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卉
(蘇州高新區實驗初級中學,江蘇 蘇州)
“萬事開頭難。”對于物理這門學科,教師一定要從實質性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好的學習開端,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物理課堂教學的導入也是如此,特別是對于理科教學來說,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學習的主動性是特別重要的內容。有了良好的導入,就能配合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方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才能提高初中物理“課堂導入”的效率和質量。
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順利地吸引到課堂中來,這是物理課堂導入設計的核心問題。教師要注重物理的教學理念,加強課堂導入時效,就必須注重課堂的開頭內容,讓開頭的教學設計組成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了培養學生愛問問題的好習慣,教師要從多種層面引入物理的教學元素,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動腦動手”的物理學習意識。許多優秀的物理教師都能注意課堂導入的設計,保證學生的課堂吸收率和接收效果。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現象,師生能達到完整的教學統一,引發師生互動,促進課堂的交流。特別是上新課的時候,教師的課堂導入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只有符合時代主題的教學元素才能被學生所接受和吸收。所以教師在新知識講授之前務必給學生創造一個非常好的教學情境,才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跟隨教師的課堂步驟認真學習和總結,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教師可以利用課堂導入的環節,讓學生自主地畫出成像特點規律,對每個“焦距”“焦點”的位置分布有很好的理解。當學生自主地構思和想象,便能起到一個活躍思維的作用,能讓他們發現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自主和自覺地去探索更多的學習技巧。

為了導入課堂的教學主題,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五分鐘給學生講名人的故事和歷史,讓學生全神貫注地進入課堂,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講故事、聽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學習方式,更是有利于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引導模式。對于中學生來說,好奇心是激發他們走進物理、接受物理的催化劑,同時也是學生求知的第一步,能有效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在知識海洋里愉快地翱翔。
例如,在講解“萬有引力”一章節時,可以引入牛頓的童年故事,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牛頓童年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坐在一棵蘋果樹下,被蘋果砸中了頭。由此他突發奇想,是不是存在一種特殊的地心引力,讓所有物體都呈現往下落的趨勢。這就是“萬有引力”的來源。當學生動腦思考時,教師的課堂導入就發揮了真正的優勢作用。此外,由于許多物理理論知識是建立在日常的自然現象上的,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善于觀察,善于總結,全方面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效率。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學習來說,只有興趣和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物理這樣復雜的學科,不但融合了許多難理解的知識點,還涉及復雜數學的計算過程。所以在物理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有趣的題材激發學生的能動性思維,通過活化的方式來引入新課,才能了解每個學生接受物理知識的能力,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的注意力。
物理是一門注重實踐的科學。教師要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比如在講串聯電路的電壓分配規律時,由于學生從小接觸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基礎不同,對電流電壓問題往往比較難理解。教師要讓學生記住“電流跟電壓成正比、跟電阻成反比”的判定規律。
兩個規格分別為36V、25W和12V、25W的燈泡串聯在電路中,那么加在它們兩端的最大電壓為 ( )

對于這樣一道物理電路分析題,有好多學生會不假思索地選“A”。教師可以引入“按勞分配”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合理地分析題意,按照分配規律——“串聯電路中電壓比與其電阻比相同”去解題,對物理電路的分析才會高效和合理。兩個電燈泡同時串聯到電路中,根據公式R=U2/P分別可算出兩個燈泡的電阻,兩個燈泡的電阻比為9∶1,根據串聯電路的“按勞分配”可以列出最大電壓U=U1+U2=36V+4V=40V,即加在它們兩端的最大電壓為40V,選項D為正確的答案。
總而言之,由于理科知識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如果學生的知識邏輯性不夠強,就容易對學科產生厭倦的心理,甚至形成畏懼的態度。特別是對于一些理解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稍不注意就會落下學習的“病根”,影響學習進度。所以教師一定要結合當前的課堂導入策略,注重物理的教學理念,在強化物理的教學元素的同時真正導入課堂教學活動,以便于加強課堂導入時效,讓學生真正接受物理、走進物理、愛上物理,學好物理。