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儒法官僚法制理論爭辯的當代反思與重構

2019-01-21 11:07:35謝紅星
天府新論 2019年1期

謝紅星

嚴格對政府公務人員的素質要求、嚴控官僚群體的入口和流動渠道,是當前促進政府依法行政和有效治理的必要舉措。推進政府依法行政和有效治理不僅要扎緊約束權力行使的制度籠子,也需要一批自愿接受制度約束并在接受約束的同時能積極履職、服務于民的高素質人才。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的新時代,政府公務人員應該具備何種素質?黨和國家應如何選拔并有效管理公務員隊伍?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對新興職業化官僚的知識結構、品德修養、仕宦作為、守法用法進行過充分的論述和爭辯,建構了傳統官僚法制理論的基本框架,提出了許多富有啟發意義的觀點,有助于厘清今人之惑,為回答上述問題提供思路。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

一、士道與吏道:儒法官僚法制理論之辯

中國的中央集權帝國與官僚制政府,成立于秦朝,而發軔于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之際,社會階級劇烈變動,平民獲得了遠較此前為多的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機會,與此同時,“道術將為天下裂”,[注]王先謙:《莊子集解》,沈嘯寰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第288頁。文明的進步、社會生活的復雜化以及列國之間的激烈競爭導致兵刑錢谷等行政事務日益復雜化和專門化,行政事務從彌散性、包容性的禮樂文化中分化出來。這一切使得職業化官僚和官僚制政府既是必需也成為可能,官僚制政府和職業化官僚的出現勢不可擋,成為各國持續推進的變法運動的重要內容。在“處士橫議”的爭鳴時代,官僚制和職業化官僚這樣一種嶄新的、勢不可擋的社會現象,勢必引起百家特別是以救世為己任的儒法兩家的關注。儒法兩家對于新興官僚制下官僚的知識結構、品德修養、仕宦作為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實際上建構起了各自的理想化官僚及其成立條件的理論體系。

(一)官僚知識結構之辯

儒家認為官僚應該擁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而非僅精通其管理所需的專業知識。儒家未必否認帝國職業官僚應熟悉掌握兵刑錢谷等具體業務知識,但同時堅持“君子不器”[注]③⑤⑧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17頁,第67頁,第71頁、第1頁、第17頁,第37頁。,認為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作為“治人者”的官僚不應該被自己的專業和管理的業務所限,而應該“博學于文,約之以禮”③。“‘君子不器’這個基本原則的意思是:他是自我目的,而不像工具那樣派一種專門用場的手段”[注]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王容芬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第211頁。,職業官僚群體固然是應行政事務的復雜化、專門化而產生的,但擔任官職的個人絕不應淪為處理兵刑錢谷、唯務奉法行令的行政工具。進而言之,雖然兵刑錢谷等專業知識為出仕所必需,但知識階層不應汲汲于獲得獵取功名利祿的實用知識,不應為專業所桎梏、為知識所奴役,而應“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慍”之超脫愉悅的心態去學習,⑤既專注于一,精益求精,又博采眾長,融會貫通,接受培養德性的全面教育而非僅僅職業教育,完成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超越。

相反,法家認為官僚必須掌握兵刑錢谷等與行政事務直接相關的實用知識,不需要也不可以學習掌握詩書禮樂等“無用”的人文知識。法家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看重錢糧財賦、刑獄兵備等與“富強”直接相關的現實功利,并以之作為考核官員“功”、“能”的標準。法家所謂“功”,乃行政之功;法家所謂“能”,乃治事之能。法家所謂有用的知識,是直接有助于富國強兵的行政管理的具體知識與技能,法家認為這就是作為帝國官僚必須掌握的知識技能:它是識字通書的知識技能,而非以文亂法的知識技能;是通曉律令的知識技能,而非橫議法律的知識技能;是熟悉庶務的知識技能,而非“材劇志大”卻又眼高手低的知識技能。法家禁止學習以儒家詩書禮樂為主的人文知識,認為它們不僅無用,而且會培養出一批“文學之士”,足以妨害富國強兵的國家目標,“儒服、帶劍者眾,而耕戰之士寡”。[注]王先謙:《韓非子集解》,鐘哲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第430頁。

(二)官僚品德修養之辯

儒家認為官僚應當具備全面的品德修養。官僚不僅應當擁有淵博的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還應當具備完善的人格和理想的德性,包括:敬畏天命,守死善道,“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注]王先謙:《荀子集解》(上),沈嘯寰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67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⑧;孝悌忠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注]③⑧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第5頁,第153頁、第208頁,第178頁,第85頁。;安貧樂道,“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注]④王先謙:《荀子集解》(上),沈嘯寰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32頁,第32頁。;經世濟用,“邦有道,谷”,“不仕無義”③;溫良恭儉,“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④。總之,儒家要求官僚具有全面的品德修養,不但要具備其任職所需的職業公德,還要具備堪為他人楷模的私德。

相反,法家要求官僚具備“公”、“忠”等職業公德,但不強求具備完美的私德。法家區分人之公德與私德,并從國家主義的立場出發,對官僚的職業公德提出高要求。法家要求官僚的職業公德,是“公”與“忠”。公,指公忠體國、公正廉潔、公而忘私,法家要求官僚化身為國家法律的人格化載體,做到不私親,不遺愛,不私議,不私交,不私朝,不私黨,不枉法為私利,不為私善;忠,指尊從君主,盡職盡能,法家要求官僚遵奉君主法令,履行法定職責,投入十分的精力和智能為君主分憂解難,為國家的富強鞠躬盡瘁。但同時,法家對官僚的私德不做強制要求,一是因為“有道之主,不求清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注]⑦王先謙:《韓非子集解》,鐘哲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第467頁,第493頁,第461頁,第519頁,第519頁,第488頁、第456頁。,只要君主“擅生殺,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御其群臣”[注]黎翔鳳:《管子校注》(下冊),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04年,第1208頁。,則“雖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⑦;二是因為仁義孝悌等私德與國家行政毫不相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正如忠臣未必是孝子,孝子未必為忠臣。在各種道德規范發生沖突時,法家尚公而去私,對匹夫之善、私門之義等私德給予了堅決的否定。

(三)官僚仕宦作為之辯

儒家主張官僚的仕宦作為應當符合王道政治的理念。儒家認為知識精英出仕的根本目的應當是踐行王道政治,實現“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而非謀取功名利祿,他們不應為出仕而放棄所行之道,更不應為求官、保官而喪失獨立人格,“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⑧。官僚在仕宦生涯中應當積極有為,敢于“格君心之非”[注]楊伯峻:《孟子譯注》(上冊),中華書局,1960年,第180頁。,善于“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注]楊伯峻:《孟子譯注》(下冊),中華書局,1960年,第291頁。,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的社稷之臣自任,施行以德服人、以民為本的仁政。

相反,法家要求官僚忠誠于國家立場、國家利益,不折不扣地執行富國強兵的國家戰略及與此相應的政策法令。法家要求官僚在行政過程中完全站在國家立場,服務于國家利益,無須太過顧及百姓的利益和感受:為了增加國家財政,重賦于民是可以的,“適其時事以致財物,論其稅賦以均貧富”;為了禁奸止奸,重刑于民也無所謂不人道,“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當然,法家也偶有法律“愛民”、治國“利民”之說,“法者所以愛民也”[注]商鞅:《商君書》,石磊譯注,中華書局,2009年,第3頁。,“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但這只是從結果意義上講。就行政過程而言,法家強調“仁之不可以為治”,主張“吏于民無愛”,要求官僚舍棄無謂的同情、憐憫、自責、不安等情感,嚴格執行國家政策法令,一心一意謀求國家利益。

(四)官僚守法用法之辯

儒家認為官僚應當知禮懂法,貫通禮法,靈活用法。春秋戰國之世,適應公共事務規模化、復雜化、專門化的發展趨勢,普遍、統一、確定、規范化的制定法取代西周時期那種介于俗法之間、相對不夠分化不夠規范的禮,日益成為國家治理的主要依據和準則。于此,儒家雖不能不承認制定法為國家治理之必需,卻又堅持認為制定法之上存在一種更全面更正義的高級法即禮,認為禮是人道的表達,是傳統的延續,是王道政治的制度載體,因此,禮高于制定法,禮指導制定法,禮解釋制定法,禮甚至可以在一定情形下取代制定法而適用。儒家對出自君的制定法的評價并不高,“不可以經國定分”,“有良法而亂者,有之”,[注]②王先謙:《荀子集解》(上),沈嘯寰等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110頁、第179頁,第192頁。認為由知識精英出任的官僚才是國家善治的關鍵。官僚要知法、守法卻不必拘于法,他們應當從人道的高度理解制定法,從禮樂的深度解釋制定法,在適用過程中用“以類行雜,以一行萬”②的類舉方法彌補制定法的漏洞,積極解釋、拓展、完善制定法,使其最終符合王道政治和禮樂精神,而不是死守法條,無所作為。

相反,法家要求官僚絕對守法,嚴格執法,不許逾越、偏離法律一絲一毫。盡管法家“法治”有“立法權不能正本清源”[注]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77頁。的缺點,盡管經常被批評為過分尊君卑臣和崇尚權勢,但法家對于法律和“法治”,確有一種超乎異常的信仰,他們相信法律的精確和理性,相信法律的公正與公信,相信“法雖不善,猶愈于無法”[注]⑤許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17頁,第78頁。。由此,他們要求官僚絕對遵守法律,嚴格執行法律,即使法律有缺漏,也不可以自行補正,因為官僚有守法之責,無造法之權,“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變法者,君長也”⑤,“君據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注]⑦⑧黎翔鳳:《管子校注》(中冊),梁運華整理,中華書局,2004年,第559頁,第912-913頁,第913頁。。法家強調立法權在君主之手,官僚必須嚴守分際,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執行法律,絕不可超越職權,即使是出于一片公心以及事后證明達到了好的行政結果也不行,“遵主令而行之,雖有傷敗,無罰;非主令而行之,雖有功利,罪死”⑦。相比于法律疏失造成的損害,法家認為官僚不守法、超越職權本身就是更大的損害,“夫非主令而行,有功利,因賞之,是教妄舉也;遵主令而行之,有傷敗,而罰之,是使民慮利害而離法也。群臣百姓人慮利害,而以其私心舉措,則法制毀而令不行矣”⑧。

綜上所述,儒家期待的職業官僚,是符合其標準和要求的“君子”或“士君子”,“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注]楊天宇:《禮記譯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4頁。。士君子是具有理想人格和道德修養、掌握知識技能、傳承創新禮樂文化的知識精英,他們“文質彬彬”,“仁為己任”,“自強不息”,是社會道義的擔當者、文化傳承創新的載體、實踐王道和仁政的中堅力量。易言之,儒家期待帝國官僚都由士君子構成,期待帝國官僚普遍具備士君子的知識、人格、德性、素養,期待由士君子組成的官僚制政府能夠施行仁政。此種關于官僚的理論,可名之為“士道”。與之相對應的是,法家構想的帝國行政,是理性、專業、可預測可控制的法制化行政,法家期待的帝國官僚,也由此是精通專業而無須博聞強識、忠君盡職而不求私德無虧、剛猛為政而不存婦人之仁、以死守法而不逾越一絲一毫的專才、干才兼忠仆。此種關于官僚的理論,本文稱其為“吏道”。

二、“士道”、“吏道”認識誤區之厘正

官吏兩分是傳統中國官僚法制的一個重要特點。官指官僚群體中處在金字塔結構中上層的成員,又名職官、品官、流內官等,吏指處在金字塔下層的辦事人員,又稱掾吏、吏員、小吏、吏典。官和吏共同構成各級官府衙門,分工執行公務,“有官則必有吏,有官則必有役。居官者責無旁貸,事有兼資,抱案牘,考章程,備繕寫,官之賴于吏者不少;拘提奔走,役之效力于官者亦不少”[注]陳宏謀:《分發在官法戒錄檄》,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四冊),岳麓書社,2011年,第477頁。,官的等級地位、職權、待遇遠高于吏:官有俸祿,吏無常祿;官有品階,吏無流品;官無封建,吏有封建;官受社會尊重,吏被社會歧視;官責罰吏不需要太多理由,吏觸犯官即成以下犯上。

與官尊吏卑相對應的卻是實踐中“吏強官弱”、“與胥吏共治天下”等矛盾現象。早在南宋,當時州縣就有“公人世界”之名,“吏強官弱,官不足以制吏”[注]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華書局,1988年,第1034頁。。明末清初顧炎武認為:“所謂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吏胥而已。”[注]顧炎武:《日知錄集釋》(上),黃汝成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86頁。清人更自稱“本朝與胥吏共天下”[注]徐珂:《清碑類鈔》,中華書局,1955年,第5250頁。。這種矛盾局面的形成,與官員自身行政能力的不足有直接關聯,蓋因科舉出身的官員雖熟習經義,卻不通文法官事,隨著行政事務日益繁雜,文法律例高度膨脹,于是不得不受制于“五曹自有條品,簿書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為巧吏”[注]黃暉:《論衡校釋》(二),中華書局,1990年,第541頁。的胥吏,“士大夫罕通法律,而數書散漫,故吏得以舞文”[注]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徐規定點校,中華書局,2000年,第111頁。。

科舉出身的官員為何行政能力不足?論者多歸之于以詩詞歌賦或經義為內容的選拔標準和儒生官員的知識結構,認為正是這種嚴重脫離行政實踐的選拔標準選拔出大量不懂專業、不明法律、不通實務的儒生為官,才會導致“吏強官弱”,官受制于吏,所謂“文史高者不過能為詩賦,及其已任,則所學非所用,政事不免決于胥吏”[注]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2004年,第5386頁。,“儒生專習書史,未諳吏事,一旦仕之以官,多為滑吏所侮”[注]《明太祖實錄》,中華書局,2016年,卷94,洪武七年十一月乙酉條。,“唐宋以后,士大夫皆以科目進,故儒恥為吏,所學皆拘谫不通”[注]盛康:《皇朝經世文編續編》卷二八《吏政十一·吏胥》,文海出版社,1980年,第2854-2855頁。。馬克斯·韋伯的觀點尤其具有代表性:

中國那種受科舉考試左右的教育成績并不是授予專業資格,毋寧說,情況恰恰相反。要想通過問答題測驗,至關重要的是一手漂亮的書法、完美的文體和嚴格以經籍為取向的信。考試實際上是對個人教養水平的一種測驗,以此確定他是不是君子,而不是確定他有沒有專業素養。儒家的準則是,一個有教養的人不是一件工具,這與西方人的特定職業意識完全格格不入,體現了個人全面自我完善的道德理想,因而阻礙了職業教育和專業能力的發展,也阻礙了它們的普遍適用性。[注]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第二卷上冊),閻克文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194頁。

這種觀點很容易讓人將儒生官員行政能力低下與儒家的“士道”理論聯系起來,因為“士道”要求官僚的知識結構中,人文知識確實要多于專業知識,以詩詞歌賦或經義為內容的科舉考試,正是儒學成為主導意識形態后“士道”制度化的表現之一。由此,“士道”被指責為導致儒生官員行政能力低下的罪魁禍首,并進一步被強化其本來就有的“迂腐”、“不實用”的標簽。然而,所有這些對“士道”的定位和指責,并非那么公允,而是陷入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認識誤區。

(一)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之間并無真正的高下之分

儒家“士道”認為官僚應當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人文素養,注重通識教育,法家則認為官僚只需精通專業知識和技能,側重專業技能培訓。在重視專業分工和實用技能的現代社會,人們常以專業思維去判斷一個人的所學、所用,以適應社會流行趨勢的專業為有用,以不符合社會流行趨勢的專業為無用。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等人文學科,在日趨功利的現代社會,愈來愈被歸入無用的知識之中,自然而然,強調專業技能培訓的法家“吏道”受到追捧,注重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的儒家“士道”則被視為迂腐、無用、不符合官僚行政的要求。

然而,這未免以過分功利的眼光去看待知識的學習,同時,也過分抬高了所謂專業技能的功用。知識尤其是人文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養,進而改變氣質、提升境界、重塑人格魅力:所謂“胸藏文墨虛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人文素養高了,氣質自然改變;讀書使人超越時間和空間,感受到先賢品行的感召,超越感官的享受,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自我實現;人格魅力不是一個空洞的名詞,乃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知識、氣質和品德的積累,只有用心學習探悟真知,不斷讀書涵養心靈,才能使自己時常“坦蕩蕩”而非“常戚戚”,才能獲得他人的長久尊重,累積出能感召眾人的人格魅力。氣質、境界和人格魅力的價值是無可衡量的,也不應該去衡量,但即使從功利的角度看,它們對人的事業和可能成就所起的作用,絕不在他掌握的所謂專業技能之下。

進而言之,所謂專業知識就真的能對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起決定性作用嗎?即以本文所探討的官僚行政而言,它需要具備從事行政管理的專業知識,這些專業知識在古代中國被認為包括識字書寫、辦理庶務、明習法律等,通過私人傳授或專門的機構培訓而習得,但即便經過培訓并通過了相關專業知識的考試,也不能說就此掌握了行政管理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就可以毫無窒礙地管理行政事務。因為,只是在課堂中學到的專業知識,仍避免不了紙上談兵的可能,專業知識考試如同其他所有類型的考試一般,根本上反映的是考生的考試能力而并非行政能力。對官僚行政來說,真正實用的行政技能和能力,唯有在行政的實踐中才能習得和養成。正因為如此,法家才強調“宰相必起于州部”,要求官僚在正式任職前務必“授試以職”,即經過試用,這才是暗合官僚行政內在規律、能真正培養出行政能力的有效路徑。總之,如果從不正常的極端短視功利的視角看,則一切書本知識的學習、課堂學習的用處都是有限的,無論是學習人文知識還是學習專業知識;如果從一種長遠的眼光和理性的心態出發,認定知識的學習于人有益,則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之間并不存在真正的高下之分。即使對行政管理這樣的注重實踐能力的工作來說,人們以為無用的人文知識和素養,往往能不經意間發揮關鍵的作用;人們以為有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卻未必經常能達到期待的功效。

(二)職業公德和個人私德之間并非真的可以完全分開

現代社會是高度分化的社會,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被嚴格區分,公共行政脫離私人事務,具備了理性化、專業化、法制化的非人格屬性,人們普遍認為公共行政領域的道德體系有別于私人生活領域的道德體系,尤其認為兩者不能相互推定和評判,即不能根據一個人的公德及表現去推定、評判其私德,同樣也不能根據一個人的私德及表現去推定、評判其公德。儒家“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的道德觀,被認為是混同了公域和私域、公德和私德,在現代社會遭到否定和批評;法家“孝子未必為忠臣,忠臣不必為孝子”的觀念在高度分化的現代社會被人們所頌揚。如同法家“吏道”強調的那樣,人們普遍認為,對公務人員的道德要求應當聚焦于其是否恪守職業道德及相關義務,如清正廉潔、模范守法、遵守紀律、忠于職守、勤勉盡責等,而儒家“士道”對公務人員私人生活及私德的關注和要求被認為是過分的道德審判,甚至有干涉、侵犯公民隱私之嫌。

然而,對公務人員來說,職業道德和個人私德真的可以截然分開嗎?眾所周知,在當代中國,“作風問題必然導致經濟問題”是官員腐敗的一條基本定律,而作風問題很多一開始只是官員個人私生活的問題,作風不正往往源自官員的價值觀的不正和道德感的缺失,如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導致享樂主義,情趣低俗導致相互攀比、鋪張浪費,對家庭缺乏責任感導致私生活腐化,家風不正帶動家人腐敗。可見,公務人員的職務行為和個人生活、個人私德與職業道德,即使理論上是兩碼事,實踐中卻很難不發生勾連。

退一步說,即使人們確定某一官員并沒有將他私生活和私德的不檢點帶到工作上來——他私德有虧,工作上卻尚屬兢兢業業、盡職守法、廉潔奉公——這樣的官員,就真的沒問題嗎?他在旁人面前彬彬有禮、表演作秀,私下里卻是心思齷齪、表里不一;對他人一副熱情大度的模樣,對自己的父母妻兒卻刻薄無情,粗俗無禮,隨意呼喝叱罵;對待工作認真投入,對自己的家庭卻不管不問,不履行必要的義務。這樣分裂的表現,難道不也是今天人們說的“兩面人”之一?一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必然是一個有機的、一貫的整體,從這個意義上講,公德與私德雖然有區別但并非相互隔絕,而是相互影響、彼此一致,如果公德無虧卻私德不堪,則必然是價值觀扭曲、人格不圓滿的“兩面人”,其公德無虧很可能是為了某種目的裝出來的,并非其真實自我的反映,保不準哪天就翻云覆雨,濫權腐敗,蠹政害民。公務人員的職業公德和個人私德是一個一致的、有機的整體,儒家“士道”關注官僚的私生活和私德、要求其具備全面的品德修養,有其可取之處,而法家“吏道”“忠臣不必為孝子”的完全漠視官僚私德的觀點,顯然過于絕對。

(三)官吏分途、儒吏分流才是導致儒生官員行政能力不足及“吏強官弱”的真正原因

“士道”、“吏道”在傳統中國的施行經歷了一個頗為曲折復雜的過程。秦漢帝國初創,以法治國,“吏道”獨尊,百官皆為吏,以吏治天下,漢武帝之后“獨尊儒術”,同時又“霸王道雜之”,“士道”、“吏道”并用,儒生與文吏分途仕進,相互融合更相互沖突。“士道”、“吏道”之間的深刻矛盾加大了融合的難度,東漢中期之后儒學士林與士族的強大進而推動“士道”、“吏道”走向分離。《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二年六月詔:“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選博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注]陳壽:《三國志》(第一冊),陳乃乾校點,中華書局,1959年,第94頁。自此,漢代以來選官實踐中儒吏兼取并用的局面被終結,“士道”成功壓制“吏道”,二者自此分離。

這一分離的制度表現,是官吏分途、儒吏分流:熟習經義的儒學士子從此可以通過察舉、九品中正、科舉等方式直接越過低等吏職而任品官,眾多精通官事律令的文法吏卻越來越難往上晉升,由吏入官,只能一生蹉跎于吏職,徘徊于州縣。官吏分途在古代中國同時也是儒吏分流的過程,其最終造就了官吏兩分、儒吏兩分的官僚結構,地位較高的品官基本上固定由儒學士子通過察舉、九品中正、科舉等方式直接擔任,數量眾多的吏職則從平民中選拔。同時,官和吏各自構成兩個地位懸殊尤其又不相流通的行政職級和社會階層:吏的地位越加低微,社會對他們的歧視日益加深,官與吏的選任、遷轉、離職實行分類管理,由吏入官的途徑實際上已被堵塞,可謂“一入吏門深如海,從此難成正途官”。

官吏分途導致儒生官員日益欠缺行政歷練和經驗。蓋因官吏分途之下,儒學士子只要通過以文學或經義為內容的考試,就可以一躍龍門,內則部曹主事,外則州縣令長,成為手下有眾多胥吏的一方主官,一應公務,大都由胥吏具體操辦,其只管發號施令,上傳下達,甚至只是簽字畫押,本來就沒什么行政經驗,當的又是高高在上的發令官而不是具體做事的吏,對行政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成長當然不利。明末清初黃宗羲把這種做法稱為“取士嚴而用士寬”,其稱:

其所以程士者,止有科舉一途,雖使古豪杰之士若屈原、司馬遷、相如、董仲舒、揚雄之徒,舍是亦無由而進取之,不謂嚴乎哉!一日茍得,上之列于侍從,下亦置之郡縣,即其黜落而為鄉貢者,終身不取解,授之以官,用之又何其寬也!嚴于取,則豪杰之老死丘壑者多矣;寬于用,此在位者多不得其人也。[注]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李偉譯注,岳麓書社,2008年,第65-66頁。

寬于用,則儒生官員難以成長,難以適任,加之官吏分途,官與吏相互隔絕,壁壘森嚴,儒學士子在制度上壟斷了較高職位的品官,而地位低下的吏無論怎么能干和努力都基本不可能突破限制晉升為品官。這一方面使儒生官員心安理得地淡化專業精神,遠離具體行政事務;另一方面則大大挫傷了吏的士氣、榮譽感和上進心,促使他們唯利是圖、濫權謀私。馬端臨對此論道:

后世儒與吏判為二途,儒自許以雅而詆吏為俗,于是以繁治劇者為不足以語道;吏自許以通而誚儒為迂,于是以通經博古為不足以適時。而上之人又不能立兼收并蓄之法,過有抑揚輕重之意,于是拘谫不通者,一歸之儒;放蕩無恥者,一歸之吏。而二途皆不足以得人矣![注]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年,卷三十五,選舉八吏道,考330中。

官吏分途、儒吏兩分的制度結構使儒生官員成為一個相對貴族化的特殊利益群體,不但對理性行政不利,也妨礙了儒生官員行政經驗的積累和能力的提高,由此反過來受制于地位待遇都不如他們、卻嫻習文法官事的胥吏。“吏強官弱”的真實原因,即在于此。

綜上所述,盡管在高度分工的現代社會,側重通識教育和人文素養、要求官僚兼備公德與私德的儒家“士道”看似迂腐、落伍而不實用,甚至被認為要對傳統社會“吏強官弱”的反常現象負責,但深思之下,無論在哪一時代,人文知識和專業知識之間,都無真正的高下之分;職業公德和個人私德之間,并非真的可以截然分開;傳統中國“吏強官弱”的反常現象,更多是官吏分途、儒吏分流造成的后果,而官吏分途、儒吏分流是儒生群體和文吏群體之間利益分配與權力斗爭的結果,并非儒家“士道”理論的必然制度選項。

三、“士道”、“吏道”之當代重構

法家“吏道”并非一定就是錯誤的反方。無論如何,在日益分化和分工的社會,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對行政管理來說肯定是必要的,公域與私域、公德與私德之間的一定區分也是應該的。儒家“士道”和法家“吏道”之間的對立未必像它們表面上闡述的那么嚴重,兩者一定程度上可以相通互補。

第一,人文知識和素養可以暖化過度專業化帶來的職業性冷漠,人格健全有利于更好地履職盡責。

過度專業化導致職業性冷漠,這在法家自己身上即展露無遺。法家否認一切人文知識存在的必要性,以為自己掌握的富國強兵的法術便是世間唯一正確的真理、唯一有用的知識,進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陷于這種所謂有用知識的桎梏之中,生成一種過度偏激、冷漠之氣質,后人名之為“刻薄寡恩”。吳起“以刻暴少恩亡其軀”,商鞅“其天資刻薄人也”,韓非“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秦始皇“刻削毋仁恩和義”,一語以概之,“觀于商鞅、韓非諸家,可以知刻薄寡恩之非”。[注]參見《史記》中《孫子吳起列傳》《商君列傳》《老子韓非列傳》《秦始皇本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法家類》。固然,其中不無正統儒學的傲慢與偏見,但不可否認,法家身上確有一種偏激、冷漠之氣質。其充分體現于法家諸子的著作及行事之中:每讀《韓非子》 《商君書》等法家著作,令人感受到的不僅有犀利峻刻的文風,更有潑辣無情的議論及觀點;每觀商鞅、韓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行事風格及悲慘結局,令人忍不住聯想是否與其過度專業化、功利化的知識體系有關。這并非沒有可能,蓋因知識決定人之格局,而格局決定命運。

過度專業化導致職業性冷漠,在當代仍屬常見。行政機關公務人員面對前來辦事的相對人,總是習慣性擺出冷冰冰的面孔,即使手續齊備,也要盤問再三,能拖則拖,一旦相對人的文件手續稍有瑕疵,即使是無關大礙的瑕疵,也一定要相對人重新來過,相對人多問幾個問題,則立刻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甚至呼喝叱罵。在“八項規定”等舉措出臺實施之前的中國,上述現象可謂尋常,實際上,即使在“八項規定”等舉措雷厲風行地實施后,行政過程中公務人員的職業性冷漠仍然存在。司法過程也不例外。地鐵站的女保潔員因為撿拾并售賣乘客丟棄的一卡通充值發票,而被有司以非法出售發票罪提起公訴,最后獲刑十個月[注]《地鐵保潔員撿一卡通發票售賣獲刑》,《北京青年報》2018年1月29日第A07版。。雖然從法律條文來看,法官的判決似乎沒有錯,但對于這樣一個本已處在社會底層的保潔員,主觀惡性既不大,獲利又極少(1100元),又有真誠的悔罪表現(以為賣廢棄發票就跟賣廢品一樣,在法庭上后悔得直流眼淚),法官的判決是否太過欠缺同情心和同理心?為什么就不能判處拘役、緩刑甚至免于起訴?古代中國的法官尚且知道本著仁恕之心審理案件,求得情理法一致之判決,而當代中國經過嚴格專業訓練的某些法官卻對當事人表現出極度的冷漠和無情。雖然職業性冷漠未必牽涉違法,而且經常是在合法、“公事公辦”的名義下進行,卻對法律的公信力和民意基礎造成嚴重損害。

人文知識和素養可以暖化職業性冷漠。人文知識并不是為了“功利”而產生,它發自人內心的本能需求:文學源自情感的表達,哲學源自對世界和自我的思考,歷史源自記事的需要,法律源自人之社會性及有序生活的本能。人文學科和人的本能是聯系在一起的,它看似“無用”的背后,是對人之主體性的認可,是對人的尊重、關懷與充分理解。相反,過度專業化意味著以“有用還是無用”的絕對功利的視角看待一切事物,它把包括人在內的一切都視為可能的工具,從根本上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尊重和關懷,由此,也必然經常表現出極度的自私、冷漠和涼薄。對于這種職業性冷漠,把人本身作為最終目的,進而從本質上理解人、尊重人、關懷人的人文知識不失為一副有效的暖化劑。書讀得越多,知識的積累越豐富,人才更可能免于偏見、偏執和偏私,才能發展出開闊的視野、包容的心態乃至健全的人格,正所謂“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當然,“博”并非否定專業性,而是對專業性的超越。

第二,“宰相必起于州部”任官模式暗合官僚科層制和理性行政的內在規律,但必須建立輔助性機制保障其實施。

馬克斯·韋伯認為,理想的官僚制應當是一種高級職務監督低級職務的嚴密的上下級隸屬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官職的管轄權限由法律明確規定,官員經過完整的職業訓練,一般通過任命產生,終身任職有法定保障,具有一定職銜、薪金、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聲望,尤其是遵循固定的仕途路線,依據個人資歷或業績有望獲得穩定、可以期待的晉升。易言之,官僚制中必須存在某種以業績或資歷為基礎的、由低到高的較為固定的晉升路徑,既為初次入職的公務人員提高其實際行政能力留出了時間,又為廣大低級吏員留下了足夠的上升渠道和空間。“宰相必起于州部”的由吏入官、由基層逐步晉升的任官模式,正暗合了官僚科層制和理性行政的內在規律:官僚的行政能力,惟有在行政實踐尤其是治民而非治官的基層行政實踐中才能真正養成;官僚行政能力之強弱,惟有在行政實踐中才能得以充分展現和檢驗;官僚隊伍的士氣,不僅建立在穩定的薪金、任職保障和社會地位之基礎上,也有賴于以業績或資歷為基礎的穩定、可期待的晉升機會。如兩漢時官吏尚未分途,公卿多起自小吏,而“人才之盛、吏治之隆,后世莫能及”[注]陳宏謀:《在官法戒錄》,《官箴書集成》(四),黃山書社,1997年,第616頁。,其后官吏分途,儒吏分流,吏員上升的渠道被堵塞,而儒生不需先為吏即可當官,結果是一方面“吏強官弱”,另一方面吏員因失去上升的階梯而日益失落和墮落。

然而,這一暗合官僚科層制和理性行政內在規律的任官模式,在古代中國并不那么容易實施。其一,人皆有走捷徑之心,如果能夠跳過基層吏職而直接擔任既清且要的品官,自然再理想不過。其二,小吏公務繁重,還要四處趨走,被人使喚。“趨事之有司,賤也”[注]許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華書局,2013年,第85頁。,小吏正是這種“趨事”而四處奔走的“有司”。劉邦在秦代做亭長的時候,就經常“以吏繇咸陽”[注]司馬遷:《史記》(第六冊),中華書局,1959年,第2013頁。。尹灣漢簡《元延二年日記》記載的漢成帝時東海郡郡吏師饒,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是在郡內外出差旅行、接洽公務、坐署理事,極少休假。[注]宋杰:《〈元延二年日記〉所反映的漢代郡吏生活》,《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3期。在飽讀圣賢書、以王佐自任的儒家士子看來,催科、抓賊、督促工程這樣的細務本來就不應該讓他們來做,長年趨走承順、拜迎官長,更是有失身份之事,“只言小邑無所謂,公門百事皆有期。拜迎官長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注]高適:《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劉開揚注,中華書局,1981年,第230頁。。其三,小吏俸祿太低,難以維持生計。如在漢代,小吏的秩級一般在百石以下,多為斗食、佐史之類,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益吏百石以下俸十五”[注]班固:《漢書》(第一冊),中華書局,1962年,第263頁。。但即使如此,漢代百石小吏的俸祿最多夠維持五口之家吃飯而已,其他各朝也好不到哪去,甚至有過吏無常祿、連工食銀都要裁減的極端事例。其四,小吏升遷不易。雖說秦漢早期長吏和小吏之間沒有截然不可逾越的界限,從小吏到高官的渠道基本暢通,但從比例上講,能晉升為長吏甚至公卿高位的小吏畢竟是少數,且官場上某種程度也存在類似“馬太效應”的定律,即官位越高,越容易出政績和晉升,相反,官位越低,越容易背黑鍋,越難晉升,“夫仕宦,失地難以觀德;得地難以察不肖。名生于高官,而毀起于卑位”[注]黃暉:《論衡校釋》(二),中華書局,1990年,第621頁。。因此,絕大部分小吏更可能是一生沉滯于郡縣,遲留于卑位,雖偶有升遷,終難脫吏職。所有這一切,決定傳統中國的士子尤其是儒家士子極不情愿經由州縣小吏入仕,因為那很大概率意味著艱困、繁劇、屈辱、埋沒和同流合污,他們有充足的動力去打破這一模式,他們的努力最終開啟了官吏分途、儒吏分流的歷史進程,而這意味著“宰相必起于州部”任官模式的逐漸失效。

由是言之,“宰相必起于州部”任官模式之持續實施,必須要有相應的輔助性機制為支撐。這包括:吏員收入保障機制,確保吏員及其家人能維持較為體面的生活和社會評價;吏員履職保障機制,確保吏員能依法依規履行職責,而不是像奴仆一般被上級隨意驅使;吏員人身及人格尊嚴保護機制,確保吏員不被上級隨意責罰、毫無尊嚴;吏員工作業績評價機制,確保吏員的工作能得到客觀評價,業績能被全面認可,而不是做出了成績就被上級搶走,出了事就一人擔起所有責任;吏員升遷機制,確保吏員在盡職盡責的情況下能獲得穩定、可預期的晉升,且上升空間不會因為其吏員的出身而受限。要言之,必須建立一系列輔助性機制,以使基層吏員成為有保障、有尊嚴、有前途的職業,如此,有意仕途之人才會愿意從底層的吏員做起,“宰相必起于州部”的任官模式才能持續實施。當然,這些在財政歲入有限、上下等級森嚴、法制易受人情干擾的傳統王朝很難建立和實現,但是,卻可以成為當代中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努力的方向。

總之,在“處士橫議”的爭鳴時代,儒法兩家尤其是法家對其官僚理論的闡述不免帶有“極而論之”的特點,但這不應妨礙后人在法制實踐中將其融會貫通,重構出一種適應于新時代國家治理的官僚理論。回到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本文認為,在全面依法治國和建設法治政府的新時代,公務人員應當是兼備專業技能和人文知識、公德與私德、理論素養與行政實踐經驗的優秀人才,他們懂法、守法、嚴格執法,卻又能貫通理法、靈活用法,以春風化雨般的態度和技巧,讓人民群眾在法治實踐中真切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和人類之良知。

四、結 語

有西方學者認為:“只有中國建立了符合馬克斯·韋伯定義的現代國家。中國成功發展了統一的中央官僚政府,管理眾多人口和廣闊疆域,中國早已發明一套非人格化和基于能力的官僚任用制度。”[注]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毛俊杰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25頁。中國在培養、選拔、任用、考核、獎懲、監察官僚等方面,無疑有著成熟豐富的歷史經驗,同樣,中華民族的古圣先賢對于作為中央集權帝國治理主體和中堅力量的官僚的素質、品行、作為,也提出了許多深刻精辟的思考、見解和爭辯。所有這些思考、見解和爭辯,其實可以精煉成一個問題,那就是:官僚制政府中的官僚,到底應該是士君子還是文法吏?

這并不僅僅是個思想家思考的理論問題,更是政治家必須做出決定的現實問題。傳統乃至近代中央集權政府的共同特點是,在地方政治實體被摧毀或者被剝奪了大部分公共權力之后,政府直接面對以往從未直接面對過的巨量的區域和人民,直接管理急速膨脹以及高度專業化的行政事務,安全和效率成為優先的行政考量,一個數量龐大、分層分類、守法守紀、具有服從精神的專業化官僚群體成為治理的急需。易言之,傳統及近代中央集權政府急需的官僚,是“明律令”、“曉簿書”、“以理事為力”、“能破堅理煩”的文法吏:在古代中國,雖然“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最終導致了“士道”壓制“吏道”,儒學士子壟斷了官僚體系中品官的職位,但各級官府衙門仍存在一個數量遠遠超過官員的吏員群體,他們憑借對文法官事的精通、實干的精神和豐富的行政經驗,具體承擔起兵刑錢谷等繁重瑣細的行政事務,是帝國有效治理的基礎力量和依托;在近代西方,官僚制政府出現的同時也伴隨著多層次、專業化、數量龐大、等級森嚴的金字塔式的官僚體系的出現。

然而不可否認,“文法吏”式官僚構成的金字塔式的官僚體系同樣帶來了例行公事、消極懈怠、職業冷漠、效率低下、權力濫用、貪污腐化等官僚病。誠如先賢指出,這種官僚主義作風或者說官僚病,“在任何設官而治的社會,差不多都可以見到”[注]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7頁。。歷史也已證明,無論在哪一種政體下,官僚行政總是避免不了官僚病滋生、蔓延、急速惡化、失控的軌跡,最終導致官僚體系和行政過程偏離其本來目標。這或許在啟示人們,官僚病的全面治療,不僅要在進一步完善國家政體上下功夫,也需反思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官僚體系及其構成,革新以“文法吏”式官僚為主干的官僚隊伍。

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革命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同時,也對傳統的官僚體系和行政管理模式帶來巨大沖擊。早在20世紀末,弗朗西斯·福山就預測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官僚體系將逐漸被外表相對松散、權力相對分散的扁平化組織和網絡所取代[注]弗朗西斯·福山:《大斷裂:人類本性和社會秩序的重建》,唐磊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195-211頁。。如今,21世紀只過去了約20個年頭,各種信息技術發展之迅猛卻遠超世人之預料,人們不禁要問:(1)在專業知識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及大量專業課程上網的情況下,相比可輕易上網獲得卻隨時可能過時的專業知識,能夠使人保持較高智力和學習能力的基礎性人文知識是否應該被賦予更多的重要性?(2)在互聯網極大改進信息傳遞的方式和速度后,層層往下傳達文件和層層向上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否還有必要?(3)大數據、云計算的海量數據的挖掘、存儲、處理技術普及后,是否還需要保留那么多行政層級來重復保存和處理行政信息?(4)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后,是否還需要雇傭那么多公務人員?(5)在各類社交平臺影響力快速上升的透明化時代,行政過程是否應該在堅守合法性的同時更多強調人文關懷?所有這一切,對長期以來金字塔式的官僚體系和“文法吏”式官僚理論的主導地位提出了挑戰。或許,兼備專業技能和人文知識、公德與私德、理論素養與行政實踐經驗、法治理念和人文情懷的全面型人才,正是信息化時代對官僚隊伍構成的新要求。先秦儒法兩家官僚理論及其爭辯之當代價值,亦在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日本欧美一二三区色视频| 999福利激情视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91九色国产porny|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日韩欧美91|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亚洲—日韩aV在线| 伊人久久影视| 在线国产毛片|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韩日免费小视频|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91九色国产porny| 欧美在线一二区|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久久久噜噜噜| 四虎成人精品| 久久九九热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国产香蕉一区二区在线网站| 最新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av麻豆|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熟妇丰满人妻|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国产精品制服| 日本免费a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毛片网站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