人的情緒不穩定,僅靠安全工作人員的井下觀察是不夠的,是容易出紕漏的,因此,相關部門應督促礦山企業配置相應的井下監控設備,提高井下微細形變等的監測,可以有效地減緩災害對采礦工人生命安全的威脅,此外,要加強應急流程的演練,盡可能地提高應急效率。
3.2 ?加強礦山地質災害預測的研究工作
礦山地質災害預測是防治礦山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措施,不同的礦山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也明顯不同。在采礦活動進行之前,應根據礦山區域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工程地質條件等對采礦活動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并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措施,因此,地質災害預測的準確性至關重要。為了有效地提高礦山地質災害的準確度,需要對礦山區域的地質現狀進行仔細的勘察,查明構造斷裂破碎帶、危巖的分布范圍、地下水水文的變化規律、不同巖土體的力學性質等,并加強相關部門的審查力度,督促預測人員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預測范圍及防治方案。此外,礦體勘查工作是按照一定的勘查間距進行的,因此在采礦過程中常出現礦體偏離設計范圍的現象,此時需要邊進行采礦活動邊更改采礦范圍,即需要及時反饋采礦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偏差,及時作出合理的調整方案,確保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安全、準確的進行。
3.3 ?倡導環保
隨著社會餓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很大提升。在礦產資源開發中,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對可持續發展造成很大影響,所以在礦山開采中,需要加強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保護,制定科學的開采計劃,加強對地質環境的保護,促進經濟和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3.4 ?綜合指導
在對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中,需要有關部門對礦山治理工作進行綜合性指導,因為礦區環境治理工作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需要對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細節進行制定,對治理工作進行持續關注,提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效果。
3.5 ?生態恢復總體工程
礦區內采礦活動中產生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是植被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破壞以及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質災害。在礦山資源開采之前,需要對邊坡進行勘查工作,然后對邊坡參數進行合理設計,避免出現在開采中出現巖石變形問題。另外在礦山資源開采之前,需要做好準備工作,對于廢渣做好擋墻,避免發生地質災害的發生。根據相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所取得的治理經驗和教訓,對擬治理區采取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辦法,實現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治理。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礦山地質災害是礦山生產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之一,本文從巖土體形變、地下水水位變化和其他誘導因素等3個方面分析了引發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和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減少礦山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保護對策,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喬岡,徐友寧,何芳等.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J].中國礦業,2012(11):55~58.
[2] 郝曉安.采煤塌陷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模式分析[J].能源與節能,2017(6):111~1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