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潔,劉學軍,陸立國
(寧夏水利科學研究院,寧夏 銀川 750021)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經濟欠發達,水資源短缺嚴重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近年來,隨著一大批關系到國計民生、涉及自治區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工業園區,如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銀川綜合保稅區、吳忠太陽山工業園區、銀川濱河新區等項目的建設,中部干旱帶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規模化建設,城市生態水源井建設等,寧夏經濟社會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提速,圍繞加快推進城市化、工業化、國家能源基地建設要求,大量工業建設項目、農業開發項目對水資源提出了新的需求,而黃河來水卻在逐年減少,水資源短缺形勢日益嚴峻,如何破解寧夏缺水困境,已經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以及水利行業的重大問題。現階段寧夏的水資源可利用總量已無法突破,節水則成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現實措施,而占用水總量88%以上的農業成為節水的當務之急,也是寧夏節水的最大空間所在。因此,為促進地區水資源高效利用和節水灌溉的發展,改革與創新節約用水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灌區“自然、社會、經濟與人”四位一體的復合系統,建立適應新形勢、新技術、新要求的節水型灌區標準,促進農業用水節水,加大節水型灌區考核評價力度,對提高寧夏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對節水型灌區建設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內部分省市結合本地區特點也出臺了相關節水型灌區評價考核標準,如江蘇省出臺的《節水型灌區評價標準》[1]確定了11個考核指標,包括灌溉水利用系數、渠系水利用系數、水分生產率、用水計量率、節水灌溉工程控制率、組織建設、計劃用水、制度建設、節水設施、節水宣傳等,同時也給出了各項指標的具體評價內容及相應的評價標準。云南省出臺的《云南省農業用水效率考核指標》[2]確定了定性指標和定量考核指標,其中:定性指標由管理機構、管理制度、計量管理、工程(設備)管理和節水宣傳五項指標組成;定量考核指標由節水灌溉率、灌溉水利用系數、農田畝均灌溉用水量組成。各項指標均有對應考核內容及標準,并賦予了相應的分值。
總體而言,國內各省區制定的節水型灌區考核評價標準已探索出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也為寧夏在更大范圍深入研究節水型灌區評價指標提供了有益啟示。
當前,寧夏整體用水效率還不高,2016年灌溉水利用系數0.511,低于我國平均水平,引黃灌區在農業上大水漫灌、大引大排的粗放型灌溉方式仍在持續,排引比高達0.58左右,渠系年久失修,滲漏水嚴重,渠系水有效利用率低,水稻毛灌溉定額和水澆地毛灌溉定額遠超過作物實際需水量,大水漫灌還引起了土壤的鹽漬化,使得單位面積糧食產量降低等等。因此,必須加大力度調整種植結構,合理量化指標,繼續堅持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切實加大農業節水示范區建設力度,力爭將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由2016年的0.511提高到2020年的0.53等。在體制機制上,要盡快建立符合區情、水情的節水型灌區建設法規制度體系,采取各種方式深入宣傳節水型社會知識,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快形成建設節水型灌區的合力。盡管2011年已由自治區水利廳下發文件、頒布實施《節水型灌區考核標準(試行)》[3],但現已不能完全適應當前節水型灌區考核的要求。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考核指標設置不合理。農業是節水的重點領域,現階段高效節水灌溉在灌區得到一定規模的推廣應用,高效節水灌溉的面積占灌區總灌溉面積的比例逐年提高,但在過去的標準中,各項指標仍基于大田地面灌溉考慮,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水價改革等指標基本未考慮。需結合新形勢、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現階段對節水型灌區新要求等研究并補充新的考核指標。
(2)考核標準偏低。原標準中多項指標標準偏低,達不到節水型載體建設目的,比如現狀的灌溉水利用系數、渠系水利用系數均已超過考核指標,高效節水灌溉在灌區灌溉面積中的比例逐年提高,高效節水灌溉的田間定額遠低于大田的灌溉定額,高效節水灌溉的水分生產率遠高于大田地面灌溉水分生產率等,考核標準仍以大田灌溉的指標考核。
(3)考核指標賦分值合理性低。在對節水型灌區考核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標滿分為10分,田間灌溉定額達標滿分4分,作為灌區最基本指標要求,分值需重新確定。
通過對國家、省外節水型灌區[4-6]研究成果的調查分析,結合對自治區典型節水型灌區實地調研,研究分析各類指標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準確性,以及各考核指標的權重分配科學性,按照國家和自治區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新要求,綜合考慮未來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開展節水型灌區考核標準修訂研究。建立考核評價指標,以定量指標為主,兼顧定性指標,細化評分標準,優化確定各項指標的賦分值,并分析考核指標設置及分值的科學合理性,通過廣泛征求基層意見,提出適宜寧夏節水型灌區的評價標準,為指導和規范節水型灌區建設、促進灌區節約用水、優化灌區水土資源配置提供技術支撐。
節水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根據《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GB/T 28284-2012)[7]中的指標構建原則,結合寧夏區域特點,立足于建設有特色節水型灌區,科學合理的設置各類評價指標。主要依據以下原則:
(1)科學合理性原則:評價指標既要立足于現有的基礎和條件,能夠科學、客觀的反映不同地區、不同資源條件下的用水水平,又要考慮發展的因素和不同地區的可比性,避免指標間的重疊,同時能反映節水型用戶的含義和實現的程度。
(2)全面性與獨立性相結合原則:節水型灌區評價指標體系是由反映灌區節水水平狀況的方方面面的指標所構成的體系,這些指標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的,同層次指標之間界限分明,避免選擇相互有內在聯系的若干組、若干層次的指標體系,體現出指標的系統性。
(3)適用性原則:以寧夏灌區的地域性特色和用水特點為基礎,使評價指標體系的適用范圍、考核指標、評價方法等均可以涵蓋寧夏引揚黃灌區及庫井灌區的節水考核評價。
(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的各指標應精量選擇可量化的指標,對于難以量化且非常重要指標采用定性描述指標。
(5)可比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可比性原則是指不同時期及不同地域間指標的比較,指標設置應盡可能采用標準的名稱、計算方法等,以便于與國內同類地區灌區建設進行比較,也方便指標體系的推廣應用。
節水型灌區評價指標的量化標準是針對全區范圍內的各級灌區,重點是大中型灌區,如庫井灌區連片66.67 hm2以上、引(揚)黃灌區連片666.67 hm2以上的灌區,考核指標必須適合寧夏灌區發展程度。通過選取不同類型、不同規模典型灌區進行實地調研,參照國家用水效率較高省區各類指標的標準,結合寧夏具體實際,召集專家進行討論,提出在加大節水力度、提高保障條件、反映技術進步、經過較大努力,能夠達到的指標標準,作為灌區考核標準,故能實現全面、客觀地評價。最終確定14項指標:管理指標(節水管理機構、制度建設、節水資金投入、用水管理、用水統計、水價管理、工程管理、節水宣傳)、技術指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積比例、主要作物畝均灌溉用水達標率、灌溉設施完好率、取水計量率)以及鼓勵性指標。其中,管理指標和技術性指標各占總得分的45.5%,鼓勵性指標占9%。
節水型灌區考核一般采取資料查看、現場調研、座談交流和抽樣檢查等工作相結合的方式,評價項目包括管理指標50分、技術指標50分及鼓勵性指標10分,總分110分,評定綜合得分需達到90分以上,且各單項定量指標均不得低于考核指標的最低標準,可評定為節水型灌區,并授予節水型灌區稱號,節水型灌區每3年復評一次。若存在灌區用水總量超過水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計劃用水總量指標,直接一票否決,不予以節水型灌區評定。具體評價指標評分如表1所示。

表1 節水型灌區評分表Tab.1 Water-saving irrigation district grading table
注:取水計量率為支斗渠(直開口)量水設施數與支斗渠(直開口)總數量的比值。
根據“節水型灌區考核評價標準”所提出的各項指標具體內容,通過收集資料和現場調研,對寧夏同心縣菊花臺萬畝枸杞園、鹽池馮記溝天朗公司333.33 hm2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進行了考核評價,并求出節水型灌區評價標準中的各項指標值。兩個示范區的實際得分為97、96分,滿足節水型灌區的評價條件,可評定為節水型灌區。同時,從示范區得分可以看出,所列指標基本可以滿足灌區的節水方向和節水目標,能反映灌區節水的總體效果,因此《節水型灌區評價標準》基本符合寧夏灌區的情況,能為節水型灌區的進一步建設提供指導。
(1)采用節水型灌區評價標準對寧夏同心縣菊花臺萬畝枸杞園及天朗公司333.33 hm2高效節水灌溉示范區進行評估,結果表明兩個示范區均能評定為節水型灌區。由于統一了標準,突出了灌區考核評價的均衡性,能基本反映兩個示范區節水工作的實際情況及灌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驗證了該評價標準中指標設置和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2)寧夏節水型灌區評價標準中指標體系的建立,總體上按照以節水型灌區建設為平臺、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目標,兼顧了國家灌區建設標準的主要指標、寧夏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規范化建設以及灌區的實際特點等。該評價標準的建立對指導和規范寧夏節水型灌區建設、促進灌區節約用水都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全國節水型灌區的建設和評價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節水型灌區建設及評價標準的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緊缺程度加劇、用水水平的提高,指標的全面性及代表性、指標取值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仍需要在實踐中作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