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科學”性質論析
——兼論“大寫”的歷史科學的建構如何可能

2019-01-21 11:07:35
天府新論 2019年1期
關鍵詞:馬克思現實科學

郭 祎 李 弦

一、“歷史科學”的提出過程

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明確提出“歷史科學”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頁。但“歷史科學”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發展過程,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842—1843年,馬克思在“哲學現實化”的過程中遇到了兩個“苦惱的疑問”。在1842年以前(主要是在《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主要是站在純粹哲學的立場上來贊揚哲學。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哲學的實現同時也就是它的喪失”[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頁,第219-210頁。,并指明哲學就是“最高權威”。在次年的《科隆日報》的社論里,馬克思也指出,“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頁,第219-210頁。1842年是個轉折點——馬克思遇到了兩個“苦惱的疑問”[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即在關于林木盜竊法和出版自由的爭論中對黑格爾哲學產生的疑問。在這場爭論中,鮑威爾等人從黑格爾的國家哲學與法哲學的角度大談“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則認為黑格爾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對于現實的物質利益問題并沒有什么幫助。馬克思由此開始懷疑“哲學現實化”這條“應然之路”,并在1843年開始了對于黑格爾哲學本身的批判。批判的矛頭首先指向黑格爾的國家哲學與法哲學,大致形成了兩大理論成果:其一,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黑格爾把國家作為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內在目的”與“最高必然性”,是集體意志的最高體現,而馬克思則認為市民社會才真正為國家奠基。其二,馬克思認為黑格爾從根本上顛倒了哲學與現實的關系。黑格爾的哲學道路可以概括為“哲學現實化”的道路,這條道路力圖通過“實體即主體”的純粹哲學原則來達到理性與現實的和解,“觀念變成了主體,而家庭和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實的關系被理解為觀念的內在想象活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頁。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所謂的現實都是要被理性所吞噬的現實。馬克思在研究諸如林木盜竊法等現實物質利益問題時發現,這種現實根本無法為黑格爾的理性所吞噬,林木盜竊法的制定始終只是為了保護“有產”階級的利益,而廣大無產階級卻依然處于貧困的深處。因此,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把無產階級確立為“消滅”和“實現”哲學的主體力量。由此可見,在這個階段,馬克思雖然立足于對“哲學副本”的批判,但現實的物質利益問題也使馬克思認識到,“歷史科學”必須“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注]④⑤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頁,第11頁,第1頁,第35頁。,只有實現“有原則高度”④的“人的革命”,才能徹底批判黑格爾哲學。

第二階段,1844—1845年,馬克思由對“副本”的批判開始轉向了對“原本”的批判。“隨導言之后將要作的探討——這是為這項工作盡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聯系原本,而是聯系副本即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來進行。”⑤這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做的闡述。所謂對“副本”的批判,就是對德國的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批判。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得到了實現。但馬克思真正展開對于“原本”的批判還是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原本”也即政治經濟學。由“副本”批判到“原本”批判、由哲學批判到政治經濟學批判,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第一次轉向。但必須指出的是,此次“轉向”并不意味著馬克思的研究重心發生了“格式塔式的整體轉換”[注]張一兵:《回到馬克思:經濟學語境中的哲學話語》,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頁。,馬克思在此階段的研究重心仍然是批判黑格爾的哲學。這也構成了此階段的顯性邏輯,而對于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在此階段只構成隱性邏輯。這也使得馬克思的批判理論呈現為兩條線索。

其一,對于作為“副本”的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以人的本質的復歸批判黑格爾的“無人身的理性”。“無人身的理性”也被齊澤克稱為“無人駕駛的飛機”[注]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年,前言。。黑格爾的“實體即主體原則”表面上實現了理性與現實的和解,實則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色彩,理性不僅從屬于主體,而且從實體中生長出來,由感性確定性、意謂、知性、理性,再到絕對精神,意識“經驗”了自身,但也把作為現實主體的人拋卻在外了。馬克思此時還是通過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來摒棄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另一方面,黑格爾的理性不僅“無人身”,而且其對象化活動也是虛幻的。在黑格爾的語境中,對象化活動也是異化活動,是意識自身對象化或異化為對象。這也是近代認識論哲學興起以來的“通病”,意識自身總想獲得統攝對象的能力。馬克思看到,黑格爾的理性對象化或意識的對象化根本無法改變現實世界,唯有人的實踐活動,即“粗糙的物質生產活動”⑧,才能切實改變現實世界。“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注]②⑤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頁,第194頁,第519頁,第519頁。這又回到了“第一方面”,即只有通過對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復歸才能突破“無人身的理性”,真正地改變世界。

其二,馬克思在此階段洞見了批判“原本”的重要性。馬克思認識到,黑格爾哲學只是“副本”,其“原本”形態為政治經濟學的基礎。從人的本質復歸角度來批判黑格爾的異化勞動,歸根結底還是以哲學基礎來反對哲學,并沒有深入到對其真正的“原本”批判。私有制才是造成異化勞動最為真實的根源,而此時的國民經濟學卻對于私有制的前提予以默認,并沒有揭示其“原罪”。馬克思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也才指明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所發生的四重異化,即人與人的勞動產品的異化、人與人的勞動本身的異化、人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由此可見,馬克思在此階段對于“原本”和“副本”的批判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正是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②這門科學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科學”是哲學批判與政治經濟學批判融合的必然結果。

第三階段,1845年以后,“哲學信仰”的徹底清算與“歷史科學”的真正確立。在前一個階段,馬克思還是站在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立場,力圖用人的本質的復歸來批判黑格爾的“無人身的理性”和“理性的對象化”,在此階段,馬克思和恩格斯則開始系統清算自己的哲學信仰(主要是對于費爾巴哈的哲學信仰)。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曾指出,“實際上是把我們從前的哲學信仰清算一下。”[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頁。前文已經指出,對于黑格爾哲學的信仰清算實際上在1842年就已經開始了。馬克思1845年春天完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主要著力于對于費爾巴哈哲學的清算。[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6頁。在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把對于費爾巴哈的批判放在第一卷第一章中。由此可見在馬克思思想形成過程中費爾巴哈的哲學的重要性。馬克思對于費爾巴哈的根本批判在于,費爾巴哈雖然強調感性的人,但他的感性是感性直觀,本質上是一種舊唯物主義觀點。而且由于費爾巴哈對于人的類本質的強調以及其社會歷史領域內的唯心主義,使得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盡顯。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既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能動性內核,也摒棄了費爾巴哈的抽象人本主義,但為了徹底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學信仰,就必須建構新的“歷史科學”。

馬克思建立的新的“歷史科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以現實的人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作為“歷史科學”的前提。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⑤。在馬克思看來,在以往的自然科學研究中,往往是“見物不見人”。歷史科學必須以“人的科學”為前提,現實的人的活動就是關于人的科學,因此也可以說,歷史科學總是在“人的原則性高度”上來研究問題。其二,歷史科學是建立在“純粹經驗”的方法基礎之上的,“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⑥這也是歷史科學與歷史哲學的差異。以黑格爾為代表的思辨歷史哲學總是以超歷史的眼光來審視歷史進程,把人類發展歷史看成是絕對精神的自我成長史,使用的是純粹邏輯的方法。而馬克思所研究的現實的人及其物質生產條件以及政治經濟學批判,是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或者說擁有經驗觀察的基礎。其三,馬克思建立了“歷史科學”的理論體系,這一體系包括生活決定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等理論。這一理論體系對于客觀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二、“歷史科學”作為“人的科學”的展開及其所回應的問題

馬克思把歷史唯物主義稱之為“歷史科學”,其理論基點就是“人的科學”。當然,這里的“人的科學”的展開也是一個過程。

在前文中已經回顧“歷史科學”的提出過程,我們看到,僅就人的層面而言,在1843年馬克思就已經開始站到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立場上來批判黑格爾的“無人身的理性”。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指出,“試問,德國能不能實現有原則高度的實踐,即實現一個不但能把哲學提高到現代各國的正式水準,而且提高到這些國家最近的將來要達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注]②③④⑤⑥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頁,第11頁,第18頁,第524頁,第531頁,第533頁,第533頁。“人的高度的革命”就是馬克思的核心旨趣。但馬克思同時也提到,“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②,“德國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經常論述“復歸人的本質”一類命題。1845年馬克思理論上的“格式塔式的整體轉化”,關鍵的轉折點就是對于人的認識,由以前的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立場轉移到了歷史科學的“現實的人”的基本立場。由此可見,“人的科學”的視角轉換也意味著“歷史科學”的真正出場。

在探索了這種視角的轉換之后,我們必須進一步追問,究竟什么是“現實的人”的理論?只有當這個問題弄清楚了,我們才能說“人的科學”真正展開了。總體來看,“現實的人”的理論至少包含了五重內容:其一,現實的人是從事物質生產的人,“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而物質生產的”④。當人開始進行物質生產活動時,便與動物區別開來了。從事物質生產活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聯結的關鍵點。阿爾都塞意義上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也必須以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為根基。其二,現實的人是有著現實性需要的人,“為了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⑤其三,現實的人是進行著人的生產的人。對人自身和他人生命的生產,這是現實的人得以延續的根本保障。其四,現實的人是處在生產關系中的人,“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⑥。生產力的發展必須是人們共同活動的結果,其中必然會發生生產關系。其五,現實的人是有意識的人。馬克思尤其強調,“在我們已經考察了原初的歷史的關系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面以后,我們才發現:人還具有‘意識’。”⑦這一點非常重要。馬克思把人的意識的產生放在分工以后,認為由于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才導致了人的意識的產生,物質生產活動先于人的意識。

馬克思把歷史唯物主義等同為“歷史科學”,同時又把“歷史科學”視為“人的科學”,遭受到兩重責難。一是海德格爾的人道主義批判。海德格爾指出,全部馬克思主義理論都是以“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這個命題為依據,“對宗教的批判最后歸結為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樣一個學說”。[注]費迪耶,等:《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哲學譯叢》2001年第3期。在《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中,海德格爾更多的是“以費解馬”,站在費爾巴哈的角度來理解馬克思,認為馬克思與費爾巴哈一樣,都走不出主體性的形而上學。二是阿爾都塞的“無主體的歷史過程”。阿爾都塞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大致分為兩個時期,即1845年以前為“意識形態”或“人道主義”階段,1845年以后為“科學”階段。他認為馬克思在“人道主義”階段并沒有深入實在本身,始終停留在實在的邊界線上,而馬克思恰恰是通過“認識論的斷裂”充分轉移到了政治經濟學上來以后,才發生了向實在領域的根本轉換。阿爾都塞由此把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了對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原本”的分析,他以生產方式的“無主體”的歷史過程充分消解了作為主體的人。

可以說,本文所闡釋的“歷史科學”作為“人的科學”的展開過程,即人的本質科學向“現實的人”的理論的展開,實際上已經回應了海德格爾和阿爾都塞的理論責難。海德格爾和阿爾都塞都沒有注意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實現的從“人的本質科學”向“現實的人”的理論躍遷。當我們有了這種“聯系”與“差異”的雙重視野之后,我們就能夠從“一整塊鋼”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了。而反觀海德格爾和阿爾都塞的理論責難,他們的主張實際上是導向了“兩個馬克思”的爭論,不僅導致了“早期馬克思”與“中后期馬克思”的“斷裂”,而且也造成了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斷裂”。

三、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大寫”的歷史科學的建構

恩格斯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1頁。,并概括了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現”,即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規律。但在我們傳統的分科思維中,通常把歷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在哲學領域內的“天才發現”,而把剩余價值規律作為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的“天才發現”。這樣的理解窄化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界域,導致了哲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分立。從根基處來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歷史科學”,本質地包含了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兩條邏輯,兩條邏輯雖然在不同的階段占據著不同的位置,呈現為顯性與隱性的轉換結構,但兩條邏輯并不是彼此分立的,而是處在相互交融的狀態。正是明確了這一點,當前也有學者主張建構“大唯物史觀”,即以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注]本文所使用的“廣義”“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是在哲學與政治經濟學二分的意義上來使用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指政治經濟學批判,而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則包含了哲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這種區分與傳統的區分方式是不同的。傳統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是指社會歷史領域內的歷史唯物主義,而其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則指歷史唯物主義的應用超出了社會歷史領域,而擴展到了自然領域和思維領域。顯然,這種傳統的區分方法仍然是站在“哲學”的立場,并沒有深入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領域。來消弭狹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的間隙。坦承而言,這種做法也是面對長久以來分科思維盛行的“無奈”之舉。就馬克思的本意來看,馬克思絕不是想要建立“兩種”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但由于馬克思并沒有對“歷史科學”的內涵、外延、對象、方法等提供“精致”的闡述,這也導致了實證科學、歷史哲學、人的本質科學等不同的闡釋路向。我們必須看到,實證科學的闡釋路向與歷史哲學的闡釋路向之間具有巨大的理論張力,實際上是對于哲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二元分立的某種回歸,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二元分立的某種表現。

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者德拉-沃爾佩曾指出,要建構一種“大寫”的歷史科學,并力圖把人類史與自然史、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統一起來。但他所采用的方法卻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他深受邏輯實證主義和伽利略的影響,歸根結底是把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導向實證科學或自然科學(上文中的第一種闡釋路向)。但沃爾佩的總體思路還是值得借鑒的,即建構“大寫”的歷史科學。尤其是在哲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二元分立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思考,“大寫”的歷史科學或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建構究竟如何可能?

1.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大寫”的歷史科學的主體。“現實的人”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大寫”的歷史科學的主體,明確這一點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理解中,人們要么重視政治經濟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維度,要么重視哲學意義上的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本學維度,甚至引發了“人道主義的馬克思”與“科學主義的馬克思”的巨大爭論,諸如“認識論的斷裂”(阿爾都塞語)問題也成為學界長久不衰的話題。這種爭論對于理解馬克思的思想轉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問題在于,無論是“認識論的斷裂”還是“格式塔式的整體轉化”,都忽略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內在”邏輯的延續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正革命性在于發動了“人的高度的革命”,“人是什么”或“人的科學”始終是馬克思所關注的核心。“現實的人”既摒棄了傳統哲學意義上的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海德格爾和阿爾都塞所共同批判的),也反對“無主體”的政治經濟學研究;馬克思既批判了“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哲學或意識形態所構成的“神圣形象”),也批判了“非神圣形象”的自我異化(資本主義社會中廣大工人階級所受到的私有制剝削的“非神圣形象”)。因此也可以說,馬克思的“歷史科學”或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抽象的人學,也不是純粹的政治經濟學,而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5頁。。

2.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大寫”的歷史科學的實現。要使廣義歷史唯物主義或“大寫”的歷史科學成為現實,就得依靠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其現實表現形態就是物質生產活動。“這些個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行動不在于他們有思想,而在于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注]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頁,第502頁。馬克思把物質生產活動定位為“第一個歷史行動”,而且認為人的思維是物質生產活動的“直接產物”。可見,在馬克思那里,物質生產活動具有“本體論”的意義。在當代哲學的語境中來看,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性恰恰就在于突破了近代哲學的認識論框架。認識論哲學的一個根本癥結就在于其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無法突破意識的內在性,而現實的人的感性活動作為一種“前概念”“前反思”的現實活動,真正具有了通達對象和改變對象的能力,因此,“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③馬克思所確立的改變世界的基本取向就是依靠現實的人的物質生產活動來大力發展生產力,打破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尤其是消滅私有制前提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使得真正的人的科學得以建立。

3.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大寫”的歷史科學的目標。建立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大寫”的歷史科學,其目標就是人的解放,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但這里有幾個邊界必須指出來。首先,“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是一個“本質設定”,而是一個未來發展的目標。馬克思確實曾在其早期手稿中把人的本質設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但在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后,他更多的是把這種“自由自覺的活動”沉降到了“物質生產活動”中去了。其次,這里的“人”是“現實的人”,并不指向人的抽象本質的復歸,而是要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面前的自我異化。因此,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目標并不是要回歸到某種“無人身”的抽象類本質,也不是要發展某種“無主體”的政治經濟學,而要是站在“人的原則高度”,來發動“人的革命”,以達到“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理想境界。

坦承而言,“大寫”的歷史科學的建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提出語境就是“兩個馬克思”的爭論。具體到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和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斷裂論”。針對這種“斷裂論”,我們在本文中提出建構“大寫”的歷史科學,分別從“主體”、“實現”和“目標”三個維度做了一定的嘗試性闡述,但這還只是一個宏觀的框架,其系統性的、具體性的建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

猜你喜歡
馬克思現實科學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我對詩與現實的見解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20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一種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強現實交互App的開發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科學拔牙
現實的困惑
中國衛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日韩二区三区无|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性色一区|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你懂得|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页|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中国毛片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中字无码精油按摩中出视频| 国产色伊人| 久青草网站|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毛片基地|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看| 欧美一级片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99re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jizz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91精品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在线视频网| 欧美啪啪网|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欧美性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小视频| 亚洲无线视频|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亚洲天堂伊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91色爱欧美精品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