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2019-01-21 11:07:35趙曉磊
天府新論 2019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

趙 磊 趙曉磊

在西方經濟學的眼里,歷史唯物主義是毫無“人性”(有違“經濟人假設”)的異端邪說;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眼里,歷史唯物主義則是沒有人在場的“無”的空間。“西經”和“西馬”對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學界的影響極其深遠,以至于在一次學術交流會上,幾位青年學者發給筆者一個菜單,上面羅列了若干質疑,矛頭直指歷史唯物主義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以下簡稱“存在決定意識”)的命題,從根本上否定了人的主體地位,希望馬克思主義學者“給個說法”。筆者把這些質疑轉發給學生。學生說:“這些質疑也是我們的困惑”。聯想到在教學過程中,面對“西經”和“西馬”的雙重壓制,很多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博士生連歷史唯物主義為何物也不甚了了。由此可見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遍性。既然如此,馬克思主義學者就有責任“給個說法”。本文把這些質疑摘其大要,并附上筆者的思考,以期為關注歷史唯物主義的同仁提供一些參考。

一、“用觀念解釋實踐”與“存在決定意識”自相矛盾嗎?

質疑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觀念形態”[注]③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6頁,第36頁。,一言以蔽之:“用實踐來解釋觀念”。可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卻用全球化(即“世界歷史”)的理論(觀念)來解釋全球化的實踐。這種“用觀念來解釋實踐”的做法,豈不是與“用實踐來解釋觀念”相抵牾?豈不是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邏輯自相矛盾?

我們注意到,這個質疑隱含著一個預設:“存在決定意識”與“意識反作用于存在”是兩個不能相容的命題。換言之,如果承認“存在決定意識”這個命題,那么就必須否定“意識反作用于存在”這個命題。這樣的預設邏輯表明,由于提問者不懂得唯物辯證法,所以根本無法“辯證”地而只能“形而上學”地理解“存在決定意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其實,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中,承認“存在決定意識”,并不意味著必須否定“意識具有反作用”。換言之,在“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中已經包含著“意識具有反作用”的含義。

其一,在“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中,“決定”這個詞指向的是“存在與意識”的主次關系。這個指向屬于本體論范疇,并不屬于認識論范疇。本體也稱本原。關于本體的理論,在學術界被稱為“本體論”。[注]本體論大致有如下主張:物質(matter)本體論、理性本體論、意志本體論、神學本體論、情感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存論的本體論、自然存在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人學本體論等。它們要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終極存在、本原究竟是什么?由此形成了兩大針鋒相對的本體論:物質本體論和精神本體論——至于學界流行的“實踐本體論”,已有的文獻多有討論,這里不贅述。在本體論的邏輯中,“決定”的意思是說:在“誰是第一性”的判斷上,“存在”具有第一性的“先在”地位,而“意識”則只能處于第二性的“后來”地位。必須強調的是,“決定”這個判斷并沒有否定意識可以“認識存在”、“解釋存在”、“影響存在”。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存在決定意識”與“意識反作用于存在”互不相容,就在于他們將“本體論”與“認識論”混為一談了。“決定”所指向的作用屬于本體論范疇,而“認識”和“影響”所指向的作用則屬于認識論范疇。“認識”、“影響”與“決定”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不應該把“本體論”與“認識論”混為一談。馬克思和恩格斯說,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觀念的形態”。這里的“出發”,屬于本體論的溯源;這里的“解釋”,屬于本體論的解釋。至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用全球化理論來解釋全球化實踐”,這里的“解釋”,并不屬于本體論的解釋,而是屬于認識論的解釋,二者不能混淆。

其二,嚴格地說,“用實踐來解釋觀念”這個說法只是一個簡化表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嚴謹表述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觀念形態”③。遺憾的是,這個表述中包含的“唯物”基礎以及“辯證”特質已經被當下的“馬克思主義者”忽略了。 (1)這里所說的實踐是物質的實踐,而不是別的什么“實踐”。馬克思和恩格斯之所以要強調實踐的“物質”性,顯然具有提醒的意義,以此區別于某些“馬克思主義者”所強調的“觀念的”、“思想的”實踐。(2)實踐作為“解釋”的出發點,所要解釋的是“觀念形態”,而并不是要解釋與觀念相關的一切內容。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解釋”既沒有把觀念塑造成實踐活動的無用排泄物,更沒有否定“觀念對實踐的作用”。(3)“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觀念形態”與“用理論來解釋實踐”,這二者之間并不矛盾。前一個“解釋”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解釋,是說“觀念和理論只能來源于實踐,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與之相反,諾貝爾獎獲得者盧卡斯所謂“天上飄著的觀念(ideal)”,就是用歷史唯心主義來解釋理論的本原。[注]趙曉磊:《堅持唯物主義科學觀》,《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2月6日第8版。后一個“解釋”則是認識論上的解釋,是說“觀念和理論形成之后,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實踐,把握實踐過程中的客觀規律,從而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

其三,就理論思維的不同層級而言,本體論高于認識論,認識論只能在本體論給定的范圍內才能得到符合邏輯的理解。雖然理論(觀念)可以幫助人們去認識實踐、解釋實踐、指導實踐,但是,用觀念去認識實踐、解釋實踐、指導實踐絕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意志活動,這種活動必然要受到本體論的制約。換言之,觀念(意識)也只能從“存在決定意識”的前提出發,才能正確地認識、解釋、指導實踐。觀念(意識)之所以必須受制于社會存在,其本體論的依據在于:正確的觀念和理論來源于人們的認識沒有違背社會存在的內在要求(規律),從而在實踐中得到了承認和肯定(理論刻畫以及理論預測通過了實踐經驗的肯定性驗證);錯誤的觀念、理論來源于人們的認識背離了社會存在的內在要求(規律),從而在實踐中得到的否定和懲罰(理論刻畫以及理論預測在實踐經驗中得到否定性的驗證)。顯而易見,在本體論與認識論被不加區分地混為一談的情形下,絕不可能科學地解釋人的主體性地位。

其四,有趣的是,從“用理論來解釋并指導實踐活動”這種認識論出發,人們可以推導出截然不同的本體論:一種是歷史唯心主義的本體論,即認為理論和觀念并不依賴于人們的實踐活動,而是憑空產生的天才想象。由此形成了“意識決定存在”的邏輯。正因為在歷史唯心主義看來,觀念的產生、形成以及發展并不依賴于實踐,所以必然得出“意識決定存在”,而不是“存在決定意識”的本體論判斷。另一種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即認為理論和觀念只能來源于實踐,而不是憑空產生的無根之物,由此形成了“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問題的關鍵在于,“用理論來解釋和指導實踐”否定不了“存在決定意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實踐證明,科學的理論可以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把握實踐,而錯誤的理論則只能誤導人們的實踐活動,并給人們生存和發展帶來損害。由此可見,理論和觀念雖然可以用來解釋和指導實踐,但這種解釋和指導依然不能脫離和違背內生于社會存在的客觀規律。

二、歷史唯心主義的“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嗎?

質疑二: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時,一方面強調“存在決定意識”,另一方面又指認“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注]②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頁,第10頁。,“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②。問題是,如果說歷史唯心主義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產物,那么,歷史唯心主義就并不是“從天國降到人間”的產物;反之,如果斷言歷史唯心主義是“從天國降到人間”的產物,那么,歷史唯心主義就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存在,也就意味著歷史唯心主義并非社會存在的產物。言外之意,如果歷史唯心主義這種意識與社會存在并無關系,那么,“存在決定意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邏輯也就被證偽了。一個已經被證偽的邏輯顯然不屬于科學的范疇。

其實,歷史唯心主義的意識“由什么決定”與歷史唯心主義“從天國降到人間”,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前者屬于本體論問題,后者屬于認識論問題。歷史唯心主義的意識“與社會存在有沒有關系”,這本來不是什么問題(“存在決定意識”已經解決了)。但是,一旦把這個問題與歷史唯心主義“從天國降到人間”攪在一起,就成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問題。在將本體論與認識論混為一談的語境下,這兩個問題的邊界是無法得到澄清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德國哲學”究竟是不是社會存在的產物?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即使歷史唯心主義“從天國降到人間”,它們也仍然是社會存在的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雖然明確指認“德國哲學”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但并不意味著馬克思和恩格斯指認“德國哲學”不再是社會存在的產物。需要追問的是,既然“德國哲學”仍然是社會存在的產物,那么為何馬克思和恩格斯又說“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呢?問題的關鍵在于,“德國哲學”這些歷史唯心主義的意識雖然是社會存在的產物,但是這些意識并不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而是對產生這種意識的社會存在的歪曲反映。如此而已。

舉一個例子。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人們在水面上會看到一幅歪曲的影像:筆直的筷子變成了彎曲的筷子。于是有人說,這筷子原本就是彎曲的。這個錯誤的意識與存在有沒有關系?當然有關系。因為這個錯誤的意識仍然來自現實的客觀存在,來自“筷子插入水中”這個客觀存在。如果沒有筷子插入水中這件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社會存在,那么就不會產生“筷子是彎曲”的這個錯誤的意識。換言之,筷子插入水中這個存在產生了一個錯誤意識,這個意識之所以是錯誤的,不是因為這個意識離開了社會存在,而是因為這個意識歪曲了社會存在。相關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價值這種社會存在的認識(意識),有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對剩余價值這種社會存在的認識(意識),有剝削和非剝削的不同看法;對國有企業這種社會存在的評價(意識),有無效率和有效率的不同觀點;對人工智能這種社會存在的認識(意識),有會加重失業和不會加重失業的不同預測;等等。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認歷史唯心主義“從天國降到人間”,并不是說歷史唯心主義與社會存在無關,而是說歷史唯心主義歪曲了意識與存在的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德國哲學是從天國降到人間”,并不是說德國哲學與社會存在無關,而是說德國哲學沒有正確認識客觀實際,從而顛倒了存在與意識的關系。由此引申出來的結論是:(1)“存在決定意識”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唯心主義都是社會存在的產物。如果沒有既定的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比如在白堊紀的恐龍時代,能有歷史唯物主義或者歷史唯心主義的意識嗎?(2)“存在決定意識”是一個事實判斷,這個判斷并不涉及好壞之分。問題在于,雖然“存在決定意識”并不是價值判斷,但由此產生的意識卻有對錯之分。正確的意識與錯誤的意識都是社會存在的產物,都與社會存在有關。只不過正確的意識正確地反映了社會存在,而錯誤的意識卻錯誤地反映了社會存在。(3)造成意識對錯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人們的認識能力暫時還沒有達到能夠正確認識社會存在的程度,比如古人缺乏必要的天文學知識,誤以為日食是“天狗食日”;第二,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也就是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這也是“存在決定意識”的另一種表述)。不論是因為認識水平限制還是因為認識立場所致,一句話:世界觀、歷史觀不同,分析問題的方法論不一樣,就必然導致認識的不同結論。(4)同樣的社會存在,卻產生了截然對立的意識,這個事實并不表明意識可以不依賴于社會存在而隨心所欲地“想當然”,而是意味著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認識水平和解釋能力是不一樣的。(5)討論歷史唯心主義“與社會存在有沒有關系”,這屬于本體論的問題(解決“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討論歷史唯心主義“是不是正確認識了客觀存在”,這屬于認識論的問題(解決“人的認識何以可能”的問題)。總之,不要把二者混為一談。

三、“存在決定意識”只在宏觀層面有效嗎?

質疑三:歷史唯物主義強調“存在決定意識”,也就是“屁股決定腦袋”。可是歷史也有例外,比如:某些出身于剝削階級家庭的人,卻產生了反對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比如恩格斯。這種現象是否意味著人們的意識可以超越自身的社會存在呢?總之,“存在決定意識”是乎無法回答這樣的現實挑戰:為什么某些個體的社會意識,與該個體所處的社會存在并不一致?

對于這種現象,有人解釋說,“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只在宏觀層面才有效。換言之,微觀個體的意識往往并不取決于該個體所處的“微觀社會存在”(即該個體生存于其中的那個階級),而是取決于該個體所處的“宏觀社會存在”(即該個體生存于其中的整個社會形態)。從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我們似乎也可以發現有關這個問題的論述。比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說:“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注]③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2頁,第69頁。這就表明,被統治階級(個體)的思想“一般地是隸屬于”統治階級的。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頁。“社會關系的總和”顯然不是微觀概念,而是一個宏觀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還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意識有時似乎可以超過同時代的經驗關系”③。

對馬克思和恩格斯以上的論述究竟應當如何理解,可以進一步討論。不過,在我們看來,用“宏觀社會存在”來解釋“微觀個體意識”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問題是,把“存在決定意識”的有效性僅僅限定在宏觀層面之內,必然會導致以下困惑:(1)如果“存在決定意識”只在宏觀層面有效,那么,歷史唯物主義就缺乏必要的“微觀基礎”。換言之,抽去了微觀基礎的歷史唯物主義將如何解釋“階級”意識以及“個人”意識與其存在的微觀環境之間的關系?(2)如果“存在決定意識”只在宏觀層面有效,那么,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元”邏輯(唯物主義)就會裂變成“二元”邏輯:一邊用“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來解釋宏觀社會的意識形態,一邊用“意識決定存在”的邏輯來解釋微觀個體的意識形態。遺憾的是,這種“二元”邏輯正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現代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閹割經典馬克思主義的工具所在。(3)在“二元”邏輯的視域里,歷史唯物主義裂變出了一個悖論,即“宏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微觀的”歷史唯物主義互相掐架,二者無法統一在同一個邏輯框架之中:“宏觀的”歷史唯物主義承認“存在決定意識”,而“微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卻認可“意識決定存在”。結果,歷史唯物主義在微觀領域最終陷入了“唯心論”的窠臼之中而不能自拔。什么叫“唯心的歷史唯物主義”?這個“二元”邏輯的解釋就是其中的典型。

把“存在決定意識”的解釋范圍僅僅限定在宏觀層面之內,其實并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存在決定意識”的解釋范圍并沒有限定在宏觀層面。比如,馬克思關于“資本家是人格化的資本”的論述,列寧關于“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的論述以及毛澤東關于“每個人無不打上階級烙印”的論述等,都對微觀個體的思想意識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總之,對于“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有宏觀層面的論述,也明確討論過微觀層面的含義。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有關論述,我們不難看到,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語境下,“存在決定意識”的解釋范圍并不是一個單向度的問題,而是一個包含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個體與階級、局部與整體的,多層次、多維度的復雜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僅從宏觀層面來把握“存在決定意識”的有效性。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不僅存在于社會宏觀領域,也存在于社會微觀領域。在我們看來,雖然某些個體意識看起來似乎超越了自身社會存在,其實仍然沒有超越自己所處的社會存在,而是超越了絕大多數人的認識水平而已。比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毛澤東時代的雷鋒,可以作為超越絕大多數人思想境界的典范。毛澤東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就是這個意思。

舉個例子。據統計,到2016年為止,世界上登上珠峰的人大約有數千名(其中有100多名中國人),在世界總人口中屬于鳳毛麟角。另據媒體報道,2018年5月14日,69歲的中國老人夏伯渝登上了珠峰。令人驚訝的是,夏伯渝還是一位雙腿截肢的殘疾人。在常人看來,能夠登上珠峰的肯定不是一般人,更何況是夏伯渝這位老年殘疾人。由此產生的疑問是,這些“超人”的行為和意識是否超越了他們自身所處的社會存在?回答是:他們的思想意識并沒有超越珠峰這個客觀的社會存在,他們超越的只是絕大多數人的能力和水平而已。換言之,他們并沒有超越(也超越不了)客觀存在的海拔8000多米的珠峰高度,他們只是把人類登山的潛能和意志發揮到了極致而已。今天,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登上珠峰的普通人越來越多,比如著名的企業家王石在52歲那一年,借助夏爾巴人和氧氣瓶的幫助,也登上了珠峰。這再次證明:社會存在決定著人類的能力和意識。

順便指出,很多人認為意識是先天遺傳的,與社會存在無關。現代科學證明,基因物質DNA決定了生物的各種特征,因此,“意識具有先天遺傳特性”是有科學依據的。問題在于:(1)DNA本身就是一種物質,DNA決定生物特征這個事實并沒有證明精神可以不依賴于物質,反而證明了“物質決定精神”這個唯物主義邏輯以及“存在決定意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2)某種DNA代代相傳的原因,本身就是生物對生存環境適應性選擇的結果。其實,人類每一次進化都是環境改變的產物。迄今為止的科學證明,不是“意識決定存在”,而是“存在決定意識”。對于這個問題,日本著名馬克思主義學者不破哲三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說:“唯物主義的基礎在于,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在馬克思生活的年代,認為人類社會和意識獨立于物質的認識,甚至也被自然科學的研究者們所接受。以現在來說,把生物看成是由DNA構成的物質,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常識。每個人都知道,基因物質DNA決定了生物的各種特征。意識和其他精神活動是由腦細胞的活動引起的,這也被人們所接受。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更加清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已成為一種常識。”[注]不破哲三:《馬克思仍然活著,而且活得很健康》,《察網》2018年3月19日。

四、強調“輿論導向”證偽了“存在決定意識”嗎?

質疑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然而,共產黨的宣傳工作歷來強調“輿論導向”,強調弘揚“主旋律”,因此,與其說宣傳工作是在強調“存在決定意識”,不如說是在強調“意識決定存在”。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這不就是“意識決定存在”的依據所在嗎?可見,“存在決定意識”已經被鮮活的現實證偽。此外,毛澤東時代有個口號:“抓革命、促生產”。這個口號又屬于“什么決定什么”呢?

上面這個質疑在當下具有普遍的共鳴。然而,宣傳工作強調“輿論導向”、強調“主旋律”,這并不是“意識決定存在”的證明,而恰恰是“存在決定意識”的反映和要求。其一,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存在必然要求社會意識與這種社會存在相符合,而不能與之相背離。于是就產生了“主旋律”和“輿論導向”的要求。這不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又是什么呢? 同樣的道理,在20世紀中期之前的國民黨執政的年代,社會環境(俗稱“白區”)能容忍《挺進報》 《資本論》 《共產黨宣言》的存在嗎?當然不能。這就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真實寫照。

其二,在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存在之中,如果意識形態不強調共產黨人的“輿論導向”,不唱響新時代的“主旋律”,反而對取消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淡化理想信念“主旋律”的做法聽之任之,那倒真是咄咄怪事。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某些人和某些勢力妄想取消馬克思主義的“輿論導向”,淡化新時代的“主旋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一事實表明,我國的社會存在客觀上已經發生某種改變(比如,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非公有經濟有了長足發展)。這種改變是中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結果,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做出與時俱進的跟進。但與此同時,這種變化也為中國共產黨如何進一步夯實執政基礎提出了現實課題。[注]趙磊:《政治與經濟:中國改革的可能走向》,《學術月刊》2012年第1期。

其三,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行動”[注]《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1頁。,這是在肯定“存在決定意識”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就是說,革命理論只要正確認識了客觀“存在”,并科學把握了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就能有效地指導革命行動。道理很簡單:不論多么高深、多么偉大的“革命理論”,都必須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否則就會碰壁——這就是存在的“決定作用”。盡管唯心主義千方百計地想把社會存在的決定作用從地球上抹掉,但面對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那些堅信“意志決定一切”的人、那些自以為可以“心想事成”的人,除了自欺欺人,也只能徒增笑料耳。

其四,“意識”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存在”的決定作用,而是對“存在”具有“反作用”。這個反作用,過去稱為“人的主觀能動性”,現在稱為“人的主體性”。其實,“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存在決定意識”并不矛盾。可笑的是,沉溺于“無中生有”的唯心主義者堅信,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否定“存在決定意識”,要確立“人的主體性地位”就必須承認“意識決定存在”;反之,如果承認“存在決定意識”,就只能否定“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只能否定“人的主體性地位”——二者水火不容。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之幼稚,實在不值為訓。“如何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另一個問題,容另文討論。至于“抓革命、促生產”這個命題,嚴格地講并不屬于“存在決定意識”的范疇,而是“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已經超出本文范圍,恕不贅述。

順便指出,即使人們接受了“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問題或許也沒有到此結束。應當進一步追問的問題是:如果說“意識”是由“存在”決定的,那么“存在”又是由什么決定的呢?這個問題這里暫不討論,但由此引出的一個有關“存在”含義的誤讀卻必須澄清。筆者注意到,自“西馬”(西方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學界成為時髦的理論以來,社會存在的含義就被做了如下“修正”:人類社會一切物質的以及精神的事物,都可以歸結于“存在”的范疇,因此,意識也是一種“社會存在”。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這個“修正”的專利,至少應當屬于已故著名哲學家俞吾金先生。問題是,這個備受俞吾金先生看重的“修正”,不過是對馬克思的“存在”范疇的嚴重誤讀。[注]孟捷,趙磊:《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超越與辯護》,《天府新論》2017年第4期。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存在”是指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然而,馬克思所定義的“存在”明確指向了物質性的客觀存在(比如物質世界、社會關系等),而并不包括思想性的主觀存在(比如意識和觀念)。尤其是馬克思把“物質存在”看作是宇宙最本原的存在,把“生產方式”看作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存在,把“經濟關系”看作是社會關系最重要的存在。而“精神”和“意識”這些主觀的東西,雖然也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但它們都是客觀物質存在的產物而已。

對于“存在”的含義,彭福春有過相當深刻的辨析。他說:“在我們討論存在時,最凸顯的存在是與虛無相對的存在。虛無在此不意味著虛空和虛幻,而是意味著不存在。這樣,存在是指一切不是虛無的東西,凡不是虛無的東西就是存在。在此意義上,不僅自然萬物,而且人類社會,還有思想、語言、文字等等都屬于存在。”但是, “存在除了被理解為與虛無相對之外,還與思想相對。思想泛指一切意識、心靈和精神的東西,它或者表現為主觀的形態,或者表現為客觀的形態。與思想相對的存在就是思想之外的萬物,是被思考的,并因此是被思考之物。在這樣的意義上,存在就不再包括思想,而只包括自然和人類。如此的存在甚至被理解為物質和物質性的。”[注]彭富春:《哲學的主題與方法》,《哲學研究》2005年第3期。彭福春所說的“物質性”的存在,其實就是馬克思所定義的“存在”。

五、辯證法打到了唯物論嗎?

質疑五:唯物主義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即物質“一元論”。但是辯證法卻強調: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對立雙方互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因此,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二元”的,并不是只有“唯物”這一元。中國道家講“陰陽合,萬物生”,也強調萬事萬物的“二元”性質。可見,唯物論與辯證法是不能共存的。只有承認宇宙本原具有“二元性”,才不會導致唯物論(一元)與辯證法(二元)之間的悖論。問題是,如果承認宇宙本原是“二元”的(物質與精神并列),也就否定了唯物主義的根基——唯物。既然否定了唯物論,那么歷史唯物主義也就站不住腳了。

這個質疑力圖證明唯物論與辯證法不能并存:承認唯物論,就要否定辯證法;承認辯證法,就要否定唯物論。在回答這個質疑之前,我們先考察兩個命題:(1)命題一:生命的本體是什么?是上帝嗎?不是(如果有人說“是上帝”,那就屬于神學問題了,不是這里要討論的科學問題);是“兩性”嗎?也不是,因為還有比“兩性”更本原的東西(比如細胞,比如染色體)。現代科學證明,這個更本原的東西,就是基因,也就是DNA雙螺旋結構(有人說:“還有比基因更本原的東西”。可是如果他拿不出讓大家都信服的證據來,那我們就只能以沃森和克里克的“基因發現”為依據)。所以,生命的本體是基因——該命題陳述的邏輯表明:生命的本體是“一元”的。(2)命題二:生命的延續方式是什么?如果暫且不論單性繁殖、無性繁殖之類的延續方式,那么,生命的延續方式就是“兩性”。沒有雌性和雄性的“二元”矛盾,沒有“陰陽”的對立統一,生命就不能延續。借用辯證法的邏輯來表述:雌雄雙方互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了——該命題陳述的邏輯表明:生命的延續方式是“二元”的。

試問:命題一主張“一元論”,命題二主張“二元論”,這兩個命題矛盾嗎?換言之,是不是承認了“命題二”,就必須否定“命題一”呢?當然不是。從邏輯上講,這是兩個不同的命題,兩個命題各自遵循著自身問題域所要求的邏輯,并不矛盾。言歸正傳。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唯物論與辯證法所針對的其實也是兩個不同的命題,唯物論的任務在于解釋世界的本原(本體)。其實,不論是物質本體論還是精神本體論,它們的共同點都在于:二者都堅持“一元論”;它們的分歧在于:世界的本原究竟是物質還是精神?唯物主義的本體論選擇了“物質”。

而辯證法則不同。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辯證法是一種不同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分歧在于:世界乃至事物是否永恒不變?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辯證法認為: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在于事物內在的矛盾。問題在于,辯證法的“一分為二”與世界本體的“一元論”并非不共戴天。這里以“肉體與精神”的矛盾為例:從對立的角度看,“肉體與精神”的矛盾當然是“二元”的,但這個“二元”,也僅僅是動物世界以及人類社會產生后才有的“二元”。請問:在動物世界以及人類產生前,能有“肉體與精神”的“二元”嗎?能有“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嗎?在動物以及人類產生之前,除了物質的東西,哪兒來的“精神”呢?哪兒去找“精神”的另一元呢?既然在動物以及人類產生前還不存在“精神”,“精神”又怎么可能成為世界的本體或者本原呢?如果有人非要在“物質”這個本體之外再搞出一個“精神本體”,那么只能請上帝來幫忙了。

其實,在動物以及人類產生之前,在精神產生之前,自然界就已經存在了。而且這個沒有人類、沒有精神的自然界,仍然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內在矛盾。只不過,矛盾對立的雙方都是“物質”的而已。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從“二元”的角度來把握矛盾的含義,如果追溯矛盾的本體,最終也只能是“一元”的(即“物質的”)。有人辯解說:“所謂‘二元’本體,并不是指‘物質與精神’的‘二元’,而是指‘矛盾二元’。既然基因都是由矛盾構成的,那么為什么不能把‘二元’矛盾作為世界的本體呢?”對于這樣的辯解,我們可以提出如下追問:所謂“二元”矛盾(包括基因的矛盾)在本源上究竟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對于這個追問,人們有三個選擇:(1)選擇“精神”——那么,你不僅是唯心主義者,而且是“一元論”者;(2)選擇“物質”——那么,你就承認了“物質本體論”;(3)兩個都選擇: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那么,你無法回答這樣的追問:“在精神沒有產生之前呢?”

不論怎么選擇,都不能拒絕選擇。也就是說,人們不能用“‘二元矛盾’的本原就是‘二元矛盾’”來回答上述追問,因為這個回答是“同義反復”,什么都沒有回答。有人反駁說:“為什么非要追問‘矛盾’的本原?如果追問‘物質’的本原呢?‘物質的本原是物質’,難道就不是同義反復了嗎?”對此,我們的回答是:在本體論上,“一”肯定比“二”接近根本,“一元”肯定要比“二元”接近本原。物質本體論是“一元”的,矛盾本體論是“二元”的,若要進一步追問本原,應當首先追問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所以,科學家才會去探索萬物最本原的單位,去尋找最小的物質組成:粒子,也就是那個“一”。在尋找“一”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電子、中子、質子、夸克等。不是不可以進一步追問物質的本原。問題是,如果在精神產生之前,你無法找出不同于“物質”的另一個“本體”,那么你就必須承認:“物質”在這個世界上具有“先在性”、“第一性”;“物質”才是這個世界的本體。

可見,物質本體論與辯證法雖然關注的是兩個不同的命題,但二者并不是“互相沖突的悖論”。這就如同前面舉的“生命本體”與“生命延續方式”的例子,這兩個命題都成立,而且并不互相否定。順便補充三點:(1)道家的本體論并不是“二元論”,而是“一元論”。雖然道家講“陰陽”二元,但在本體論上也是“一元”的。比如,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什么?道就是:“大”、“遠”、“玄”、“逝”、“無”。一言以蔽之:道就是“自然”(道法自然)。就連“一”都是“道”生出來的,何況“陰陽”乎。所以,“道家”的本體不是“二元”的,而是“一元”的。(2)既然矛盾就是“對立統一”,那么,矛盾不僅可以從“對立”即“二元”的角度來把握,也可以從“統一”即“一元”的角度來把握。也就是說,只從“二元”角度來把握矛盾,未必“辨證”。何況,不論從哪個角度來把握,如果追溯矛盾的本體,最終也只能追溯到“一元論”。比如,老子的“陰陽”是“二元”的,但追溯到本體上,卻只能是“一元”的。(3)當然,討論唯物論與辯證法“能否并存”有個前提:論者至少能夠接受唯物論的邏輯體系。如果有人壓根兒就不承認“唯物論”,認為這世界“是神創造的”,或者堅信這世界“是自我意志創造的”,或者說“沒人知道世界是誰創造的”(不可知論);那么,這里的分歧,就不再是唯物論與辯證法“能不能并存”的問題了,而成了唯物論與唯心論“誰是誰非”的問題了。

六、結語:“眼見”未必“為實”

誤讀甚至蔑視歷史唯物主義之所以成為某種時尚的社會意識,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在當下僅僅被視為一種“信仰”,而不是“科學”。筆者在給博士生講方法論課程時不斷強調,科學的基本特征一是“實證”,二是“理性”。什么是實證?實證就是“拿出可以重復檢驗的證據來”,通俗地說,實證就是“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一言以蔽之曰:“眼見為實”。然而,馬克思有一句名言:“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 923 頁。由此可見,形式與內容、現象與本質往往并不“一致”,所以“眼見”未必“為實”。遺憾的是,馬克思的這個說法遭到了“現代經濟學”的強烈不滿。“現代經濟學”經常譏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其中一個常見的理由是:事實就是事實,哪有什么現象與本質的區分呢?馬克思把人們觀察到事實區分為“現象”與“本質”,以為必須透過現象才能看到本質,這不是憑空的臆想嗎?

然而,事實證明,馬克思把人們觀察到的事實區分為“現象”與“本質”(當然,這種區分并不是馬克思的發現),恰恰不是臆想;而“現代經濟學”否定現象與本質的區分,才是真正的臆想。舉個例子。2017年,央視9頻道播放了一個來自國外的科教片《短路的大腦——迷信》。在這部科教片中,科學家不僅提供了“現象與本質不一致”的事實,而且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比如:(1)魔術師當著眾人的面,把手中的4美元變成400美元。于是,人們相信美元是可以變出來的。(2)17世紀比利時化學家海爾蒙特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個容器里放上臟內衣和幾棵麥穗,20多天以后看見里面有老鼠出現。于是,他認為老鼠是“自然生成”的,還發表了創造老鼠的配方。(3)1976年,從“海盜1號”星球探測器發回火星的照片中發現有“人臉”圖像。于是,很多人斷言火星上存在生命。……別以為這些例子很極端,其實此類情形并非個案,不勝枚舉。這種“眼見為實”并不是“真正的事實”,而只是虛假“事實”,也就是歪曲了本質的“現象”。心理學家把這種情形稱為“幻想性視錯覺”。人們之所以會產生“幻想性視錯覺”,是因為與人們的大腦構造及其思維模式的局限有關。限于篇幅,其中的道理這里就不展開了。

總之,科學已經證明,“眼見”未必“為實”。由于現象與本質的“不一致”是客觀存在的,所以,透過現象看本質是科學的任務所在。進而言之,僅僅有“實證”還不是“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科學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3頁。。也就是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讓假象掩蓋真實,從而“理性地”揭示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我們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性的問題導向在于,一些經濟學專業的學生反感“現象與本質”的區分,并由此懷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揭示事物的本質、探索社會發展規律到底有何意義?反感和懷疑的結果是:高舉“現代經濟學”的“科學”大旗,頑固抵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掌握“現代經濟學”的數學模型固然必要,把計量模型作為經濟學方法論的必修課程也是理所當然。但是,讓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整天樂此不疲地沉溺于數學模型,說輕一點,是自娛自樂;說重一點,也就是培養程序員而已。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堅持和發展”就要“真懂真信”。然而,嚴峻的現實擺在面前:在歷史唯物主義缺位的背景下,何來“真懂”?沒有方法論的自信,何來理論“自信”?因此,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開始,必須讓學生懂得什么才是科學方法論,從而才能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由此可見,經濟院校以及中國高校的一切文科專業開設歷史唯物主義必修課,已經刻不容緩。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亚洲一区第一页| 国产剧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五月婷婷精品| 亚洲综合狠狠|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三区| 欧美成人国产| 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日b视频| 3344在线观看无码|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欧美爱爱网|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日韩经典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com| 欧美性精品| 精品人妻AV区|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澳门av无码| 网久久综合| 色偷偷一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在线精品怡红院|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色悠久久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色综合中文|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欧美日本二区|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91高清视频|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啪在线视频|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在线国产毛片| 制服无码网站|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第七页|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日本中文字幕久久网站|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